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明娟:30年前,她因一双“大眼睛”震撼全国,现在怎么样了?
1991年,一张名为《我要读书》的照片,迅速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甚至还被搬进了小学课本。
照片是一个正在上课的小女孩的面部特写。一派黑白色调里,她顶着一头乱糟糟的短发,粗糙黝黑的小手捏着铅笔,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透出对知识的渴望。
小女孩名叫苏明娟。
因为这张照片,贫困山区的儿童的生存环境,在社会上引发了强烈反响,各类工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无数失学的孩子,也因此重返校园,获得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再后来,这张照片被选为希望工程宣传的标志,成为一代人脑海中挥之不去的记忆。正如当时有人这样评价道:“如果将希望工程比喻成一本书,那这张照片就一定是封面,如果比喻成一个人,那它肯定是一张脸。”
而苏明娟也因此被人亲切地称为“大眼睛女孩”,并凭借这个形象,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这样一张意义非凡的照片背后,隐藏着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如今31年过去了,曾经火爆全国的“大眼睛女孩”,后来怎么样了?
1991年,来自北京的摄影师解海龙前往安徽省金寨县寻找摄影素材,行至桃岭乡张湾村时,他无意间闯入了村里的小学。
眼前的景象令他不由得怔住了:斑驳的墙壁,残缺不堪的桌椅,几个衣着破旧的孩子正趴在桌子上写作业 。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他都不敢相信,新中国成立40多年了,革命老区的孩子,学习环境竟然这么恶劣!
也就是这时,察觉到有陌生人来访的苏明娟,下意识地抬起了头。
正是这个举动,让解海龙的心头猛然一沉,他拍了无数张照片,却从见过能如此直击人心的画面。
于是,回过神来的解海龙,对着苏明娟就按下了快门。
就这样,从未见过相机的苏明娟,留下了这张珍贵的形象。
这一年的苏明娟,只有八岁。
尽管照片中,她的眼神是那般清澈明亮,仿佛从没有沾染过任何世俗的阴暗。可在现实中,她的生活却苦涩无边。
地处大别山腹地的金寨县,多山少地土地贫瘠,是国家级贫困县。苏明娟一家又是当地出了名的贫困户,她的父母在地里劳作一年,所得的收成,只够一家人吃三个月。
为了糊口,苏明娟的父亲苏良友每天起早贪黑上山砍柴,只为能换钱买点粮食。在那个还没有普及义务教育的年代,这样的家庭,尤其是女孩子,想要进学校读书,是件很奢侈的事。
当地大多数女孩,没上过几年学就早早地外出打工,等到二十出头便嫁给了附近的庄稼汉,生儿育女种田养猪,重复着上一辈的生活。
苏良友心里很清楚,若要女儿走出大山,唯一的机会就是供养她好好读书。可他连续砍了几个月的柴,也只攒了100多块钱,而在当时,一个小学生每学期的学杂费大约就要70元。
这也就意味着,女儿如果进了学校,随时都将面临着辍学。
抱着多读一天是一天的想法,1990年,苏良友咬咬牙将女儿被送进了村里的小学。
学校的条件很简陋,由于没钱装玻璃,蒙上塑料薄膜又看不见黑板,每年冬天只得任由呼啸的寒风灌进教室。
冻得缩成一团的孩子们,每个人的手上,都长满了大大小小的冻疮。
尽管如此,苏明娟还是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她不确定自己会读到哪一天,所以每节课都会听得非常认真,生怕错过老师讲的每一处细节。
当老师介绍说给她摄影的是北京来的文化人时,苏明娟心里不由得萌生了一丝憧憬:“如果我努力读书,会不会也成为像他这样的文化人?”
她不知道的是,在解海龙摁下快门的那一瞬间,命运的推手,会将她与那张照片捆绑在一起。
回到北京后,解海龙将苏明娟的照片命名为《我要上学》,发表在希望工程的宣传海报上。
一石激起千层浪,随着这张照片的广泛传播,渴望读书的“大眼睛女孩”的故事,就这样在全国流传开来。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在了解了苏明娟的故事后,纷纷慷慨解囊,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大连的一对老夫妇捐赠了自己仅有的积蓄,还有9名大学生筹集了兼职打工挣到的100元钱,给苏明娟缴纳了学费。天津的一位退休老人,每年过节都会给苏明娟寄糖果和生活用品,直至高中……
就这样,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怀下,苏明娟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97年,14岁的苏明娟受邀前往北京参加中国共青团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在会后被选举为团中央候补委员,成为会场年龄最小的一位。
与此同时,整个社会也开始关注起了贫困地区孩子的教育问题。此后,各地的希望工程以前所未有的效率推进落实,一大批失学儿童的教育问题也因此得以解决。
或许正是这样不一样的经历,给苏明娟注入了无穷的动力。
进入初中后,苏明娟一刻也不敢懈怠。每天早上五点钟起床,洗漱完毕后就开始早读,夜晚十点钟熄灯就寝,这样的习惯,她一直保持到高中毕业。
疲惫的时候,她便用清凉油涂抹在太阳穴上,强打起精神应对眼前的书山题海。
2002年,苏明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安徽大学职业学院金融专业,实现了她儿时想都不敢想的大学梦。
进入大学后,那些资助过她的好心人表示,要继续捐赠帮助她完成大学的学业,而对于这份盛情,苏明娟的父亲苏良友却拒绝了。
这个善良的山里汉子对女儿说:“我们已经享受过别人的资助了,这钱我们不能要,我和你妈都还能干活,可以供养你和你弟读书。”
于是,在捐赠人拒收的情况下,苏明娟将这笔钱全部捐给了希望工程。
按照学校规定,像苏明娟这类贫困生,每月可以享有900元的生活补贴。
当校方领导找到她时,她却说:“我现在完全有能力养活自己,还是把这个钱转给更需要帮助的同学吧!”
苏明娟深知,自己之所以能圆大学梦,除了努力,还有众人的奋力托举。因此,她决定将这份爱心延续下去。
其实早在初二时,苏明娟就将爱心人士资助的600元生活补贴,汇给了宁夏的一个小女孩,帮助她圆了上学梦。
进入大学后,苏明娟就利用课余时间寻找各种兼职:顶着近40度的高温,她在街头发过传单;寒冬时节,结束了在小餐馆里十几个小时的劳作后,她瘦弱的身躯,摇摆在深夜凛冽的寒风中,如同一片被风裹挟的枯叶。
这样辛勤付出换来的收入,苏明娟没有动过分毫,而是全部用以资助和她一样的贫困地区的孩子读书。
2005年,大学毕业后的苏明娟进入中国工商银行安徽省分行工作,成为一名都市白领。第一次拿到工资后,她毫不犹豫地悉数捐给了希望工程。
她所在的单位不仅为员工提供一日三餐,还解决了员工的住宿问题,而苏明娟的社交生活几乎为零,如此一来,她每月都能攒下大部分工资。
每月发工资后,她会将工资分成三份:一份寄给老家的父母,一份用于日常开销,剩下的就存到专用账户里。
每年年初,她便将这笔钱转到安徽希望工程账户里,即便后来她有了自己的家庭,这样的习惯,依然没有改变。
成家后苏明娟,每年都会带着自己的两个孩子回到老家,向孩子讲述自己学生时代的艰难。
起初,这样的举动也得到丈夫的支持,可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家里的房子也变得拥挤,丈夫便劝她暂停捐赠,先换套大点儿的房子再说。
可苏明娟却拒绝了,“没有希望工程,就没有我的今天!”
“你献爱心我没意见,可我们的孩子也得上学,你这样做,太自私了!”丈夫生气地说。
两人为此闹了一段时间别扭,最后还是以丈夫的妥协而终结。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大眼睛”照片被网友们广泛传播。为此,苏明娟找到当初拍摄这张照片的解海龙,两人一番商量后,决定将照片版权拍卖,所得费用全部用于资助贫困地区的孩子读书。
2006年,两人将“大眼睛”版权拍卖所得的30.8万元资金,在西藏拉萨市曲水县建造了一所希望小学,并将其命名为“大眼睛”小学。
成百上千的藏族孩子,再也不需要长途跋涉去上课。
此后的几年里,为了帮助贫困地区的辍学儿童,苏明娟经常参加一些慈善活动,所得收入全部捐赠给希望工程。
这个被善良浇灌着长大的孩子,不知不觉中已经成长为一颗替别人庇荫的参天大树。
此后的十余年间,苏明娟的事迹,就很少出现在公众的视线里。
人们再次关注她的时候,已经是十几年后了。
2017年,一则热搜刷屏全网:“安徽省共青团第14次代表大会上,34岁的苏明娟当选共青团安徽省副书记。”
随之而来的,是各种舆论报道。有人称赞她的坚强励志,有人批评她忘了初心,还有人指责她吃尽了那张照片的红利,利用政治优势混进了体制。
但很少有人知道,她所当选的这个副厅级的职位,是她的兼职,没有任何报酬,纯属公益性质。
用她自己的话说:“我不在乎当多大官,拿多少钱,我只想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总想帮人撑起一把伞,苏明娟就是这样一个人。
2018年,她拿出了3万元积蓄作为启动资金,成立了“苏明娟助学基金”,用于资助那些和她一样面临着失学困境的贫困学生。
随着苏明娟的善举被网络发酵,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这个爱心组织,筹集到的资金也越来越多。
在苏明娟的倡导下,如今基金的捐赠对象,已经扩大到资助留守儿童的教育、奖励贫困地区的优秀教师、以及改善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等多项方面。
截止到2022年,“苏明娟助学基金”已经资助了45名贫困大学生,援建了两所希望小学。
对善意的延续和传承,始终被苏明娟铭记于心,正如她所说的那样:“我自己是公益的受益者,感觉践行公益,帮助更多的人,是我的使命和职责,我将是希望工程一辈子的志愿者。”
这世间最难得的善良,是以推及己人的温暖化解身边的悲痛。
从濒临失学的山区女童,到如今公益发起人,苏明娟的蜕变,离不开命运赋予的契机,也离不开她自身的努力与坚持,更离不开人们用爱和希望筑起的守护长城。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那道用爱和希望筑起来的长城,必将一直延续下去,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END-
作者:沧海明月生
编辑:淡淡翠
往期精彩文章推荐:
2009年贫困女研究生带母求学被拒自杀,校方回应:可赔偿,不道歉
贪腐近4000万,“呼格案”专案组长冯志明的恶行,比你想得更恶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