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名镇-江都市邵伯镇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邵伯镇,古称甘棠,因东晋太傅谢安于此筑埭治水而得名,位于大运河与长江、淮河两大水系交汇之处邵伯湖畔,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大运河重要的遗产保护区,被誉为“活着的运河古镇”。
江苏省江都市邵伯镇
公元385年,东晋太傅谢安在此筑埭治水,后人追思谢安功绩,将这座埭命名为“邵伯埭”。千百年来,邵伯埭保障了运河航运的畅通,滋养了沿线城镇的繁荣,邵伯日益成为千里运河线上的重要港埠,被誉为运河“大马头”。
江苏省江都市邵伯镇
邵伯古名步丘,初为村落。周以前曾属吴、越,后属广陵。东晋太元十年(公元385年)官封太保太傅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谢安于此筑埭而得名“邵伯”。唐宋置镇,隶江都县,以后日益兴盛,是京杭运河线上闻名遐迩的繁华商埠。邵伯宋《元丰九域志》中“邵伯镇”建制的记载为邵伯置镇见记载之始,宋、清,邵伯先后划属广陵县、江都县、甘泉县。
江苏省江都市邵伯镇
明清时期设邵伯巡检司,辖24坊8辅。民国元年(1912)至23年,设邵伯市。民国34年(1945年)12月至次年10月,中国共产党在邵伯建立政权,初置区政府,后建市政府。1957年确定邵伯镇为县属镇。1958年9月建邵伯人民公社,至1973年4月,历经3次分合调整,其中在1959年第一次调整中分出丁伙镇另建公社。1981年5月,改公社革命委员会为公社管理委员会。1984年5月,复名邵伯镇人民政府。2005年5月行政区划调整,昭关、邵伯镇合并新建邵伯镇。
1.运河遗产保护典范
江苏省江都市邵伯镇
邵伯距今1600多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邵伯明清运河故道、邵伯码头群、邵伯古堤、淮扬运河主线(邵伯段)等人文自然景观被列入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遗产点数量为运河沿线各镇之最。徜徉在邵伯老街,如同穿越时光隧道,沿街的斗野亭、镇水铁牛、运河巡检司、清代四部尚书董恂读书处、盐商大楼、甘棠树等历史遗存生动地诉说着运河千年故事。
2.运河水工精华之地
江苏省江都市邵伯镇
邵伯缘水而建、因水而兴。自邗沟开凿到东晋谢安筑埭治水直至当代航运复兴,留下了邵伯埭、邵伯船闸、自流灌溉渠等丰富的水工遗存,向世人展示着运河儿女的智慧结晶。其中,邵伯船闸已有1600多年历史,是我国船闸发展史的生动缩影,也是苏北运河航运史与水利发展史的最好见证,今天邵伯船闸依然是南北水上交通的中心枢纽,单日船舶通过量逾100万吨。
3.运河水源生态廊道
江苏省江都市邵伯镇
邵伯位于南水北调东线源头、江淮生态大走廊核心区,这里四水交错、五湖环绕。206平方公里的邵伯湖,景色优美,浩渺无际,素有“三十六陂帆落尽,只留一片好湖光”之美誉。省级湿地保护区渌洋湖,林涛起伏,鸟雀啁啾,是植物的王国,鸟类的天堂。邵伯运河文化生态公园复活了明清运河故道昔日风情、再现了运河盛世繁荣景象。
4.运河文化集聚之乡
江苏省江都市邵伯镇
邵伯文化南北兼容,是江苏省民歌民乐之乡。《邵伯锣鼓小牌子》、《邵伯秧号子》、《露筋女的传说》被列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杨柳青》、《撒趟子撩在外》等民间小调在海内外广为传唱。运河大码头更是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传说、掌故和诗篇;苏轼、黄庭坚等北宋七贤吟诗唱和于斗野亭;清代画家王素在此创作了百年佳作《运河揽胜图》;当代作家朱自清在《扬州的夏日》里深情怀念骑在铁牛上嬉戏的童年时光。
5.运河美食传承基地
江苏省江都市邵伯镇
邵伯美食,得邵伯湖水之鲜,融南北风味之特,集淮扬菜系之全,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大运河美食文化传承基地”称号。
“邵伯湖旅游龙虾节”享誉全国,“邵伯清水龙虾”获“中国名菜”称号;“邵伯绿菱”粉嫩爽口,为运河三宝之一,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邵伯香肠、牛肉、老鹅等特色小吃驰名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