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针灸入门也很简单(附歌诀)
中医学是一门“高深莫测”又“浅显易懂”的学科,由于古代中医生大部分是文人,文人的傲骨历来如此,既有保守性,又喜欢传道授业,故通过写作展示自己文采,留下来的作品即字字珠玑,同时又不乏诘屈聱牙、夸大其实。把一位伟人理想化、神话,给中医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因此中医有了不一样的声音,让不懂医、初学医的人对中医或盲目自信,认为中医是最好的医学,中医无所不能;又或全盘否定,认为中医单纯是一门哲学罢了,中医的知识缺乏科学、统一的概念,中医不如西医。由于时代背景、科技水平、个人禀赋等原因,古代很多学习中医的医生多是跟诊,而每位老师的临床经验不同,故总结的感悟也有所不同,加之中医门派巨多,所谓百家齐放,各说纷纭,没有类似西医统一的教程,固定指南,大大增加了中医初学者或者爱好者学习中医的难度。
中医是一门讲究领悟力的医学,因为中医大部分是古文,古文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理解,故市面上出现很多对一部中医著作有不同版本的释义,而究竟要如何才能验证这句话的有效性和说服力,那就要把它放入临床来应用,但是拿病人来作为试验品,那未免太过于残忍,很多初学者也不敢应用到病人身上,毕竟这是人命关天的事。这时候如果有一个德高望重、靠谱的中医老师带入门,那该是莫大的荣幸,这是我学医多年以来的感悟。很庆幸我们能够生活在这个社会环境安全,经济发展稳定,人民生活水平相对不错的国家。我们学习知识的方式不再局限于跟师、抄书,我们还可以接受医学院校的学习、不受限制的购买世界上存有的医书,同时还有三甲医院的临床实践,医院医生、病人、病种繁多,每个人,每件事都可以作为我们的老师,所以只要我们勤学好问,很容易便可以做到集百家之长。
本人在博览医书及实践临床后,对针灸的效果深表认可,现将本人的针灸临床总体性与纲领性的部分书写成文,供大家一起学习参考,如有欠缺的地方欢迎大家后台留言指正,共同探讨,共同进步!
针灸起源于经验,是一门经验与理论相结合的医学,远古的人类外出活动时偶尔会被一些坚硬的物体碰撞或刺击,有时候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疼痛被减轻的现象。类似情形多次重复出现后,便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他们开始有意识地用一些尖利的石块来刺身体的某些部位或人为地刺破身体使之出血以减轻疼痛。慢慢地人们便将其总结归纳,整理出一套独有的理论,形成现在我们所见的针灸。
临床上针灸取穴可以从五个方面考虑。分别为:①八总穴;②八会穴③局部取穴;④背部督脉寻找阿是穴;⑤病位交叉对应取穴。
第一,八总穴取穴法,八总穴是老祖宗几千年的经验结晶,是取得临床速效、高效的必备穴位。一个针灸的初学者学会了它,就能对疾病建立起基本的诊治观念。同时这种观念还是整体的、全局的,适用于所有疾病的诊治。学了它,医者的心中就有了理念的依靠,对针灸学就有了一个模糊的框架。其歌诀可总结为“头面合谷,颈项列缺,胸脘内关,脘腹(足)三里,腰背委中,胸胁阳陵,少腹(三)阴交,颅脑太冲。”临床应用上,我们可以根据对应部位选择相应的穴位,如:治疗眼睛红肿,眼睛所在的部位和头面与颅脑有关,根据以上歌诀我们可以选择在太冲与合谷穴位上扎针;治疗胸闷、心烦、失眠,胸闷、心烦所在的部位和胸部有关,失眠与颅脑有关,便可以选择在内关与太冲穴位上扎针;呕吐、胃痛,所在的部位和胃脘有关,便可以选择在内关与足三里穴位上扎针;颈项强痛,所在的部位和颈项与肩背有关,便可以选择在列缺与委中穴位上扎针等。以此类推,便可以根据相应病症给予正确的选穴。
第二,八会穴取穴法,即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悬钟。这8个穴位虽属于不同经脉,但对于各自所会的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相关的病证有特殊的治疗作用,临床上常把其作为治疗这些病证的主要穴位。如①脏会章门是指由于脾气虚引起精、气、血、津液化生不足,针灸要考虑取章门穴。②腑会中脘就是规定所有消化道的疾病首先要考虑使用中脘穴。③气会膻中可作为治疗气的病症的主要用穴,其病症概括起来主要为气虚、气滞、气逆三个方面,如咳喘、呕逆、晕厥等。④血会膈俞主治疗血病,血的病症概括起来主要有血虚、血瘀、血热、出血四个方面。《类经图翼》说,膈俞“此血会也,诸血病皆宜灸之,如吐血衄血不已……血热妄行,心肺二经呕血,藏便血不止”。《针灸大成》记:“《难经》日:血会膈俞。疏曰:血病治此。盖骨蒸劳热,血虚火旺,故取此以补之”。⑤筋会阳陵泉是指所有的筋骨痿软无力、筋骨疼痛,腰脊酸软,肢体痿软无力,或挫伤、扭伤或风、寒、湿等原因使筋骨受损,常选阳陵泉作为其主要穴位,现代有关神经与关节的痉挛性疾病,针刺阳陵泉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疗效。⑥脉会太渊,太渊穴是百脉合于肺之气所经过和留止的穴位,所以古人以太渊定作为代表全身经脉之气会聚的部位,其最突出的是治疗无脉症。⑦骨会大杼,对于一切骨病,尤其对脊柱骨病,往往有奇效。⑧髓会悬钟,此穴主要治疗骨、髓的病症,其中以治疗下肢痿软不用为主,同时也为治疗脑病的主穴之一,髓海不足导致的眩晕可选髓会悬钟。(其歌诀:腑会中脘脏章门,筋会阳陵髓绝骨(悬钟);骨会大杼气膻中,血会膈俞脉太渊。)
第二,局部取穴法,就是在发病部位的体表取穴或者发病部位的邻近取穴,也就是说哪里不舒服就在哪里针灸。这种取穴的方法是最原始的方法,也可能是先人最早发现的一种取穴的方法。 就是所谓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千万不要小看了这种邻近取穴的方法,它的临床疗效是不容怀疑的。有一些用药物久治不愈的病痛,在患病部位的体表针刺以后就有了效果。如果针刺后加以拔火罐,特别是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后再拔火罐,就可能收到更满意的疗效。
曾经有一个中年男教师,两年前骑自行车时不慎跌倒,右脚的脚后跟擦破了皮。后来周围皮肤感染了,久治不愈。两年来,不能穿袜子,不能穿鞋子,只能穿着拖鞋。故采用局部取穴的方法,在常规消毒后,用一寸的小毫针在患者的右脚跟溃破处的外面,离开溃破处二三毫米处的边缘一路点刺,稍有一点点出血。隔天一次,点刺三次以后,脚跟溃破处渐渐地愈合了。
第四,背部督脉寻找阿是穴。许多疾病都可能在背部脊椎上寻找到压痛点等异常的感觉与赘状物,“阿是穴”就是出现在人体体表的敏感的压痛点,所以取穴方法中,少不了在背部督脉寻找“阿是穴”,在这些压痛点上针灸能够取得非常满意的疗效。其中,第七颈椎棘突下的大椎穴是一个重要的穴位,对头部、颈部、肩部的疾病与发热的疾病有很好的疗效;第七胸椎棘突下的至阳穴是一个重要的穴位,对胃部、胸部、胁部的疾病有很好的疗效;第二腰椎棘突下的命门穴是一个重要的穴位,对腰部、下腹部与妇女的胞宫部的疾病有很好的疗效。临床上任何疾病,只要发现脊椎骨上有压痛,就要在这里取穴。总结一下,大椎穴、至阳穴、命门穴三个穴位都跟“七”有关,大椎穴是颈七,至阳穴是胸七,命门穴是胸二七,就是十二节胸椎加二节腰椎,是十四椎了。
在诊察体表的压痛点时,关键是指压的用力一定要到位,一定要均匀,这是一个基本的常识。然而临床按压时,医师的手指一般会不自觉地在自认为可能会压痛的穴位上加大力量,以证明自己判断的正确。这种行为往往是无意识的所以要特别注意。只有医者的客观心态才能获得临床真实的资料。
(图选自网络)
第五,病位交叉对应取穴。日本丹波元坚的《杂病广要·头痛》中记载了一个《苏沈良方》中的王安石偏头痛方,说是禁中秘方。用生莱菔汁一蚬壳,仰卧注鼻中,左痛注右,右痛注左,数十年的疾患都一注而愈。王安石曾经对他家的仆人说过,这种治疗方法已经治愈好几个人,我的理解与别人不同,这是一种特殊的针灸疗法,可称之为“药针法”,治疗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鼻子内的经络与穴位,药物反而是第二位。不然的话,为什么强调“左痛注右,右痛注左”呢?发现这个方法的宋代人固不知“病位交叉对应取穴”为何物,而经验的可贵在这里可以看得明明白白。这种取穴法在《内经》中叫作“缪刺”,日本针灸家称之为“天平疗法”,对肢体与关节疼痛的疗效比较显著。它可以分两种,一种是左右对称取穴,一种是左右、上下、前后大交叉取穴。
譬如,你的左手腕疼痛,如果使用左右取穴法,可以在右手腕与左手腕相对应的部位用一寸的毫针针刺,针刺后,快速地左右捻转与上下提插三十秒左右。假设你的右手腕疼痛,使用左右、上下、前后大交叉取穴法,可以在左踝与右手腕相对应的部位,用一寸的毫针针刺,针刺后,快速地捻转与提插半分钟左右即可。
以上只是针灸五种特殊穴位的基本取穴方法,然而经络分布和其他十二经脉穴位、奇经八脉、络穴、经外奇穴等也很重要,只有在临床的应用中慢慢地学习,对上述的五种取穴的作用就会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了。
注意:
在针灸的过程中,初学者需要注意各个穴位进针的方式、深度,同时有三个部位先不要针刺,枕骨下面的区域,如风府、哑门、风池等穴位,它们与延髓靠得很近,一不小心就会出大事故。深刺风府治精神病,在20世纪50年初期,一不小心就会出大事故。深刺风府治精神病,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名噪一时,成为时髦的风尚,然而不久发生了多起严重的医疗事故。还有深刺哑门治聋哑,也曾造成不幸事件。我想,如果我们能够把“刺胸腹者,必避五脏”及“刺头,中脑户,人脑立死”牢记心中,并能如实照章去做,错误就绝对不会重演了。还有眼睛及其周围的区域、肚脐眼禁针,当然临床上也见过眼针,但是为了规避风险,眼睛作为保障个人生活质量重要的地方,通常不会考虑选用眼睛及周围穴位进行针灸。
学习了五种取穴方法 ,关键在于我们能否灵活应用。
案例一:当我们遇见一个原因不明的昏迷病人,从针刺取穴的角度,应该如何选穴?这里先不涉及其他种种的诊治与处理。昏迷的病人主要是头脑的问题,所以根据八总穴取穴法,头面合谷,颈项列缺,胸脘内关,脘腹(足)三里,腰背委中,胸胁阳陵,少腹(三)阴交,颅脑太冲,故取穴就少不了合谷与太冲,针灸学上称之为“开四关”,顾名思义就是说明它们共同配伍具有醒脑开窍的功效。但是中医认为“心主神明”,心位于胸部,所以应该加内关穴。根据八会穴取穴法,腑会中脘脏章门,筋会阳陵髓绝骨(悬钟);骨会大杼气膻中,血会膈俞脉太渊。昏迷此可归属气机逆乱,选穴再入膻中。“人中”为急救昏厥要穴,这时少不了选人中,当然这个选穴不包含在我们今天见的五种取穴方法中。所以我们综合取穴为:合谷、太冲、内关、膻中、人中。
案例二:我们经常听到女性朋友说痛经,由于生活习惯改变,很多人喜欢吃辛辣冰冷食物亦或肚子不注意保暖,痛经成为了现代女性常见的症状。当面对一个痛经发作的病人,她的背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有强烈的压痛,我们用针灸怎么处理?第一种八总穴取穴法根据“脘腹(足)三里”、“腰背委中”与“少腹(三)阴交”,选用足三里、委中和三阴交;第二种八会穴取穴法取血会膈俞;第三种局部取穴法选择小腹部的压痛点;第四种背部督脉寻找“阿是穴”给腰脊部的“阿是穴”。第五种交叉取穴位的方法,小腹疼痛可以选腰部前后对应的穴位。应用上述五种方法治疗痛经确实是可行,但临床取穴还可以更为精简,不必如此面面俱到,对于痛经的诊治,急性发作时腰部第四腰椎棘突下的“腰阳关”穴出现压痛的机会最大,日本针灸家称之为“上仙穴”,它是治疗痛经的首选穴。当然这里取穴的最高原则还是“以痛为穴”。三阴交强刺激,可以用2寸毫针两侧取穴。委中穴区如果有皮静脉显露,也要刺血拔罐。小腹部的压痛点我的经验以艾条熏灸为好。所以综合取穴为:腰部压痛点“腰阳关”和三阴交针刺,委中刺血拔罐,小腹部的压痛点艾条熏灸。
以上是个人经验总结,经验之谈必非完美,如有欠缺,欢迎后台留言指正,大家共同努力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