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嵬坡之变只是单纯的兵变吗?唐玄宗当时能保得住杨贵妃的命吗?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由于事先没有防备,安禄山的军队势如破竹,很快便打到了潼关。唐玄宗见势不妙,仓皇出逃。次年七月十五日,玄宗一行人到达马嵬驿(陕西省兴平市西马嵬镇),发生兵变。疲惫饥饿的士兵把宰相杨国忠斩杀,又剁掉了杨国忠的儿子杨暄,杨贵妃的姐姐韩国夫人,然后包围圣驾开始逼宫。最后以玄宗赐死心爱的杨贵妃收场,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马嵬坡兵变。
那么,这里面有没有隐藏着什么隐情,兵变又关杨贵妃什么事?玄宗就不能保住自己心爱女人的命吗?
话说当年,宠妃武惠妃去世后,李隆基一直郁郁寡欢,即使后宫佳丽数千,就是没人合他的心。一个偶然的机会,见到了儿媳寿王妃杨玉环,从此心痒难耐,茶饭不思,“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经过几番周折操作,公元745年,唐玄宗迫不及待地将杨玉环接到宫中,还高调册封为贵妃,终于得偿所愿。此时,唐玄宗已是60高龄,而杨玉环才芳龄26岁!
从那天起,杨玉环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寿王妃摇身一变,成了寿王的“小妈”,5年的恩爱小夫妻就此分道扬镳。唐玄宗和杨玉环自此开启了老夫少妻的生活模式:“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安史之乱的发生,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唐玄宗、太子李亨、杨贵妃、杨国忠、陈玄礼等人。唐玄宗从马嵬坡兵变发生后,就丢掉了皇帝之位,被迫成为没有实权的太上皇,太子李亨则趁机做了皇帝,杨贵妃与杨国忠因为马嵬坡之乱的发生而被杀,陈玄礼则在事件之后仍然忠于唐玄宗,只不过不是禁军统领了,只是唐玄宗的私人卫队长。
马嵬坡之变,实际上是帝国统治集团内部的一次巨大洗牌,从谁受益谁嫌疑最大来看,应该是由太子李亨集团在幕后所推动的。马嵬坡兵变就是一场政变,是由太子集团一手导演的,目的就是铲除政敌,从政治上与唐玄宗分道扬镳,为太子登基称帝做准备。
在面对哗变的士兵们提出还要诛杀杨贵妃时,唐玄宗李隆基做了最后的抗争:“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高力士劝他:“贵妃诚无罪,然将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
听起来有道理,其实太牵强。将士们未来面临的威胁,绝不是杨贵妃,而是唐玄宗。那么,将士们为何逼唐玄宗杀杨贵妃?因为兵变原本就不是普通的士兵哗变,而是有幕后主使有预谋的政变,除掉杨贵妃是既定目标之一。而杀杨贵妃是为了打击唐玄宗。
试想,如果一个男人,连自己心爱的女人都保不住,甚至不得不赐死自己的女人,他还有什么资格做男人?更别说继续做皇帝,唐玄宗惹出了安史之乱,自己仓皇逃出长安,本就颜面扫地,人心不稳。现在他又在士兵的逼迫下杀了杨贵妃,彻底失去了作为皇帝的尊严,还有谁会服他?
玄宗威风扫地,得利的是谁?当然是太子李亨。马嵬兵变后,玄宗彻底失去人心,成了一个可怜的老者,而不是高高在上的皇帝。而李亨则众望所归,拉走一支人马去了灵武,接下来就是灵武登基,遥尊玄宗为太上皇。
兵变的导火索虽然是杨国忠,但是谁都明白,罪魁祸首是唐玄宗。当然,将士哗变,无论如何也不能杀了皇帝,动手之前,李亨的心腹李辅国是和禁军首领陈玄礼,肯定是商议过并达成了共识,只杀杨氏一家,而不伤玄宗。
既然如此,除了唐玄宗,所有杨国忠有密切关系的人,只有死路一条。所以玄宗无论如何保不了杨玉环的命。
唐玄宗这个时候,其实也没有什么价值了,连当一面旗帜的价值都没有了。太子李亨已经决定,要与唐玄宗分道扬镳,北上灵武。他做出这个决定前,肯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李亨早就估计到,如果随李隆基入蜀进驻成都, 那可是政敌杨国忠的地盘,李亨在那只有死路一条。于是掌握2000禁军断后的李亨策划了马嵬驿兵变,计划是消灭杨氏家族,并通过诛杀杨贵妃逼李隆基立刻让出皇位,但没想到禁军及其首领陈玄礼,事变后还是忠于唐玄宗,于是改变计划前往灵武称帝,马嵬驿兵变计划仍然完美实现。
李隆基跑到汉中时,就已经回过神来了,后悔杀了杨贵妃,后悔没带上太子一起到成都,于是发布平叛诏书,目的是分封诸皇子搞平衡,重新掌握陨落皇权,渴望东山再起。
从六月十九日父子分道,至七月九日太子到了灵武后,仅过三天时间就直接称帝了,将玄宗尊为太上皇。时间安排之紧凑,不给李隆基任何复辟的余地和机会。如果不是早已谋划好一切,是无法一气呵成完成的。这时的李亨,已经是众望所归。
李亨的登基,没有任何人的授意。他擅自登基,一点面子都不给老爹留,却没有任何反对的声音,他只是给父亲写了封信,告知唐玄宗:我当皇帝了,你以后是太上皇了。玄宗本人,没有任何反抗,还不得不咬牙接受结果。
可以说,这事如果发生在平时,李亨的行为,就是赤裸裸地谋反,可群臣们却都平静地接受,其中的人心向背,可见一斑。如果没有马嵬坡兵变,李亨何时能顺利登基,能不能顺利登基,都是个未知数。
最后说说当时担任出逃队伍安全责任的禁军首领陈玄礼,在兵变中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兵变将士又为什么非要要杀了杨贵妃呢?
唐玄宗带着这些禁军一起仓皇出逃,什么都丢下了。当他们逃到马嵬坡的时候,叛军已经攻入长安,禁军们的家人惨遭屠戮,里面还有自己的老婆孩子。这种怨气拥有十分惊人的的能量,如果处理不好,就要出大乱子。
陈玄礼作为禁军统帅,不但和禁军将士有同样的感情,还敏感地意识到了军心变化对护送工作的严重影响,军心不稳对皇帝安全的威胁是最大的,当护送队伍不愿意再前进的时候,能想到最好的办法就是清洗杨国忠势力稳定军心。
这次兵变的主角是禁军将士,在出逃途中,一直有各种谣言煽动,他们大多是名门望族,富贵之家,自己保着皇帝出逃,却不能去解救家人,这种愧疚感令人窒息。这样的怒火就在军营中不断延烧,马上就会形成燎原之势。生死存亡之际,自然要当机立断,处理好危机。
而且当时大家都知道了长安失守的直接原因,就是皇帝在杨国忠的蛊惑下迫使哥舒翰出战,而杨国忠作为罪魁祸首,却还在逃亡队伍中颐指气使、发号施令,更加的令守护禁军将士愤怒不已,所以杨国忠第一个被杀。
而大家都认为杨贵妃是始作俑者。唐玄宗宠信杨贵妃,才会导致朝政混乱,而杨国忠乱政,也是杨贵妃引来的,没有杨贵妃,就不可能有杨国忠在进行中担任重要职务,虽然造成这一切责任的是唐玄宗,但他是皇帝,没人敢怪他,况且陈玄礼等人,认为只要杀了杨国忠和杨贵妃,唐玄宗就会回心转意。
陈玄礼是忠于李隆基的,正因为忠于李隆基,才要求处理掉杨玉环,因为禁军已经私自处理了杨国忠等人,为了避免日后被报复,必须处理杨玉环,陈玄礼必须顺应禁军的这个要求才能号令禁军,如果他要保杨玉环,失控的禁军能把他陈玄礼一起给处理了,而失去陈玄礼这个皇帝铁杆,李隆基接下来的命运就不好说了。
为什么说陈玄礼是忠于李隆基的?首先,马嵬驿之变后为什么李亨北上灵武,而不是效仿李世民直接逼父亲退位称帝?因为禁军不在自己手里,禁军首领陈玄礼只忠于李隆基。
其次,李隆基逃进成都后也并未报复陈玄礼,因为李隆基知道陈玄礼是忠于他的,明白他的苦心。还有就是李隆基后来回到长安后,陈玄礼被李亨边缘化,并且因为和李隆基走的近,被勒令退休回家养老。
杨贵妃的死,令李隆基肝肠寸断,可是有什么办法,前面的路还要走。至德二年10月23日,李隆基率领600多人,从成都返回长安。途中经过马嵬驿时,李隆基触景生情:“力士,你陪我去瞧瞧玉环吧。”
杨玉环的坟前杂草丛生,一片荒凉,李隆基站在坟前 ,泪流满面。他拿出一个绢包,打开后,竟是10多枚干枯的荔枝。李隆基将干荔枝撒到坟前,哽咽道:“玉环,我知道你爱吃荔枝,这些是我亲手所摘,带来给你尝尝。”
李隆基触景伤情,看向高力士:“力士,贵妃临走前,可曾怪我?”高力士抹着眼泪:“贵妃当时说,只要皇上平安,她死又何惧。”李隆基长叹一声,他虽贵为天子,却保护不了自己心爱的女人。李隆基看向高力士:“力士,回京后要以贵妃之礼改葬玉环。”
再回到长安时,唐玄宗已经没有实权,他只是一个71岁的古稀老人。
杨贵妃作为一个女人,本不应该承受这些责任,主要责任应该是唐玄宗承担,杨贵妃只是一个被命运摆布的女人而已,安史之乱的主要责任也是唐玄宗,杨贵妃的错误只是迷惑了唐玄宗,但罪不致命。杨贵妃作为一个女人,历史给予她的评价是红颜祸水。女人是不是祸水,关键在于男人!若被美色所迷,任她参政弄权,由她祸国殃民,她就是祸水!如果保持清醒头脑,爱美不乱,她就成不了祸水。
唐玄宗喜欢杨玉环,这是毫无疑问的。他们有说不尽的共同话题,有唱不尽的歌曲,有分享不尽的兴趣,他们甚至会像普通的小夫妻一样,发些脾气又忍不住和好。但这份喜欢不及性命首要,无论为自己还是为时局。在面对政治厮杀时,他终究还是变回了那个,摒弃一切感情、如履薄冰的政治家。即使是自己爱的女人,唐玄宗也能够将她作为弃子……
#宅在家里看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