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弑母什么意思,孔融长大后把母亲杀了吗
本文目录
1.孔融长大后把母亲杀了吗 2.孔融为什么弑母? 3.孔融才四岁就懂得让梨 4.孔融弑母是怎么回事孔融真的做过这种事情吗
孔融长大后把母亲杀了吗
展开3全部
现在所说的孔融弑母其实并不是孔融真的杀害了自己的母亲,而是被曹操所定的罪行。
坊间盛传孔融拭母,并无史书记载,是为谣传。
孔融自恃才高,心高气傲,口无遮拦。在曹操基本平定北方的时候,他竟然还想让曹操还权给汉献帝,曹操怎么可能答应,便对他怀恨在心。
恰逢孙权的使臣来访,孔融不知收敛,对着使者发了一顿牢骚,惹恼了曹操。公元208年,曹操授意丞相军谋祭酒路粹枉奏孔融:"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散播"不孝"的言论。
孔融让梨
孔融让梨的故事最早应见《世说新语笺疏》注引《续汉书》。说的是孔融四岁时候,与兄弟一起吃梨,但他一直拿最小的梨吃,父亲奇怪地询问他。
他回答说:"我是小孩子,按理应该拿小的。"孔融的宗族因而对他感到惊奇。《三字经》中就有"融四岁,能让梨"之语。
孔融为什么弑母?
展开3全部
孔融并没有弑母,这是一个谣言。
因为孔融一句大逆不道的话,孔融当时的原话是“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义什达维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意思,也就是说,父子之间有什么亲情而言,归根到底不过是他情欲发作的生理需求罢了,而生自己的母亲也只不过是一件容器,装的东西到日子就出来了,在儒家思想盛行的东汉孔融。
这句大逆不道的话就被曹操抓住大做文章,便理直气壮杀了孔融一家老小,孔融七岁的儿子在留下的那句千古名言后,也走上了断头台,之后便有了孔融弑母的谣言。
孔融人物特点
其实从孔融的所作所为来看,他还是很孝顺的一个人。孔融在十三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孔宙去世。孔融哀伤憔悴得不成样子。他也是因为这件事孝名远播。孔融做北海相时,在治理百姓上也非常注重孝道的传播发扬。
《太平御览》中记载,有一个人的父亲去世,他趴在墓碑前痛哭不止,但是脸上一点悲伤之色也没有,纯粹是做戏给别人看。孔融因此将他处死;还有一个人,家里很是贫困,他母亲得了病,想吃新鲜的麦子。但是家中没有,这个人一咬牙,跑进邻居家里偷麦子给母亲吃。事发以后,孔融不但没有因为偷盗处罚他,反而对他大加奖赏。
孔融才四岁就懂得让梨
展开3全部
提到孔融很多人都不陌生,大家基本都是听说关于孔融让梨的故事长大的。孔融四岁让梨这件事情,即使在东汉末文这么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年代,依然传播得比较远。孔融让梨这件事情也慢慢成为一个道德教育故事流芳百世。可是让那个让很多人想不到的是,就这样一个谦逊有礼的小男孩,最后却走上了“弑母”的道路。这里说的“弑母”并不是说杀死他的穆青,而是他提出了“父母无恩论”的说法。毕竟在那个“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年代来说,这样的说法其实跟“弑母”没有太大的区别。
孔融作为东汉末年文学家,孔子的二十世孙,同时还是“建安七子”之一。从小就比较聪明,4岁的时候就因为让梨的故事成为一个当时比较出名的孩子,年轻的时候跟平原陶丘洪和陈留边让一同被大家称为青年才俊。在汉献帝登基之后,曾担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被当时的人称为孔北海。虽说只在任六年的时候,却做了不少的事实,比如修筑城邑,创办私塾学校,推举出不少有才华的人当官。
孔融当初提出的“父母无恩论”,大体的意思就是说父母跟自己的孩子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关系,更没有所谓的恩情在里面。在他看来,母亲跟子女的关系就好比是器皿与物品之间的关系,当物品取出来以后,这件物品自然就跟器皿毫无关系了。他还在公共场说出孩子只不过是父母欢愉之后的结果,即便自己有粮食,宁愿给陌生人也不会给自己的父母”。估计孔融自己也没有想到,这样的言论会给他带来杀身之祸。
由于曹操天性多疑,很早就对这位刚直不阿,经常跟自己唱反调的孔融不满。在郗虑的诬陷下,曹操最终还是选择对孔融下手,以招合徒众、谤讪朝廷等罪名将他抓起来。特别是其中关于“父母无恩论”的说法完全颠覆了传统观念,违背了孝道。曹操认为他的这种行为是一种弑父弑母之举,并给他扣上了一个不孝的帽子,最后被处以死刑。
虽说他提出的“父母无恩论”不是其死亡的真正原因,但这种说法却为曹操提供了杀他的有利条件。毕竟再怎么说,孔融在当时也是一个非常有名的人物,是不能乱杀的,不然很容易引起朝廷的动荡。自古以来孝道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提出“父母无恩论”的孔融,直接把自己从一个受人敬仰的大文学家,变为一个不孝之人。对于曹操来说,杀这样的不孝之人根本不会对社会有太大的影响,更不用担心有多大的后果。
孔融弑母是怎么回事孔融真的做过这种事情吗
展开1全部
“融四岁能让梨”,这句耳熟能详的三字经,是我们小的时候都曾听过的。孔融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也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他小的时候以恭敬孝顺闻名,那么为什么会走上弑母的道路呢?
这要从孔融所处的政治背景开始说起了,孔融天赋异禀,勤奋好学,加之书香门第,在汉献帝继位后,他就被重用了,朝堂之上,孔融刚正不阿,丝毫不惧,暗中他走访官僚当中的贪污之人记录在册,被他检举的人多为宦官亲族,于是对他威逼利诱,但是孔融却视若无睹,陈述罪状时毫不隐瞒,据实禀告,因此他得罪了很多人。
他出入官场,恰巧董卓把持官场,孔融便和董卓激烈的争辩,董卓怀恨在心,将孔融贬职,联合群臣举荐孔融任职于北海,而北海是黄巾军最为猖獗之地,时局复杂,自此孔融开始了在北海的六年任职,所以后世称孔融又为孔北海,官至北海,孔融又下发檄文,修缮城邑,开办学院,推举贤才。而后,亲写书信,与周边周郡联合谋划讨伐黄巾军,但是黄巾军的数量庞大,孔融又不得不求助他人。当时的平原相刘备在受到求助之后立刻出兵解围。
而后袁绍招揽孔融,孔融明白袁绍和曹操二人终会攻打汉室,所以他果断拒绝,袁绍招揽孔融失败之后,便攻打了北海,整整持续了半年,由于兵力悬殊,孔融的妻儿被袁绍的长子袁谭掳去,自己则连夜逃亡。
汉献帝迁都之后,征召孔融为少夫,每逢朝会,献帝都会问其意见,一时间孔融在朝堂风头极盛,群臣提议恢复“肉刑”,要用酷刑让宗室百姓畏惧王法,而孔融站了出来,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说“旧时,人们不分善恶,淳朴善良,是有了战争,政局混乱,百姓们才涣散不服,君王要有为君之道,就不需要酷刑”。由此可见孔融的仁慈和爱民之心。
但好景不长,曹操后来把持了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曹操乃宦官之后,他的出身和所作所为令孔融不耻,孔融便很多次在朝堂上弹劾曹操。曹操以军队要节约粮食为由,下了禁酒令,对此孔融大为反对。当即写下了讽刺文章说“成事之人无不饮酒,曹公为何禁酒呢?这乃是愚昧之举”,他的这个举动引起了轩然大波,仇恨也在曹操的心中埋下了。
在灭完袁绍之后,曹操和曹丕爷俩同时看上了袁绍的儿媳-甄姬,最后曹丕迎娶了甄姬,孔融便写文章大加戏弄,以纣王比喻曹操,此事无疑是加剧了曹操对孔融的恨意与杀心,孔融向来生性洒脱,不拘泥于礼教条例。
孔融曾提出过“父母无恩论”,就是说父母与儿女毫无恩情,母亲和孩子好比器皿与物品,物品取出,自然与器皿毫无关系!孔融甚至还大放厥词说“父母无恩,孩子仅是父母欢愉之后的结果”。他说“自己有粮食,宁愿给陌生人也不给父母”!听到这样的观点,曹操喜出望外,因为这样的言论颠覆了传统观念,违背了孝道。所以曹操便以此为由称其“此番行为无疑是弑父弑母之举”,给孔融扣上了一个不孝不敬的帽子,处以死刑!
所以我们说的孔融弑母并不是指孔融真的杀了自己的母亲,而是曹操给他扣上的这顶大帽子。孔融是否真正的提过这个论点,后人无法考证,孔融与曹操之间还有什么更深的矛盾,我们已无从得知,仰望历史,后人各有纷说,孔融也只是被后人咏叹一句“融四岁能让梨”而已!
以上就是关于孔融弑母什么意思,孔融长大后把母亲杀了吗的全部内容,以及弑母什么意思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