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地产案例分析 养老地产案例分析题
养老地产案例分析与思考。本书是作者多年从事养老地产开发的实践经验总结,内容翔实,资料丰富,图文并茂,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全书共分三篇:第一篇篇介绍了养老地产的概念、特点、发展趋势,以及国内外相关政策法规;第二篇主要介绍了我国养老地产的现状、存在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第三篇篇主要介绍了我国养老地产的开发模式、运营模式、投资模式等内容。
一:养老地产案例分析
远洋地产:北京,凯健老年公寓。
万科:杭州,随园嘉树;北京,万科幸福汇。
卓达:河北石家庄,介入较早的开发商。
保利:西山林语和熹会。
北京太阳城:北京,太阳城项目,介入较早的开发商。
其它的还有:上实,亿城,越秀地产,花样年,绿城(桐乡雅达国际生态园)、龙湖、复星、燕达、泰康(泰康之家·燕园)等。
贵州梵净山太平河风景名胜区黑湾河旅游度假区、云南西双版纳拜兰水城。
二:养老地产案例发展ppt
1 负责客户的衣、食、住、行、娱乐等生活护理、基础护理工作;
2 负责帮助客户整理内务,洗涤床上用品及衣服,保持住养区内外整洁无异味以及室内物品的整齐、规范;
3 负责了解掌握客户的个性、心态、特征、服务要求、生理健康变化,根据护理等级标准及照护方案提供专业化照护服务;
4 负责巡视客户身体健康情况,发现客户病情变化时,要及时报告医生并服从医护人员对护理工作的安排;
5 负责维护与跟进客户家属,定期沟通、反馈客户在院内的情况;
6 负责记录客户日常起居情况、及该注意的事项;
7 负责巡查房间内设施设备的使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报修;
8 完成岗位其他工作及上级领导交办的其他任务。
三:养老地产案例分享
南方财经全媒体
“中国式”养老究竟是怎样的养老,存在着哪些机遇与挑战?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与国内高校首家老龄研究实体智库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联合发布《“中国式”养老发展趋势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立足中国社会的历史文化积淀、老龄化进程、地区发展情况以及治理体系,探讨“中国式”养老的内涵、外延,以及发展历程。
一方面,我国的养老是大规模的养老,以老龄化规模大、老龄化速度快为特征;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老年人的需求逐步多样化,从物质生活需求转向物质与精神需求兼具。
“中国式”养老:支持多元融合 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报告》指出,在政策推动下,中国养老服务体系形成了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三大版块。总体看,目前中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仍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大部分城市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以初级服务为主,而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则刚刚起步。以社区服务为依托的居家养老模式是今后“中国式”养老模式的重点。2021年,《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特别提出,创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模式,逐步完善“一刻钟”居家养老服务圈。
在我国不断推动中国养老服务体系的过程中,共经历了数个阶段,《报告》将其分为四个主要阶段,其一是养老服务体系建立初期(2011年前);其二是“强机构”养老模式体系(2011年-2015年);其三是“重融合”养老模式体系(2016年-2020年);其四是“高质量”养老模式体系(2021年至今)。
我国养老服务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主要是在2011年之前。从21世纪初到2011年,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是养老服务体系的建立期;第二个阶段是“十二五”期间(2011-2015),这个阶段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形成,重点放在了养老机构供给的提供和扩大上;第三个阶段是“十三五”期间(2016-2020),在这个时期 *** 的各项养老政策密集发布,养老战略地位高度提升,中国逐步建立多元养老体系,这个阶段主要强调不同养老服务模式的融合;第四个阶段是“十四五”期间(从2021年至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养老服务体系进入高质量发展期,这一阶段的政策重心在于发展高质量养老服务体系,鼓励发展多样性养老服务。
在这四个阶段的发展中,我国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早在第一阶段后期便开始助力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1996年,中国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主席令第73号)正式出台,指出国家要鼓励、扶持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兴办老年福利院、敬老院、老年公寓、老年医疗康复中心和老年文化体育活动场所等设施。这是我国第一部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意味着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正式步入法治化时代,解决养老问题的视角由家庭逐步转向社会。
历经多年的发展,典型的“中国式”养老案例,逐步形成了养老服务多样化、参与主体多元化的特点。
典型“中国式”养老:企业市场化探索之路+城市定制化养老体系
在典型“中国式”养老的探索中,企业市场化探索之路+城市定制化养老体系是两大主要方向,并形成了不少典型案例值得借鉴学习。在城市定制化养老体系,一些城市针对自身特点打造了城市定制化养老体系获得较好的反响。
大城市:以上海为例,上海的探索和实践提供了大城市地区解决养老服务供需矛盾的成功经验,主要措施包括:(1)推进“时间银行”养老项目;(2)大力发展社区“15分钟养老服务圈”建设;(3)通过推进“膳食改善计划”解决“就餐难”;(4)通过“慈善超市”丰富和拓展未老服务资源;(5)充分运用社区智能化应用场景助力老人健康管理。
中小城市:以宁波北仑为例,,北仑区提出了构建“一体化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政策目标,结合老年服务本身的特点及北仑区的实际情况,探索以社区居家为重点,完善周边、身边、床边的“三边”的养老服务布局,系统构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四梁八柱”。
此外,除了以城市为主体的探索,在“中国式”养老市场化的进程中,有几类企业凭借得天独厚的优势走在了养老产业市场化发展的前列。
保险公司:有别于其他金融机构的理财或储蓄类产品,保险在构建“抵御长寿风险、积累养老财富、建设服务生态”方面,具有难以替代的独特价值。尤其是与养老康养产业的属性高度契合。此外,保险具有大量的优质客户资源,为其布局养老产业提供了较大优势。
地产公司:地产公司具有拿地容易的优势,在养老地产的区位布局与落地实施上更游刃有余,《中国养老产业白皮书》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养老地产市场规模为7.7万亿元,2030年将达到22.3万亿元,2050年将达到48.52万亿元。
专业养老机构:这类机构在专业护理和规范化服务体系上具有优势,近年来随着服务体系的升级以及科技、互联网等技术的赋能,在医疗、护理、康养等方面进一步形成全链条的服务体系。
三类市场主体的典型“中国式”养老探索之路
上述三类机构作为参与“中国式”养老市场的主要社会力量,构成了我国参与主体多元化、养老服务多样化的“中国式”养老的半壁江山。
专业养老机构以福寿康智慧(上海)医疗养老服务有限公司为代表,福寿康自2011年成立,截至2022年底,福寿康服务覆盖全国50多个城市,拥有全国400余家分支机构。福寿康的探索主要具有以下几点特征:首创点面结合的“护理站+社区托养机构”立体式养老服务供应模式;基于科技加成,形成“互联网+医护康养”整合照护模式;打造标准化规范化的产品服务体系;拓宽合作,满足老年人群多样化需求。
地产公司则以万科为先行者,打造“地产+养老”综合性养老服务社区,万科在2010年12月宣布首个养老地产项目,由此正式进入老龄化住宅开发运营领域,其特点包括:以社区为基点打造养老服务体系;依托邻里式养老与家庭养老,维系老人日常的生活方式。
保险公司中以平安为例,打造“金融+养老”一站式康养解决方案。平安发挥自有金融科技及医疗生态协同优势,先后基于目标市场最顶部3%的机构养老和占比90%以上的居家养老,为老年群体提供高品质的养老解决方案,其特征包括:基于金融产品布局“金融+养老”和“金融+健康”创新;基于集团金融医疗科技整合优势搭建全生命周期的养老服务体系;精准定位养老需求提供专属定制化服务。
平安人寿董事长特别助理兼居家养老事业部总经理李斗对21世纪经济报道
李斗指出,当前,中国平安已搭建覆盖客户全生命周期的养老服务体系,积极探索保险产品与养老服务对接,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养老解决方案。基于综合金融、医疗生态以及科技协同优势,中国平安形成了“金融保障+健康管理+品质养老”的一体化模式。“比如居家养老方面,”李斗表示“一方面,中国平安提供一系列保险产品,与养老各阶段的需求场景相匹配,为居家养老生活提供资金支持,为医疗服务提供资金保障;另一方面,我们发挥集团资源整合能力,与多个领域优质居家养老服务商合作,通过三位一体的养老管家,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居家养老建议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