沭阳“非遗”之淮海戏
淮海戏是沭阳民间艺术中的瑰宝 ,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和历史研究资料。2007年,淮海戏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项目清单。我县的淮海戏于2008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县淮海剧团被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目前,沭阳有淮海戏省级传承人1人,市级传承人13人。
说起淮海戏,沭阳的成年人大都不陌生。您想更深入的了解淮海戏吗?
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淮海戏在沭阳的发展历程,并了解一下沭阳淮海剧团和目前沭阳淮海戏的代表性人物李振东、王美娟吧。
淮海戏在沭阳的发展历程
淮海戏是江苏地方戏的主要剧种之一,发源于沭阳,流行于苏北宿迁市、淮安市、连云港市以及徐州市、盐城市部分地区和皖东北一带。淮海戏的产生与发展,至今有二百四十多年的历史。
相传1570年前后,山东历城唐大牛、唐二牛兄弟俩因饥荒身背大鼓三弦,到沭阳一带卖艺乞讨,从此便播下了淮海戏的种子。淮海戏当时演唱内容多半是民间流传的故事,使用的乐器是一把三弦,唱腔具有当地民间色彩和方言说唱曲调。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艺人多分散活动,走村串户,在农家门前演唱,讨点粮食和熟食。清道光年间,逐渐形成班组,在庄头、场头、街头、庙头、烧香会上演唱。清光绪初年,“小戏”班在沭阳盛行。抗战初期,沭阳县抗日民主政府把流散在民间的淮海戏艺人组织起来,组织“抗日艺人救国会”,成立淮海戏实验小组,进行抗战等宣传活动。建国以后,淮海戏吸纳京剧和其他剧种的艺术精华,增添服装、布景、灯光,正式搬上舞台,进入剧场。1954年,参加华东戏曲会演前夕,正式命名为“淮海戏”,并对淮海戏的剧目、唱腔、表演、舞台语言等进行了全面规范与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淮海戏演出空前繁荣,城乡演出场场客满。沭城、龙庙、湖东、南关、钱集等18个乡镇分别成立了淮海戏剧团或演出队。
淮海戏唱腔属“板腔体”。男女角唱腔同位而不同腔。女角唱腔初为“二泛子”,后为“好风光”。“好风光”是以淮海戏原有唱腔为基础,吸收民歌小调而发展起来的。板式有“慢板”“慢二行板”“中二行板”“大二行板”“快二行板”“炸板”“散板”等,表现喜怒哀乐情绪。男唱腔过去以“金凤调”为基础腔,后吸收京剧“西皮”进行改革。1957年,沭阳艺人谷广发创造“东方调”,成为男角基础唱腔,淮海戏唱腔进行定腔、定谱,改变过去随腔伴奏,无谱可循的状态,建立了以三弦为主乐器的民族管弦乐队,改革了淮海戏语言混杂的局面,以沭阳官话为基础,将淮海戏的道白分为大韵、小韵和本白三种。改革后的淮海戏乐厚腔清,便于流传,使淮海戏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基础上,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淮海戏传统剧目有“32大本,64单出”之称。传统剧目侧重于历史和民间故事题材,内容大都体现了反封建反压迫及弘扬传统美德的思想。民国29年(1930年)后,沭阳县抗日民主政府组织文化界和进步艺人对传统剧目加以改造,去其糟粕,使其获得新生,并创作大量宣传抗日救国的现代戏,为抗战服务,对启发群众阶级觉悟,唤醒民众投入抗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编写了近百部现代戏。淮海戏有浓郁的乡土味,语言朴实,长期与群众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人民群众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淮海戏还是当地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长期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重大作用。
沭阳淮海剧团
沭阳县淮海剧团成立于1950年。建团后,排演了古装戏《皮秀英四告》、《樊梨花》、《梁祝》、《小刀会》、《孟丽君》《五女拜寿》、《换魂记》、《恩仇记》、《孟姜女》、《三拜堂》、《恩娶义嫁》、《墙头记》、《逆子贤孙》等,现代戏《霓虹灯下的哨兵》、《江姐》、《审椅子》、《西安事变》。《红桃园传奇》、《三进店》、《周法乾杀妻》、《韩余娟》、《勋章在匣》、《孙明芝》、《月牙楼》、《牡丹情》、《连心桥》、《丑嫂》、《金水河》等倍受欢迎。先后出现朱桂州、范珍美、杨素云等家喻户晓的表演艺术家。
1985年11月,大型现代淮海戏《韩余娟》获江苏省文化厅颁发的“演出百场奖”。1995年12月,大型淮海戏《勋章在匣》获江苏省首届淮海戏剧节剧目奖。1996年12月大型淮海戏《勋章在匣》获淮阴市首届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奖。1997年6月,大型淮海戏《孙明芝》获江苏省第二届戏剧节新剧目奖。1998年12月,大型淮海戏《月牙楼》获江苏省第二届淮海戏艺术节优秀演出奖。2000年7月,大型淮海戏《月牙楼》获江苏省第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2000年7月,大型淮海戏《月牙楼》获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演出百场奖。2003年4月,大型淮海戏《牡丹情》获江苏省第三届淮海戏艺术节优秀演出奖。2011年12月,大型现代淮海戏《金水河》获第六届江苏省戏剧节剧目奖。2012年10月参加第二届中国(皖苏鲁豫)拉魂腔戏曲演唱大赛获优秀组织奖。2012年12月小型淮海戏《抢财神》获第七届“江苏省戏剧奖·小戏小品奖”大赛剧目奖。2014年10月,小型淮海戏《婚前协议》获第八届“江苏省戏剧奖·小戏小品奖”大赛优秀剧目二等奖。2018年,沭阳原创淮海戏《胖婶当官》作为淮海戏剧种的唯一一台戏入选江苏紫金文化艺术节参赛节目,也是代表宿迁市参赛的唯一一台戏。
沭阳淮海戏代表性传承人
李振东
李振东,淮海戏省级传承人,国家二级演员。他曾在淮海戏《连心桥》中扮演“张勇泉”、《潘石湾上》中扮演的“陆长海”、《墙头记》中扮演“孙老汉”、《勋章在匣》中扮演“秦江”、《智取威虎山》中扮演‘杨子荣“、《换魂记》中扮演“判官”……
2008年,李振东受聘沭阳第一实验小学,校根据教育部门的要求,结合地方特色,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于2008年开展地方传统戏曲——淮海戏进校园活动。
学校课程设置了每个班每周1节戏曲课,每学期进行一次考核验收,每年举行一次专场汇报。学校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都能会唱淮海戏,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普及。
作为社团艺术指导,李振东定期为音乐老师授课并长期指导淮海戏小社团成员。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戏曲的兴趣,学校在传唱的基础上创新节目形式将课本剧和淮海戏进行结合,创作了大量的淮海戏课本剧《半夜鸡叫》、《三借芭蕉扇》、《东郭先生和狼》、《龟兔赛跑》等,其中《三借芭蕉扇》、《龟兔赛跑》分获全国戏曲大赛一、二等奖。央视戏曲频道也曾两次走进第一实验小学,进行了戏曲采风和拍摄工作。共拍摄了7级210分钟的戏曲专题节目。每年淮海戏课本剧参加市县中小学生文艺展演都能取得第一的好成绩。2017年元月,他指导校淮海戏社团的《樊梨花点兵》再次受邀参加全国少儿戏曲晚会录播,节目并在春节期间在央视戏曲频道播出。
沭阳的戏曲进校园工作也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曾两次受邀参加全国“海峡两岸.戏曲与国学传承”论坛、“海峡两岸.校园文化建设”论坛。会上第一实验小学对淮海戏进校园工作作了汇报,并与两岸专家交流工作经验。
戏曲传承工作不但在校园生根开花,同时在当地和周边民营剧团中也得到了有效开展,为久久淮海剧团、连云港海燕淮海艺术团、胡小琴淮海艺术团等指导唱腔、形体表演及各行当的化妆方法。为沭阳县淮海剧团的新学员指导四功五法,帮助他们稳固基础。导演了2017年沭阳县春节团拜会,晚会中的小品《淘宝》、淮海小戏《春到农家》、淮海戏表演唱《拉魂腔》是他精心编排的,并亲自参与了演出。
沭阳淮海戏代表性传承人
王美娟
王美娟,市政府授予表彰的宿迁市淮海戏优秀传承人,国家二级演员,出生于淮海戏世家,由于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和熏陶,从小就与淮海戏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在随后的艺术道路上塑造多个经典角色,斩获不少佳绩。
如:2010年,王美娟导演的淮海戏《校园绽放戏曲花》获第九届江苏省“五星工程”铜奖;2011年12月在淮海戏《金水河》中饰演林紫燕,获第六届江苏省戏剧节“优秀表演奖”;2011年,被授予“2011宿迁市百名文化人”;2012年11月在小型淮海戏《抢财神》中饰演付姐,获第七届江苏戏剧奖·小戏小品奖“表演奖”……
然而如今,想学能唱淮海戏的人已经不多了,淮海戏作为一种古老珍贵的文化艺术,最怕后继无人,作为淮海戏的一名传承人,王美娟觉得自己有义务将淮海戏更好地发展下去。
剧团成员老龄化,曾让王美娟犯愁,但在2017年这个“愁”解了。“在沭阳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剧团从全县各地招了15名小成员,他们的年龄在12岁至16岁,现在都被安排在连云港戏校学习。”说起这批新生力量,王美娟喜不自胜。
不仅如此, 2008年,王美娟受聘沭阳第一实验小学,做淮海戏传承项目指导老师,现在每周上一节戏曲课和一节戏曲鉴赏课,让学生们学习本土文化,激励他们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在市、县举行的重大活动中,第一实验小学的师生千人齐唱淮海戏的场面异常壮观,淮海戏校园剧《三借芭蕉扇》获全国第三届“国戏杯”学生戏曲大赛集体项目一等奖等。
淮海戏进校园活动的推广及在传承地方文化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引起了中央电视台的高度关注。沭阳县第一实验小学也被认定为“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她相信,未来淮海戏会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