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节度使相当于现在什么官职(古代节度使是干什么)
唐朝的节度使相当于现在的军区司令,但权力远远大于现在的军区司令,因为节度使获得了地方官员的任命权,进而获得了地方的税收和行政权。
节度使在唐末五代时期,权力达到顶峰,有些节度使简直可以为所欲为,唐之后的梁唐晋汉周的历任开国皇帝,均有节度使的职位。
不过说道节度使,不得不讲到宋朝,由于宋太祖赵匡胤本人就曾担任过节度使,所以,他对节度使的危害性有着深刻的认识。
通过对相关史料的查阅,个人认为宋朝的节度使还有实权的,其职能与一般刺史、知州(府)无异,但更多代表一种崇高的礼遇。
五代以来,节度使的官位可自相授受,不受朝廷控制。北宋建国后,节度使一职跟刺史、知州(府)、知县官员相同,皆由皇帝封赐,不再具有独立性。
自唐代中叶设置节度使以后,藩镇割据,天下大乱。
节度使不仅掌握兵权、行政权,而且辖区内的赋税收入也全部归由节度使支配,称为“留使”、“留州”,基本上不向中央缴纳。
有时侯向中央缴纳一部分,也只是表面文章,以图获得更多的赏赐。宋太祖赵匡胤即位后,这种旧例仍然延续了下来。
赵匡胤是以中央禁军将领的身份篡位称帝的,一开始并没有认识到节度使的危害性,即位之初,主要对禁军进行大幅度的整治,基本消除了对皇权的威胁。
但是,随着昭义军(今山西长汉)节度使李筠和淮南节度使李重进的相继反叛,使赵匡胤认识到节度使的危害同样很大。
于是,在宰相赵普的辅助下,对节度使进行了全方位的整治。主要从“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三个方面开展。
首先讲讲“稍夺其权”。五代以来,节度使辖区内的一切政事皆由节度使完全控制,导致“公事专达于州,县吏失职”。
赵匡胤先是在各县设置县尉一职,全面负责辖区内的所有治安、缉盗、刑狱、防火等事宜。接着,赵匡胤从中央派遣官员到地方任知县,全权行使境内行政权。
这些从中央派来的官员,自恃有皇帝做靠山,敢于跟节度使分庭抗礼。有的节度使深谙皇帝用意,主动将权力交出来。
乾德四年(公元966年)九月,赵匡胤明确下诏:“藩侯郡牧(指节度使)不得更令亲随参掌公务”,基本削夺了节度使的行政权。
再讲“制其钱谷”。赵匡胤为了剥夺节度使的财政权,于乾德二年(公元964年)下诏,要求节度使将境内所收的赋税、帛、米等物,除日常开支外,全部“辇送京师”。
后来,为了监督节度使,又设置转运使一职负责运输,设通判为副长官进行制约。全面达到了“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
最后讲讲“收其精兵”。五代后晋的成德军节度使安重荣曾叫嚣道:“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由此可见拥兵太重是助长节度使谋朝篡位的最大资本。
赵匡胤为了削夺节度使的麾下兵力,以补充中央“禁军”为名,要求各地节度使将境内的精壮士兵送到京城,编入禁军序列。
被淘汰下来的划归“厢军”序列,主要作为“役兵”和维护地方治安之用。节度使手中无强兵,自然不敢生叛逆之心,终于使赵匡胤安枕无忧。
自此以后,节度使实际上只是礼遇很高的州(府)级行政长官,与刺史、知州(府)在职权上没有本质的区别,不再是独霸一方的诸侯,已完全威胁不到皇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