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植是谁?曹操为什么特地去祭拜他?
卢植(139年-192年),字子干,涿郡涿县人,东汉末年经学家、将领。范阳卢氏先祖。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建安十二年,曹操再次北征乌桓,准备彻底解决掉这个后顾之忧;然后挥军南下,一统天海内。
所谓,兵贵神速!
从许都出发的曹军一路无话,直奔乌桓老巢而去·····
可是,当大军行进到了河北涿郡地面时,曹操却突然下令:停止前进。
当然,这并不是此次军事行动有所变化,而是,曹操要特意去给一个人扫墓。
建安中,曹操北讨柳城,过涿郡,告守令曰:"故北中郎将卢植,名著海内,学为儒宗,士之楷模,国之桢干也······亟遣丞掾除其坟墓,存其子孙,并致薄醊,以彰厥德。众所周知,曹丞相一向讲究“唯才是举”,对于那些徒有虚名之辈很是反感;比如,孔融、边让、祢衡这几个名满天下的大儒,曹操说杀就给杀了。
那么,这个让曹操放缓行军脚步,特意去祭拜的卢植到底是什么人?为什么曹操会给予他“海内大儒、国之桢干”的至高评价呢?
今天,就和大家一起聊一聊。
一、
卢植,字子干,东汉时期河北涿郡人;
他的祖上是大名鼎鼎的范阳卢氏,属于绝对的名门望族;拥有着良好基因的卢植,天生就是一表人才——身长八尺二寸,音声如钟。
在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孔孟之道”当仁不让地成为了整个华夏天下的第一显学;
像卢氏这样的高门望族,为了保持后辈人才济济、家族兴盛不衰,自然会开辟绿色通道、让最优秀的子侄接受最好的教育。
天资聪颖且好学不倦的的卢植,便顺理成章地拜到了当世大儒马融的门下。
这个马融是东汉开国名将马援的后裔,而且早年间师从名师,可谓名满天下;能拜到他的门下学习,绝对是天下士子的最梦寐以求的事情。
不过,与同样出身豪门的弟子卢植相比,马融这个人的生活就比较“奢靡”了——他每次讲学,都喜欢一边看着歌舞,一边授课。
这样的香艳场面,估计没几个血气方刚的少年能不受干扰!
然而,卢植却是那个例外。
据史书记载,卢植在马融身边学习多年,从来都是目不斜视,对于那些身材曼妙的歌女,似乎从来都没有产生过遐想。
在风月场合见惯了“食色,性也”的马融大为惊异,对这个弟子敬重有加,从而悉心教诲。
最终,卢植的学问“能通古今学,好研精而不守章句(达到了举一反三的地步)”。
融外戚豪家,多列女倡歌舞于前。植侍讲积年,未尝转眄,融以是敬之。
二、
对于卢植的个人性格特点,史书上是这么描述的——性刚毅有大节,常怀济世之志。
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卢植天生是一副硬脾气、宁折不弯,而且他心怀远大,常常想着可以凭借着自己的才学,济世安民、匡扶社稷。
卢植学成之际,正值汉桓帝在位之时,东汉庙堂之上可谓黑暗至极;
心性高洁的卢植,一来羞于与宦官为伍,二来更觉得要实现汉帝国“中兴”的根本,还是要培养人才。
所以,早年间他多次拒绝州郡征召,一门心思教育英才、专研学问;像后来鼎鼎大名的公孙瓒、刘备等人,都是卢植的门下子弟。
学终辞归,阖门教授。州郡数命,植皆不就。
当然,这并不是表示卢植已然忘记了自己的匡扶天下之志。
公元167年,汉桓帝驾崩,绝嗣;
最终,在桓帝的正妻窦皇后、以及国丈窦武(窦皇后的父亲)的一致推荐下,解渎亭侯刘宏登基为帝,是为汉灵帝。
由于当时的刘宏只有12岁,所以,彼时的汉廷基本由窦武说了算。
官场从来都不缺少“马屁精”。
这时候就有人建议:给窦武加官进爵、以褒奖其拥立之功。
而这个窦武呢,虽然在当时也算是很有清誉的学者名士,但是,也经不住权位的诱惑,就默许了那些马屁精们的操作。
这时候,卢植就看不下去了,他直接给窦武写了一封信,劝谏道:以您的名望,将来是有希望做周公、召公那样的名臣的;现在,天下盗贼四起、朝纲不振,作为掌权人应该主动放弃虚名(宜辞大赏,以全身名),多重用天下良才,才是中兴之道。
官瘾正上头的窦武,想都没想就将卢植的书信,扔到了一边,升官拜爵去了;
结果,一年之后,窦武在与宦官的争取中失利、被杀。
当世名儒、顶着外戚身份的大将军窦武,竟然被一群太监就这样轻而易举地搞死了!
青史君相信:彼时彼刻,在卢植的内心深处一定产生了一种“天下之势,舍我其谁”的历史责任感。
于是,在公元前169年,也就是窦武被杀不久之后,卢植终于出山了。
建宁中,征为博士,乃始起焉。
三、
卢植这个人啊!
你不要看他一直在专研学问,就以为他是个文弱书生。
其实,他是个文武兼备的全才!
熹平四年,也就是公元175年,汉廷南部的蛮族造反,经过丞相府、御史署、车骑将军以及前将军府的一致商讨,都觉得卢植是平定叛乱的不二人选。
果然,卢植不负众望,到了九江之后,三下五除二就把叛乱给平息了。
而且,事实证明:虽然卢植学成之后一直在搞理论工作,但是他却是一名绝对的“知行合一”型选手。
在平定叛乱之后,卢植经过一系列的安抚民心政策,那些一直不怎么听朝廷招呼的蛮族,彻底服了。
熹平四年,九江蛮反,四府选植才兼文武,拜九江太守,蛮寇宾服。以疾去官。
不过,可惜的是:不久之后,可能是因为水土不服的原因,卢植生了重病,不得不辞官、修养。
在养病期间,卢植又搞起了自己的老本行——专研古籍;并写下了《尚书章句》、《三礼解诂》等名动一时的大作。
而且,他还多次向汉灵帝表示,自己想同蔡邕大学者一起,多研究研究上古历史、儒家经典,从而总结出“兴替之道”(合《尚书》章句,考《礼记》失得)。
但是,很显然:在乱世之中,朝廷更看重的还是卢植的忠心与军事才能。
帝以非急务,转为侍中,迁尚书。
中平元年,让汉帝国震动的“黄巾起义”突然爆发;能文能武的卢植又当仁不让地挑起了平叛的重担。
一个 卖 假 药 的妖道怎么可能打得过,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平叛经验的名将?
据史书记载:
平叛刚刚开始,卢植就屡战屡捷,将贼首张角打得龟缩在城内,不敢出来应战。
连战破贼帅张角,斩获万余人。角等走保广宗,植筑围凿堑,造作云梯,垂当拔之。
就在卢植要一战而平天下之际,那些 死 太监又出来搞事情了:
小黄门左丰趁着汉灵帝让其视察前线战情的机会,想要找卢植搞点好处。
卢大人那是多么耿直、清廉的一个人啊!
怎么可能给一个阉人好脸色?
被断然拒绝了的太监很生气,他回去之后直接向老板汉灵帝告状,说张角的叛军其实很好平定,现在卢植却围而不打,是在养寇自重!
一直把太监当成“爹妈”的汉灵帝想,都没想直接就给卢植判了一个终身监禁。
好在,后来平定“黄巾军”的皇甫嵩替卢植请求:说自己之所以可以这么轻松地打败张角本部,完全是因为有卢植当初打下的基础。
本来就素有名望且在汉廷人缘很好的卢植,最终官复原职。
及车骑将军皇甫嵩讨平黄巾,盛称植行师方略,嵩皆资用规谋,济成其功。以其年复为尚书。
四、
自己一腔热血,本想报效过门,却被诬陷下狱,差点身首异处;一般人经此一劫,早就“佛系”了。
可是,卢植却不!
公元189年,汉灵帝刘宏驾崩,汉少帝刘辩继位。
少帝的舅父、大将军何进想要召悍将董卓进京,帮助自己铲除宦官;
卢植上书直言道:董卓凶悍难制,把他召进京师,必生大祸!
何进不听。
果然,早有异心的董卓在之后的历史进程中,抓住了何进与宦官火拼的机会,一举把持了朝纲。
为了建立自己的权威,董卓又威逼汉廷官吏,说自己想效仿伊尹、霍光的故事,废黜暗弱的少帝,改立刘协继位。
当时,所有的三公九卿都迫于董卓的淫威,不敢反对;
而且,实事求是地说:不管是刘辩,还是刘协,都是汉灵帝的子嗣,谁做皇帝,对于这些臣子的自身利益来说,都影响不大。
可是,卢植却不这么认为,他知道:帝位废立,直接关系到汉家江山的稳定;这么严肃的事件,岂可儿戏?
于是,他不顾个人安危、按剑而起,有理有据怼得董卓无话可说;这次“废立会议”就这样不了了之。
坐者震动,尚书卢植独曰:“昔太甲既立不明,昌邑罪过千馀,故有废立之事。今上富于春秋,行无失德,非前事之比也。”卓大怒,罢坐。
被坏了好事的董卓气得当时就要杀掉卢植;好在,最终有蔡邕等人求情,卢植才免遭屠戮。
虽然,卢植最终也没能制止住董卓的倒行逆施之举,但是,他孤身而起、独自面对霸权的勇气,已然对得起“所食之禄”。
当年,太监张让等人在杀掉大将军何进之后,面对前来攻打自己的何进手下,一时手足无措,便挟持着汉少帝等人一路潜逃。
在那样前途未卜的危难局势下,也是卢植,不顾个人安危,一个人拿着把长戈就追了上去;最终在太监手里救回了少帝以及后来的献帝。
史书上评价卢植此举是:忠勇无双(风霜以别草木之性,危乱而见贞良之节);即使是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也不一定能做得到。
青史君在想:也许,这就是曹操当年停下大军行进脚步,特意去给路上书扫墓的根本原因吧!
毕竟,彼时的曹操还是以“匡扶汉室”为己任的,像卢植这样忠直勇毅的臣子,绝对堪称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