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
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时,他就已开始派遣传教师去四方传布佛教,除了在印度各地及毗邻国家传播以外,还派使者远达埃及、希腊等国家传布佛教。并在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正式传入中国 ,由于中国内地的经济、政治、传统文化的影响,佛教逐渐和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合,遂演变为中国化的佛教。我们不妨来看佛教初传入中国的历史时代背景。
一、政治现实
东汉后期,政治愈加腐败,汉和帝以后,外戚和宦官这两大势力交替交权。他们利用职权对老百姓巧取豪夺,横征暴敛,给老百姓带来了无穷的灾难,与此同时,各种自然灾害接踵而来,它们与沉重的赋役和租税迫使农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在这样的情形之下,终于官逼民反,与汉灵帝中平元年,即184年爆发了黄巾大起义。起义最后被残酷地镇压下去,成千上万的农民惨死在地主武装的屠刀之下,从此东汉王朝名存实亡,中原地区陷入了群雄割据、连年混战的局面,广大农民挣扎在死亡线上,这种社会现实有利于宣扬人生无常、众生皆苦的佛教的流行。
二、宗教文化的碰撞和磨合
西汉时,天帝、鬼神、祖先的崇拜和祭祀、占星、望气等种种方术,在社会上都很流行,特别是求长生不老的神仙方术更为盛行。不少方术之士还入朝为官,从县令、太守到司徒、司空,可谓显赫一时,这必然促使方术之风更盛。到东汉顺帝时,以黄老学说为基础,吸收传统的鬼神观念和迷信方术,正式形成道教。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其早期教义学说比较简单,仪规戒条也不是很完备。佛教作为比较成熟的宗教传入中国,对道教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无疑起到一定的作用。道教开始将佛教视为同道。为佛教的流传与发展创造了一种适宜的文化氛围。但是,中国也没有对佛教全盘吸收,而是有选择地接受了大乘佛教。大乘佛经的主要内容都是说佛身常在和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且明确了“我”的含义。这些都是和早期佛教相违背的,甚至并没有在印度得到广泛流传或产生很大影响。而大乘佛教的“一切众生皆可成佛”却与中国传统的“人人皆可成尧舜”暗合;大乘佛教“自度度人”的弘通思想,关于入世舍身、普渡众生的主张更适合中国人受自传统的入世精神,更契合中国的文化传统;大乘经典主张的“不离烦恼而得涅盘”也适合中国人注重现世生活的习性。因此大乘佛教传到中国后受到了中国人的欢迎。相对来说,小乘佛教在中国虽也有一定影响,但远不及大乘佛教的影响那样深远和广泛。显然,中国人选择了大乘佛教是根据固有的传统文化性格所决定的,是体现了以我为主的原则的。再者,大乘佛教的理论观点虽与原始佛教有很大差异,但大乘思想却是对佛陀教法的进一步发挥与完成,特别是在信仰和伦理领域把宗教的世界观发挥得更彻底、更系统化了。它的高度精密的哲学思辩与宗教幻想的巧妙结合,也适合当时中国人文化发展的高水平。
三、中西方交通的开拓
(一)陆上丝绸之路
汉时所谓的西域一般是指玉门关(现甘肃敦煌县西)、阳关(现甘肃敦煌县西南)以西,葱岭(帕米尔)以东,天山以南,昆仑山以北的广大地区。这一但地方有36国,后来分裂为50多个小国,西域长期处于匈奴的控制之下。汉初虽然是执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但到武帝时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工商业也发达起来,特别丝织业繁荣,必须外销。但中国西部,匈奴势力强大,不仅阻拦道路,还经常扰乱边境,成为汉朝大患。因此武帝于公元前139年派张骞出使西域,打算与大月氏联合抗击匈奴。尽管张骞出使西域没有取得军事上的效果,但打开了东西交通的大门,意义重大。其后武帝从公元前129年起,三次派兵讨伐匈奴,把匈奴追逐到漠北。从公元前115年开始先后在陇西地方设置河西、酒泉、张掖、敦煌四郡,为统辖西域内属的36国,设置使者、校尉(宣帝时改为都护),保证了商路畅通。
汉朝与西域各国的交通路线分为南北两道。南道是指从敦煌西出玉门关、阳关,沿昆仑山北麓,经于阗而至莎车。北道是指从敦煌北上到伊吾(今新疆哈密),然后西行,沿天山南麓,经龟兹而至疏勒(今新疆喀什市)。以上两道都在天山南侧,因而又统称天山南路。此外,还有一条天山北路,即从哈密出发沿天山北麓而行,中经乌孙、大宛,至康居。这几条沟通中西联系的道路因为所运输的主要贸易品是丝绸,德国李希多芬(1833-1905)就把它称作“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为佛教东传扫平了道路。
(二)海上丝绸之路
《后汉书·西域传》记载:“至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大秦王安敦(161-180年)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通焉。”这是罗马帝国第一次与中国往来。据研究,这次航行是163年罗马(大秦)皇帝安敦打败安息后,遣使者由波斯湾乘船经由印度洋直抵中国交趾。
西汉时代,中印海道已开通,其路线在《汉书·地理志》中有详细记载:“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谌离国;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卢国。自夫甘都卢国,船行可二月余,有黄支国,民俗略与珠崖相类,其州广大户口多,多异物,自武帝以来皆献见。有译长属黄门,与应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流离、奇石异物,赍黄金杂缯而往,所至国皆禀食为耦,蛮夷贾船,转送致之。亦利交易,剽杀人。又苦逢风波溺死,不者数年来还。大珠至围二寸以下。平帝元始中,王莽辅政,欲耀威德,厚遗黄支王,令遣使献生犀牛。自黄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宗;船行可二月,到日南、象林界云。黄支之南有已程不国,汉之译使自此还矣。”这个记载表明了以下几点:(1)始航地是雷州半岛,乘的是中国船,至远海由蛮夷商船转送。(2)航海者是黄门译长,携带黄金丝绸,购回珍宝,这是官商。(3)其路线是:广东→印度支那半岛→麻六甲海峡→马来半岛→印度南部→斯里兰卡。(4)自汉武帝以来,印度南部的黄支国遣使朝贡,可见中印建交相当早。东西海上路线开通后,使者、商人接踵而至,西方文化也随之传来,佛教从这条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段传到中国。尤其三国、东晋以后,从海道来中国弘法的高僧络绎不绝。至唐代,弘法求法高僧往来于海上,形成高潮。
通过以上几点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历史的发展为佛教的传入和流行提供了一定的土壤,印度佛教就是在上述社会背景下传到中国并广泛流传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