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革裹尸的典故的来历(马革裹尸出于哪位历史人物)
马革裹尸的由来:东汉老英雄马援的凌云壮志。
典故出自《后汉书·马援传》:“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马革裹尸,即用削制好的皮革包裹着尸体。“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将士以浴血沙场为荣,用马革裹尸表明甘愿为国捐躯的斗志。
历史发生在公元41年,马援因为骁勇善战,又领兵快速平定了边境叛乱,备受汉光武帝刘秀的赞赏,被册封为伏波将军。
马援衣锦荣归,回到京都洛阳,收获了无数亲朋好友的奉承话,不胜烦扰。
其中有位以智谋出名的同乡孟翼也夹杂其中,马援皱了皱眉头问他:“我以为先生是不一样的,应该有些话要教我。怎么如同他们那边跟风附和,一味地只夸奖我呢?”
孟翼面露尴尬,羞愧得无地自容,一时无言以对。马援顿了顿继续说道:“昔日汉武帝时期封赏的伏波将军路博德开疆扩土,足足拿下了七郡之地,也才得到数百户封邑。
我这微末浅薄的功劳竟也被封赏伏波将军,还食邑三千户,奖赏大大超过了功劳,我如何能够长久地保持下去,先生何不在这方面教教我呢?
如今,匈奴和乌桓尚且盘踞在北边,我打算请命前去去击溃他们。男儿大丈夫理应战死在边疆荒野之地,用马革包裹尸体带回家乡埋葬,怎能贪生怕死,躺在床上死在儿女的面前呢?”
孟翼听后,也为他的一腔热血所打动,坚定跟随其后。
于是,在洛阳呆了不到一个月的伏波将军马援,再次领兵北上迎战匈奴和乌桓。在生命倒计时来临前,62岁的马援依旧领军出发,前往平定五溪蛮叛乱,终因暑热疫病死于军中。
东汉老英雄马援的凌云壮志,让后世无数人感同身受。远的不说,就说马援的后代,三国时期的马腾马超父子,就以身为伏波将军马腾的后代为荣。
一世枭雄曹操,被马超追赶不得不割须弃袍,恨恨道:“马儿不死,吾无葬身之地也!”
可惜的是,马超虽然成为蜀汉五虎上将之一,却因刘备的猜忌没有多少领兵出战的机会,更别提马革裹尸,最后郁郁而终。
由此可见,在古代,但凡想要报效国家、为国捐躯,也需得到上位者赏识任用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