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古典舞(中国古典舞的起源与重建发展历程)
中国汉唐舞是中国古典舞蹈的重要一脉,1950年,中国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提出了中国古典舞的概念,由于年代过分久远的舞蹈难以复原,也很难得到鲜活的结构与其他信息。
他提出从中国古代戏曲如元杂剧入手研究中国古典舞理论,并依据这些理论来创造中国古典舞蹈,他提倡从中国卓越的民族传统舞蹈中去吸取优秀的元素。
特别是唐代以前的鼎盛时期,曾有过很长时间的辉煌,但经过兵荒马乱的五代十国之后,中国的舞蹈事业日趋衰落,宋元时期的戏曲中也融入了唐代歌舞的精彩元素。
当今考察几千年前的舞蹈是极有难度的,因为那时没有影视,无法保存,学者考察舞蹈很多是通过陶盆和图画里的舞蹈形象来获得对远古舞蹈的信息。
这首先需要考古学家的功夫,考古学家在青海省大通县孙家寨遗址出土的舞蹈彩陶盆上发现的了远古的舞蹈,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记载舞蹈的图案。
学者研究现存史书中存有的文字资料以及出土的文物,通过这些文物基本恢复了汉代舞蹈的面貌。
特别是从宗教石窟壁画,墓葬画像石、陶俑以及其他文物和古建筑雕塑、彩绘装饰中的形象资料中了解到了汉代舞蹈的时代特征、人文环境和审美诉求。
再如,唐代发达的石窟艺术为保存唐代的舞蹈形象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敦煌石窟里就保留了大量唐代舞蹈的壁画。
由于通常学者只是从古代图文形象资料中去挖掘语言文化形象,无法得到动态的艺术形象,比如孙颖在创作“踏歌”时只对其文献或诗词进行分析和梳理。
虽然为其作品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养料,但其艺术形象主要偏重于“文化形象”而非活的舞蹈形象,所以还没有达到艺术形象创造的最高境界。
在研究汉唐舞蹈时,必须对舞蹈进行“动态切入”,这是由舞蹈的特殊性决定,尤其是汉唐舞蹈讲究身体的韵律,它对动态的追求无法用语言文字来完全展现,必须从动态形象切入,将语言文字与现代科技结合起来研究。
即从动态角度来分析汉唐舞蹈的特征和审美诉求,以真正领略其精髓。虽然孙颖的《踏歌》在塑造“文化形象”方面取得了成功。
但其可供挖掘的动态形象不够,如果不从动态上找寻“身韵”与“中国古典舞基训”影响的根源,则很难将此传统承继下去,要挖掘出汉唐舞蹈中活的形象,才有可能使中国古典舞焕发新的生机。
目前古典舞的重建途径有两条:一条是探索古代舞的形式美感,为其赋予当代的审美特征,以此为基础重建符合人们想象的形态。
另一条是从美学特征与文化精神起步,创造性地建构古典舞中有代表性的审美形象,这一派不强调复制古代舞蹈的动作,而是关注古典美学精神,这一脉沿用了新音乐派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