带头大包干的小岗村分田单干为什么“20年未迈进富裕门”
【写在前面的话】“我们是一步越过温饱线,20年未进富裕门。”这是在一次记者采访小岗村时,小岗村民发出的感叹。小岗村为什么能够“一步越过温饱线”,却“20年未进富裕门”?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的一个问题。
一直想说说小岗村这个话题,但又因为这个话题太敏感,没有下笔。现在想想,还是来说一说吧。为什么要说小岗村?因为小岗村在中国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比大寨的影响还要大。因此有必要对小岗村分田单干后的现状和未来进行必要的总结,从中借鉴和吸取取经验和教训。这样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全国农业的发展。
1978年冬天,小岗村18罗汉冒着杀头坐牢的风险,在契约上按下了18个红手印,私下密谋,分田到户,搞起了各干各的农业单干,这一举动,竟然惊动全国,从此中国拉开了农村改革大幕,人民公社因此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
提到小岗村,人们自然而然地会联想到大寨。大寨在人民公社集体化时期是家喻户晓的。说到大寨,自然让我们想起毛主席当年发出的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大寨为什么能得到毛主席的高度认可,并且要把大寨经验向全国推广,号召全国人民开展声势浩大的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
这里我们就先得从大寨的历史说起。大寨地处太行山腹地的一个小山村,解放前,大寨是穷山恶水,七沟八梁一面坡,700亩土地,“七零八落,分成4700多块散布在一面坡上”。自然环境恶劣,山坡地占70%,海拔1420米,最高海拔1613米。群众生活十分艰苦。
1952年,陈永贵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1953年办起了农业合作社,1958年成立了人民公社。
1953年,大寨实行农业集体化的第一年,就制定了改造大自然的规划。他们凭着扁担、箩筐、锄头、铁镐,在土石山上开沟造地,平整土地,蓄水保粮,抗旱防涝,增施农家肥,改良土壤,使粮食产量逐年上升。1952年亩产237公斤,1962年增至774公斤。
然而,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对大寨造成了巨大损失。1963年8月,大寨遭受特大暴雨,冲垮100条大石坎,造成颗粒无收的耕地180亩,冲塌了113孔窑洞,倒塌房屋77间。灾情严重,但大寨人没有气馁 ,他们不要国家救济粮,救济款、救济物资,自力更生,仅用一年时间,就医治了这场毁灭性的灾害。这一年,大寨虽然遭受特大洪灾,但粮食仍然保持在200斤以上。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寨从1953年到1964年,这个83户360多人的小山村为国家提供商品粮205.8万斤。
1964年2月10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新华社记者的通讯报道《大寨之路》,介绍了他们的事迹。并发表社论《用革命精神建设山区的好榜样》,号召全国人民,尤其是农业战线学习大寨的革命精神。
从当时全国形势来看,由于1958年以来出现的“浮夸风”、“共产风”的错误,再加上自然灾害和苏联政府废止合同,撤走专家,我国农业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遭到严重挫折。毛主席非常关心农业的恢复和发展,但国家又不能以更多的资金支持农业。1965年6月16日,毛主席在听取第3个五年计划问题的汇报时说:“农业投资不要那么多,农业要靠大寨精神。你给他钱,他搞的不好,你不给他钱,反而搞得好一些。农业要靠大寨,工业要靠大庆。”就这样,毛主席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大寨就成了当时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
小岗村的情况是怎样的呢?从地理位置和地理条件来看,小岗村比大寨不知要优越多少倍。小岗村地处皖东平原,即江淮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墒情好,自然条件相当优越。特别是小岗村当时拥有人均耕地4.29亩,这在全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山地多而平原丘陵少,人平耕地只有一亩多的国度里,是全国极少有的。而小岗村在分田单干以前却每年靠国家的救济来生活。
就这样,1978年冬18罗汉按下红手印,1979年开始单打独斗。根据小岗村的介绍,“1979年,小岗村迎来了一个丰收年,全队的粮食总产量为6.65万公斤,相当于1955年——1970年整整15年粮食产量的总和”,这一年,小岗村人不但没吃国家的供应粮,而且破天荒地向国家交上了3.25万公斤粮食,第一次归还了国家贷款800元,全村平均每人收入达700元。从这个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小岗村分田单干一年的粮食产量是1970年以前的15倍。这就不能不让我们深思:在小岗村,田还是那些田,地还是那些地,田地一分,前后就天壤之别。我们不能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分田单干以前,小岗人到底都干什么去了?
要解答这个谜,我们还是要从《沈浩日记》中来寻找答案。沈浩是2004年安徽选派入驻小岗村的驻村干部,任小岗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在《沈浩日记》里,他写到:“小岗出名后,党和政府给予了很大的重视,关心和支持,社会各界也给予了不少帮助,但小岗依然是贫穷和落后。”
整个80年代粮食总产量平均20万斤上下,亩产也就是600多斤,人均徘回在4、500来元。1993年,“分田到户”的带头人严宏昌到中南海向万里汇报,说小岗人均收入为800元,直到2003年,小岗年人均收入还低于全县平均水平(不足2000元)(《沈浩日记》第58页)。而此时的周家庄人均收入为5018元。
村里20年没办一个企业,集体穷得连一分钱也没有,还倒欠4万元债。
“村里为我写欢迎标语的墨水、纸张都是借钱买的,村里集体没有一分钱,还欠下4万元债。”
正因为这样,所以小岗村民感叹“我们是一步越过温饱线,20年未进富裕门啊!”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小岗村的带头人严宏昌说:“小岗村现状很难令人满意。”而另一个带头人则对着记者和电视镜头说出了真实原因,他说:“你知道小岗村为什么要分田单干吗?一句话,不团结啊!分了一亩三分地,只能管温饱。年轻人都出去打工去了,家里地留给老弱病残管着也不好,不是荒废着,就是卖给那些私人老板……”这里道出了小岗村搞不好的根本原因就是三个字:“不团结”。
针对这种情况,2006年,沈浩带领全村干部和大包干带头人到大寨、红旗渠、华西村、南街村参观学习,他在南街村留言簿上掷地有声地写下10大字:“学习南街村,重走集体路”。
小岗村重新走上集体道路以后,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进步。新华社2021年2月3日发表了题为《三连增,小岗村四次分红“述说”小康生活》的报道。同时配发了视频,3日上午,在小岗村“2020年度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分红暨表彰大会”上,“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小岗村迎来四年分红。小岗村集体经济来源越来越广,收入也“芝麻开花节节高”,与此同时,人均分红金额也从350元、520元、580元增加到600元。
从小岗村的历史和现状来看,小岗村民自己已经找到了问题根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从中国农村建设的情况来看,要走集体化道路,必须具备一定的良好条件。不管是集体化时期的大寨,还是农村分田到户仍然坚持集体化道路的村庄来看,都离不开好的带头人,和人人都具有热爱集体的集体主义思想,以及团结一致干群关系。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当年的大寨,之所以在那样的条件下战胜一切困难,取得很大的成绩,就是因为大寨人都有一种团结协作精神。就如周恩来总理1964年12月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大寨精神的概括:“政治挂饰帅、思想领先,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这就是搞好集体发展的重要前提,再看南街村、周家庄,他们能够一直坚持走集体化道路,并且能够远远优胜于分田单干的村庄,原因都在于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