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来历科普(你知道中秋节的来源)
中秋节的形成有悠久的历史,它源于中国古代帝王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成型于唐代,盛行于宋朝,到明清时,已与春节齐名,成为我国的第二大主要节日。
在周朝,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红枣、李子等祭品,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高燃红烛,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的月饼。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汴京,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很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留传到现在中秋节的传统习俗有:
1、赏月,吃月饼。
中秋节赏月在唐宋就十分流行,文人士大夫对赏月情有独钟,留不少赏月的脍炙人口的诗词。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并且,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2、观潮
汉以后,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中秋又一盛事。八月十五,这天,月亮潮汐引发钱塘湖,这是著名的景观,观潮之人人山人海。
3、燃灯
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如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
4、拜月
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据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
知道了中秋节的来源与习俗,那么中秋节的禁忌有哪些呢?
第一:男不拜月
旧时汉族中秋节的拜月风俗流行于全国各地。清代京师有谚曰:“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月亮从属于太阳,月神嫦娥又是女性,所以拜月活动只限女性参加。男人为日,血气方刚,属于阳,不拜月神嫦娥。
第二:身体弱、体质差的人不赏月。
特别是最近流产过或者刚生育过宝宝的妇女,也不宜赏月,就算在自家阳台也最好不要看月赏月。这类体质弱,阳气不足,多晒太阳,而不要赏月亮。
第三:失意、运势不好的人最好不要赏月。
官场失意,公司破产,失恋失婚等类型的人不赏月。失意之人,惹阴气,乱七八糟的事儿易缠身。
第四:刚刚搬家且没有“闹房”的人最好不要赏月。
刚搬新家,需要人气,阳气,而月亮只送来阴气。
第五:头发遮额头或有刘海的女生不赏月。
如果一定要赏,女生把自己额前的头发捋向后边,千万不要让额头被头发遮住,因为这是人的神灯所在。
第六:出门前或者回家后要烧香。
中秋节出门前烧香可以保佑出行平安,回家后烧香则是表示答谢,为今后一年的出行平安而祈福。
第七:果饼要圆。
月圆,果饼圆。当中秋节的月亮高高挂的时候,人们设坛燃香,陈列月饼瓜果等拜月亮。拜完,全家聚在一起吃月饼。月饼又称为团圆饼,必须是圆的,就算把瓜果月饼切开来也必须是月牙瓣的莲花状。
中秋节的月亮最圆,是家家户户团聚的时候,圆圆的月饼象征一家团聚,尽享天伦之乐,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情感。
中秋节作为一个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内涵。从饮食角度,传统上不只吃月饼,还吃很多秋季水果;从家庭团圆角度,中秋节是月圆的八月十五,象征着团圆,是中国家庭幸福的一大标志;从文学审美角度,中秋代表了生活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如果能恢复中秋节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对于我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民族文化是十分有益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