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来历(司马昭心里想的是什么)
魏少帝曹髦认为,司马昭篡位的野心,就连路人都知道。但实际上,曹髦在位期间,司马昭虽然权倾朝野,但其为人其实并不算嚣张。
司马昭的位子得来不易
司马懿死后,传位给了嫡长子司马师。但司马师没有儿子,所以就过继了司马昭的一个儿子司马攸为继子。按照计划,原本司马师死后是要传位给司马攸的,但当时局势复杂,司马攸年龄又小,为了保住司马家族的权势,司马师传位给了弟弟司马昭。
司马师死的时候,正率军东征,司马昭留下来镇守洛阳。兄弟俩一内一外,保证朝廷局势尽在掌握之中。但司马师犯了眼疾,病重即将不治。
司马昭不放心哥哥,就赶到许昌去看望。司马师死后,曹髦想趁机夺权,于是下诏让司马昭别回来了,留下来镇守许昌吧。
不过司马昭也不糊涂,一边让手下上书,一边带着军队就退到了洛水之南,由于司马昭手里有兵,又兵临城下,曹髦没有办法,只好拜司马昭为大将军,辅助朝政,而这就是司马师生前的职位。就这样,司马昭顺利接过了司马师的班,成为曹魏政权的掌权者。
司马昭的荣耀
司马昭掌权期间很风光,臣子荣耀四件套,司马昭享受了三套,分别是赞拜不名、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意思就是上朝时唱名的宦官不能喊司马昭的名字,只能喊司马昭的职务,而且上殿可以佩剑,也不用脱鞋,入朝时不用一路小跑,可以慢慢悠悠的走着进去。这都是做臣子所能达到的荣耀极致了。
唯一没得到的是诏书不名,也就是曹髦在给司马昭下诏时,还可以称呼他的名字,想来这可能是曹髦这个倔强皇帝唯一的坚持了吧。
除此之外,司马昭还被封为大都督,节制中外诸军,加封晋公,加九锡,假斧钺,不久又加赐黄钺。九锡也好,黄钺也好,在古代都是只有天子才能享受的礼仪,司马昭掌权期间,他所享受的礼仪规格,实际上和天子已经几乎没有区别了。
不过,这些荣耀的获得过程都很有意思,在曹髦赐司马昭剑履上殿、加封晋公时,司马昭总是辞谢不受,最夸张的一次司马昭接连辞了九次。
但你别以为司马昭是真的不想要,他一边辞谢,一边指使亲信上书,搞得曹髦非常恼火。不给吧,这边不断有人上书请求,给吧,司马昭还不接受。
司马昭并不想篡位
尽管如此,司马昭却始终没有篡位之心。司马师掌权的时候,就能废掉曹芳,改立曹髦,司马昭的权势比司马师更加煊赫,如果想要废掉曹髦,虽然算不上一言而决,但至少难度不会太大。可司马昭始终对曹髦恭恭敬敬,在礼仪上没有一点逾越。
倒是曹髦,因为国家政事自己不能作主,又经常担心自己被废掉,所以千方百计要除掉司马昭。
公元260年五月,曹髦召集亲信,说道,“司马昭之心,连路上的行人都知道!我不能坐等被废之辱,现在亲自率领你们去讨伐他。”然而,这些被曹髦视为亲信的人,转眼就将消息告诉了司马昭。
这件事细思极恐,司马昭不仅掌握了朝政大权,而且还派人打入了曹髦内部,可见从方方面面曹髦都被司马昭算计的死死的。然而曹髦却并不知道这点,依然决定带兵攻打司马昭的府邸。
司马昭在得到消息后,还是比较厚道的,并没有先下手为强除掉或废掉曹髦,而只是采取了防守姿态,让护军贾充做好戒备工作。
弑君者的称号名不副实
当曹髦带军攻入司马昭府中的时候,司马昭的卫兵都不敢抵挡,因为面对的毕竟是皇帝啊,忠君爱国的思想还是很根深蒂固的。
太子舍人成济问贾充,“怎么办?”贾充厉声说:“司马公平日养着你们干什么的!还用多问吗?”成济闻言,用戈刺杀曹髦,锋刃刺穿了曹髦的身体,从后背透出。
这件事,是贾充指使,成济执行,和司马昭的关系不大,因为司马昭听到曹髦的死讯之后,第一个反应是,“自投于地曰‘天下人其谓我何?’”可见,司马昭没有计划杀掉曹髦,也不想杀掉曹髦,因为他还畏惧天下人的言论。
说句实话,司马昭连曹髦身边的亲信都收买了,要想让曹髦死得不明不白实在太简单了,实在没有理由在大庭广众之下,让人刺杀曹髦。
并且,事后司马昭也捕杀了成济兄弟,据《魏氏春秋》记载,成济兄弟不服罪,光着身子跑到屋顶,大骂司马昭,被军士从下射杀。之后,司马昭诛杀了成济的三族。
所以,硬要说司马昭弑君,是非常勉强的。
曹髦死后,司马昭也没有篡位,而是与公卿们商议,立燕王曹宇之子常道乡公曹奂为帝,即魏元帝。
五年之后,司马昭病死,至死都没有篡位。即便到了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建立晋朝之后,对曹魏皇帝曹奂的待遇也是很好的,封他为陈留王,食邑万户,可以使用天子旌旗,备五时副车,行魏国正朔,上书不称臣,受诏可以不拜,其地位、待遇、结局可以说是历代亡国之君中最好的。
综上所述,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司马昭掌权期间虽然位高权重,但他却没有篡位的野心,对曹魏皇帝曹髦、曹奂都是非常尊敬的。只是曹髦一直担心自己被废,奋起反击,这才导致了被杀的悲剧。反观曹奂就很配合,最后也得了善终的下场。
所以,所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只是曹髦的看法,其实司马昭本人并不嚣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