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即化妆品(美即会不会成为下一个THE)
作者:串儿
北京时间2月10凌晨,欧莱雅集团发布了2016年年度财报:2016年欧莱雅集团实现销售总额258.4亿欧元(约合1892亿人民币),同比增长4.7%。其中,营业利润为45.47亿欧元(约合333亿人民币),占销售额的17.6%。亚太地区实现年度销售额56亿欧元(约合410亿人民币),同比增长3.6%。
财报显示,其旗下“网红”品牌YSL,2016年年度销售额突破10亿欧元(约合73亿人民币)大关。
与这一亮眼成绩相对的,是THE BODY SHOP(美体小铺)的萎靡不振。财报中,欧莱雅集团表示,决定在THE BODY SHOP的所有权上做可行性的战略性尝试。也就是说,不排除业内所传出售该品牌的可能性。
虽然财报没有公布美即品牌的业绩情况,但最近业内弥漫着一股美即成了欧莱雅中国业绩拖油瓶的气氛,不禁让人产生“美即会不会成为下一个THE BODY SHOP”的疑问?
10年间业绩、估值双双缩水
根据财报,2016年,THE BODY SHOP事业部实现年度销售额9.2亿欧元(约合67亿元人民币、9.76亿美元),同比仅增0.6%,增速远逊于其他事业部门。
事实上,创立于1976年的THE BODY SHOP,因属于率先主打纯天然绿色环保概念的护肤品牌,其有过一段辉煌历史。
尴尬的是,自2006年被欧莱雅集团收购后,其业绩表现一直不尽如人意。
根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2006年时,THE BODY SHOP的年销售额超过6亿英镑。另据《上海证券报》报道,彼时英镑兑美元的汇率为1:1.76,也就是说,彼时THE BODY SHOP的年销售规模超过10.56亿美元。
资料显示,欧莱雅对THE BODY SHOP的收购价为6.52亿英镑,约合11.4亿美元。而在近期关于欧莱雅出售THE BODY SHOP的报道中,传出售价为10亿美元。
由此来看,十年时间,THE BODY SHOP的业绩大概从收购初期的11亿美元跌至不足10亿美元,其估值也缩水了约1亿美元。
“作为这个品牌投资最优化策略的一部分,公司决定在THE BODY SHOP所有权上给它做可行性的战略性尝试及维持持续发展能力,但目前还没有做出任何决定。”财报中这样的说辞,也是对近期业内关于THE BODY SHOP去留的回应。
“THE BODY SHOP虽然拥有辉煌的过去,但它已不再是一个创新的品牌,也跟不上市场趋势。2016年非常流行的修容棒和修容盘等产品,但在THE BODY SHOP里面却找不到。而且,JoMalone和LizEarle都在提供店内护理,THE BODY SHOP也应该改善一下客户体验。”知名咨询公司Global Data Retail 的分析师Charlotte Pearce的这一公开说法,或许是THE BODY SHOP目前面临的最紧迫问题。
下一个会不会是美即?
除了业绩原因,世界经济的惯性下滑让市场环境越来越艰难,也让美妆护肤零售竞争变得更为激烈。联合国发布的最新《全球投资趋势监测报告》显示,过去一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量明显下滑,其中原本经济发达的欧洲地区降幅更是达到近30%。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甩掉业绩包袱,优化品牌结构,自然成了大型跨国企业的不二之选,比如宝洁。2014年以来,宝洁就出售了集团旗下近百个品牌,在历经连续多个季度的业绩下滑之后,终于在2017年第二财季止跌,增速与上财年同期持平。
在欧莱雅集团,美即也成为近期业内的关注点。有媒体披露称,美即2016年回款不足2亿元,业绩下滑了六成。而在2012-2013年间的鼎盛时期,其年回款额一度超过13亿人民币。
星图数据显示,2016年1-12月线上面膜品牌Top10中,美即以2.1%的市场占有率排在第8位,落后于一叶子、膜法世家、御泥坊等多款面膜市场的后起之秀。
显然,美即已跌下曾经的“膜王”神坛。
不过,相对THE BODY SHOP来说,美即仍有一些潜在的优势。
首先,面膜已经成为化妆品中一个单独存在的品类,市场较大。英敏特发布的一份报告预计,到2019年,中国的面膜市场将达到130亿元人民币。因此,发迹于中国市场的美即,仍有可挖掘的潜力。
其次,欧莱雅对美即的打造可谓是不遗余力。比如,为美即换LOGO、成立面膜专研中心等。
不仅如此,在2016年2月欧莱雅中国财报会上,前CEO贝瀚青也对美即寄予厚望,称“我们要继续不断努力,创新求变,同时加大投资,以确保能够在这样一个变化和竞争非常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进一步稳固其市场领导地位。”
不过,现实是,在日韩品牌及一叶子等一众本土品牌品牌的挤压下,美即要想不沦落到被出售的命运,还需进一步在品牌创新和营销上做出更多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