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鲁河历史真相(贾鲁河的前世今生)
如果问及中牟人哪一条河流是我们的母亲河,大多数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是黄河。但有一条河,流经中牟的历史比黄河要早1500多年,曾经给中牟带来了最繁华的时代,完全可以名盖黄河、当之无愧地称为中牟的母亲河,这条河就是贾鲁河。
名贵血统
贾鲁河源起黄河,止于淮河,孕育于两大蜚声中外的名河——鸿沟和隋唐大运河。
黄河古出昆仑,绕积石(青海省东南),穿峡谷,跃龙门(山陕交界处),跨平原,一泻千里,因水浑色黄而得名,以泥沙多而闻名于世。古称“黄河斗水,七升泥”。因黄河泥沙量大,使下游河床易淤易塞,形成悬河,迁徙无常。黄河古河道从荥阳境内成皋广武山北侧流经延津、河北省巨鹿、静海等地入渤海。公元1194年(金明昌五年),黄河大决于阳武县广禄村,经中牟、封丘、长垣、砀山、徐州入泗汇淮,注入黄海。自此,黄河向南迁徙,从成皋向北的河道逐步废弃。这一年,黄河河道第一次出现在中牟境内。之后虽经多次决堤,但最终都归正于这条河道。中牟人享其利、受其害,恩恩怨怨,直到今天。
鸿沟,本是一条漕运河。在楚汉争霸中,刘邦项羽相约中分天下,划定以鸿沟为界,这条大沟遂声誉鹊起,后逐步引申为不可调和的矛盾。不知什么时候又出现在象棋盘里,成为具体化、形象化界线的象征——不可逾越的鸿沟。
前364年,下决心经略中原的魏惠王迁都开封。前360年,惠王开挖鸿沟,引黄河水打造漕运干线,就是物流通道。具体行径路线为,从荥阳的广武山出黄河,先与济水汇合,经荥泽流入圃田泽。从圃田泽又开挖大沟(鸿沟),向东过中牟,引水到开封北郊。鸿沟过开封后,一路东南,经商丘、宿州,从泗县进入淮河。自此,鸿沟成为最早沟通黄河与淮河的水系。之后盛极一时的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托起大宋繁华的汴河,还有泽被中牟的古贾鲁河都是沿袭了鸿沟故道。秦朝之后,政治中心迁移,战乱频仍、河务荒废、河道淤塞,隋之前的朝代虽有所修复,终不能全线贯通。
隋唐大运河,如今已经是世界文化遗产。隋炀帝杨广用了7年时间,整合前朝水系,修建了通济渠、永济渠、邗沟、江南运河,建起了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北京)、南至余杭(杭州)的人字形交通大动脉;唐朝又多次开凿疏浚,故名隋唐大运河。元代定都北京后,绕开了洛阳,修筑了以大都(北京)为中心,南下直达杭州的纵向大运河。彼运河为京杭大运河,非隋唐大运河。
公元605年,意气风发的隋炀帝杨广力排众议,发黄河以南、淮河以北诸郡百余万人开凿大运河的首期工程——通济渠,接通黄河与淮河,贯通洛阳到扬州。通济渠从荥阳板渚到江苏盱眙,流经现今3省20多个县,全长1300里。工程从3月开工,8月竣工,虽是“役丁死者什四五”,拿老百姓的命换来的进度,当然也得益于沿袭了鸿沟水系。作为中华帝国最鼎盛时期的交通大动脉,通达四海,枢纽天下。通济渠开通后,杨广迫不及待携后妃、王公、百官,10几万人乘坐5200艘龙舟、舳舻,浩浩荡荡巡游江南,古老的鸿沟也迎来了最高光时刻。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唐宋时期,开封上游鸿沟称为汴河,下游称之为蔡河。后人对炀帝开凿的运河似乎毁多誉少,但运河给后来朝代在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经济繁荣上发挥的巨大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汴京富丽天下无”,南粮北运,商品流通,大运河成就了北宋天下无双的繁荣昌盛。南宋时期,宋金划淮为界,汴河归为金所属。金人不靠漕运,当然不会去治理疏浚,汴河逐步变成干枯的地上河。之后元明清虽小有修复,主要是为了排涝,再无帆樯如云的通航盛景。鸿沟、通济渠、汴河,终于落下了繁华的帷幕。汴河之后,再无运河!
到元朝黄河又历经多次决堤,汴河淤塞,水系紊乱,百姓深受水患之苦。公元1351年(元至正十一年),元政权已经岌岌可危。元顺帝为稳定政局,派工部尚书贾鲁治河。贾鲁不负众望,一举堵复黄河决口,随后修治好了汴河。后世为纪念这位为民请命的尚书,称汴河为贾鲁河,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我们姑且先称之为古贾鲁河。
鸿沟、通济渠、汴河、古贾鲁河故道,在中牟的行径路线史料记载不多。从曾经盛极一时的汴河万胜码头、瓦坡码头来看,故道应是从板渚向东进入中牟境内圃田泽,又大体沿连霍高速公路走向继续向东,经刘集、大孟、狼城岗三镇进入了开封界。这条线路由源头板渚到开封古城距离最近,符合开挖河道的正常规律。河南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中牟段,运河故道恢复选址在连霍高速南几百米处,也是最大程度尊重了历史的真实。
二、脱胎换骨
古贾鲁河道经过两次改迁,成为了现在的贾鲁河。一次发生在明代,由北向南迁移,避开了原东西走向的汴河故道。公元1489年(明弘治二年),黄河河道大堤淤决,四处奔泻。公元1494年,户部官员刘大夏领命在疏浚古贾鲁河故道的同时,另从郑州的双桥、中牟县白沙镇的李湖桥、官渡镇板桥经开封朱仙镇入蔡河(鸿沟南段)故道,导水南行。另一次发生在清代,由东向西迁移数百里,避开了南北走向的蔡河故道。清同治年间,为将中牟至朱仙镇段改道避沙,由中牟环绕东南三十里,经辛庄(韩寺镇胡辛庄)入尉氏县境。公元1882年(光绪八年),黄河决郑州十里堡,大水挟中牟县城而过。黄河堵复后,贾鲁河由城北迂回到城南。据此,有个疑问,是中牟古县城在贾鲁河以北?还是洪水退去,贾鲁河又归复现在的河道?
明清之后,贾鲁河脱离了鸿沟(通济渠、汴河)母体,源头、河道、终点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不再具备沟通黄河淮河的作用,而是彻底成为一条内河。此贾鲁河已非元代贾鲁所治之贾鲁河,源头不再是荥阳的板渚,而是由“两支四源”汇合而成。两支流分别是西支流贾峪河,源头为新密袁庄乡南弯长里沟;东支流圣水峪有三源,西源新密市白寨镇杨树岗村圣水泉,中源系二七区侯寨乡三李村的圣水泉口,东源为二七区侯寨乡娘娘庙泉。
贾鲁河东西两支流贾峪河、圣水峪河在中原区赵坡村汇合后,在郑州、中牟划了两个“几”字,极似黄河河套地区的地貌。先向东北方流经西流湖、石佛、老鸦陈,在金水区庙李镇皋村穿东风渠取向东,从金水区大贺庄折向东南,过京港澳高速进入中牟县刘集镇的大吴村,跨过连霍高速继续东南方向流经中牟县白沙镇,完成了第一个“几”字,括进去了大半个郑州。在中牟县人文路贾鲁河大桥处汇合了东风渠,取直向东,流经广惠街街道、东风路街道、青年路街道,从中牟新县城北侧穿过。在中牟二高处转头向北,经大孟镇,青年路街道,划过了第二个“几”字,把四分之三的中牟老县城括进自己的怀抱。在老县城东的中牟四高处复向东南,经官渡镇,在韩寺镇的胡辛庄村进入尉氏县界。贾鲁河的终点也不再是淮河,而是一路向南流经尉氏、扶沟、西华三县后,在周口市区汇入了沙颖河。
三、抚今追昔
1938年,国民党在郑州扒开花园口,图谋以水代兵,阻挡西犯的日军。滔天洪水沿贾鲁河槽奔腾南下,瞬时决堤四溢,给中牟人乃至东南数县黄泛区的群众留下了惨痛的记忆。这场洪水冲毁了中牟人心目中的图腾——牟山,也让无数的中牟人背井离乡,在外地又备受军阀恶霸的欺凌。李准的长篇小说《黄河东流去》中的几位主角,就深深刻上了当时逃难的中牟人的烙印。中牟段泛区宽30余里,让半个中牟县泡在黄河水里。到尉氏宽达百余里,河道溃不成型。大水泛滥了9年,直到1947年黄河堵复后,贾鲁河才逐步回归主河道。
光阴荏苒,时过境迁,数千年的鸿沟通济渠汴河已经不复存在。流经郑州境内137公里的贾鲁河也早已不再通航,而是恢复了防洪排涝灌溉的最原始功能。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下大力气治理贾鲁河,多次出现红旗招展、人山人海、机器轰鸣的场面。2012年,伴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浪潮,贾鲁河又开始了新一轮更高规格的治理,这次更多地被赋予了生态再造、观光赏景的功能。如今,贾鲁河百里画卷,水面宽阔、波光潋滟,蒹葭苍苍、杨柳依依,白鹭逐鱼、水禽游弋,像一道色彩绚烂的织锦铺展在中原大地。分化出的支流索须河、魏河、金水河、熊耳河、七里河、潮河、丈八沟、东风渠、马河,像毛细血管一样滋润着郑州中牟百万亩土地,护佑着城市乡村的生态。2021年7.20郑州特大暴雨灾害中,贾鲁河坦然面对千年一遇的考验,镇定自若,大显身手,逢凶化吉,屹立不倒,坚如磐石般庇护着怀抱中的儿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