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朋党之争”?唐朝中后期的朋党之争达到什么程度
在内廷操纵废立、大干国政的同时,贯穿穆、敬、文、武、宣五朝外廷、影响朝政的另一要事,便是朋党之争。贯穿这五朝的党争,大多称其为 牛李党争 ,以牛僧孺、李德裕分为两党的代表人物。不过,这种说法并不确切。
(1)记载纷纭关于 牛李党争 ,不少记载都以宪宗元和三年四月牛僧孺、皇甫湜、李宗闵登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李德裕父、
宰相
李吉甫恶其直言,泣诉于宪宗,遂贬考策官杨于陵,牛僧孺等久不能升迁为起因。《资治通鉴》基本上作如是观。唐宋时的一部专书《元和朋党录》,记牛李朋党始末,更是 自牛僧孺试贤良 始。①《旧唐书?宪宗纪上》、《唐会要?制科举》关于此事的记载,均不涉及李吉甫,只称 权幸恶之 、 权幸或恶其诋己.再从3人对策唯一保留至今的皇甫湜《对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策》看,其议论锋芒所指是
宦官
专权,而非指李吉甫。其论策最激切的文字: 岂可使之(
宦官
)
掌王命、握兵柄,内膺腹心之寄,外当耳目之任呼?此壮夫义士所以寒心销志,泣愤而不能已也!②皇甫湜还建言 日延宰相与论义理 ,以去 汉末之祸. 汉末之祸 ,亦即宦官专权。
关于考策官杨于陵被贬,其墓志铭这样记道: 会考制举人,奖直言策为第一,中贵人大怒,宰相有欲因而出之者,由是为岭南节度使。 ③所谓 中贵人大怒 ,与皇甫湜对策的基本内容正相对应。前面提到的《旧唐书》、《唐会要》所云 权幸 ,似亦可由此而知其所指,乃宫中之 权幸 ——宦官。
总之,有关此次制科的记载多所歧异,应当审慎对待。
接下来,便是穆宗长庆元年三、四月间的科试案。两《唐书?李宗闵传》、《资治通鉴》等,都以李宗闵涉请托罢为外官,与当时为翰林学士的李德裕、元稹、李绅据实以奏直接相关,因此认为: 自是德裕、宗闵各分朋党,更相倾轧,垂四十年。 此次科试,主考官钱徽也受到牵连,接替钱徽进行复试的是王起。《旧唐书》中有此2人传记,但都只提到元稹、李绅,尤其是元稹对科试攻击最力。其他相关者如段文昌、杨汝士传,也未提及李德裕。两《唐书?李德裕传》根本未涉此次科试之事,显示此事与李德裕原本无关。
以上两起科考事件,姑且不论史书记载的歧异,就以通常的说法,事涉李吉甫、李德裕父子,也只能证明牛僧孺、李宗闵与李德裕成见甚深,尚不能说 各分朋党,互相倾轧.而接下来的事实,却是裴度与李逢吉党之争。
① 《资治通鉴》卷247武宗会昌三年六月。
① 《郡斋读书前志》(袁本)卷2上《杂史类》。
② 《全唐文》卷685。
③李翱:《唐故赠司空杨公墓志铭》,《全唐文》卷639。
(2)逢吉排度自讨吴元济,宪宗以军务悉委裴度,李逢吉便 虑其成功,密沮之,由是相恶。 长庆二年三月,李逢吉由山南东道入为兵部尚书。不久,谮元稹、裴度罢相,李逢吉拜同平章事。 自是寖以恩泽结朝臣之不逞者,造作谤言,百端中伤裴度。属时君荒淫,政出群小,而度竟逐外藩。 ①与此同时,李德裕、牛僧孺皆有入相之声望, 逢吉欲引僧孺,惧(李)
绅与德裕禁中沮之,(二年)九月,出德裕为浙西观察使,寻引僧孺同平章事。 ②穆宗在位时,李逢吉 内结知枢密王守澄,势倾朝野。 敬宗即位后, 李逢吉用事,所亲厚者张又新、李仲言(后改名训)、李续之、李虞、刘栖楚、姜洽及拾遗张权舆、程昔范,又有从而附丽之者,时人恶逢吉者,目之为八关、十六子。 ①宝历元年(公元825年),昭义节度使刘悟卒,其子从谏谋袭其位,仆射李绛以泽潞内地,不可许,而 宰相逢吉、中尉王守澄受其赂,曲为奏请。 ②据《资治通鉴》记载,自宝历元年年底, 言事者多称裴度贤,不宜弃之藩镇,上(敬宗)遣使至兴元劳问度,密示以还期。度因求入朝,逢吉之党大惧。 二年正月, 裴度自兴元入朝,李逢吉之党百计毁之。上虽年少,悉察其诬谤,待度益厚。 二月,复以裴度为司空、同平章事。十一月,出李逢吉为山南东道节度使。此后,李逢吉不再执政。
文宗即位之初,以裴度、韦处厚为相, 励精求治,去奢从俭 ,欲革 两朝之弊.大和元年四月, 贬山南东道节度副使李续为涪州刺史,山南东道行军司马张又新为汀州刺史,李逢吉党也。 ③时至大和三年八、九月,党争开始出现变化。八月, 征浙西观察使李德裕为兵部侍郎,裴度荐以为相。会吏部侍郎李宗闵有宦官之助,甲戌,以宗闵同平章事。 九月, 以李德裕为义成节度使。李宗闵恶其逼己,故出之。 ④李宗闵秉政之后, 屡荐僧孺有才,不宜居外。四年正月,召还,守兵部尚书、同平章事。 ⑤李宗闵 引僧孺协力,罢(裴)度政事。二怨相济,凡德裕所善,悉逐之。于是二人权震天下,党人牢不可破矣。 ①就以上史实而言,穆宗、敬宗时的党争,主要表现在李逢吉排斥裴度上。文宗大和三、四年,党争开始由李逢吉排斥裴度转向李宗闵、牛僧孺排斥李德裕了。李德裕为裴度所器重,欲荐为相。牛僧孺因李逢吉、李宗闵所援引,与李宗闵结党。由此,李德裕与牛僧孺、李宗闵之争,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裴度与李逢吉之争的继续。
① 《旧唐书》卷167《李逢吉传》。
② 《旧唐书》卷174《李德裕传》。
① 《资治通鉴》卷243穆宗长庆三年九月、四年四月。
② 《旧唐书》卷161《刘悟传》。
③《旧唐书》卷17卷上《文宗纪上》。
④ 《资治通鉴》卷244文宗太和三年八月、九月。
⑤ 《旧唐书》卷172《牛僧孺传》。
① 《新唐书》卷180《李德裕传》。
(3)牛李党争牛僧孺虽然早就对李德裕有成见,但牛、李两人第一次正面冲突,并影响其后两人的进退,是大和五年九月关于如何处置
吐蕃
维州降将的争执。
其时,吐蕃维州副使悉怛谋请降,尽率其部投奔成都。任西川节度使不到1年的李德裕派兵据其城,具奏其状。 下尚书省议,众状请如德裕之策。 独牛孺僧以为 比来修好,约罢戍兵,中国御戎,守信为上 ,文宗 遂诏西川不纳维州降将 ②。李德裕即以其城及悉怛谋等尽归吐蕃,吐蕃诛之于边境,极其惨酷。史言:自此二人 大不平,遂成宿憾。 ③正是从这一年开始,李德裕与牛僧孺、李宗闵在不少重大问题上表现出严重分歧。
在对待藩镇问题上。幽州兵乱,副兵马使杨志诚逐节度使李载义,自为留后。牛僧孺以为 范阳自安、史以来,非国所有 , 今日志诚得之,犹前日载义得之也。因而抚之,使捍北狄,不必计其逆顺。 就连比较偏袒牛党的司马光也不得不批评说: 如僧孺之言,姑息偷安之术耳,岂宰相佐天子御下之道哉! ①六年年底,文宗了解到处理维州降将产生了 以快戎心,绝归降之义 的后果,便出牛僧孺为淮南节度使。又因李德裕在蜀 以政绩闻 ,召为兵部尚书。七年二月,李德裕以兵部尚书拜相。接着,文宗与李德裕、李宗闵专门就 朝廷有朋党乎 ,展开过几次讨论,《新唐书?李宗闵传》有较详记述。李德裕以为 今中朝半为党人 , 陛下能用中立无私者,党与破矣。 文宗说: 众以杨虞卿、张元夫、萧濣为党魁。 李德裕请出为刺史, 帝然之.李宗闵为杨虞卿辨护,说 德裕居外久,其知党人不如臣之详。 但又不得不承认 虞卿日见宾客于第,世号行中书,故臣未尝与美官。 李德裕进一步质问: 给事中非美官云何?李宗闵无言以对。六月,李宗闵罢相,出为山南西道节度使。
大和八年九月, 王守澄、李仲言(即李训)、郑注皆恶李德裕,以山南西道节度使李宗闵与德裕不相悦,引宗闵以敌之。 十月,李宗闵入朝为相,出李德裕为山南西道节度使。李德裕请留京师,改为兵部尚书。李宗闵借口 制命已行,不宜自便 ,遂以李德裕为镇海节度使,木兼平章事。为此,文宗大为感叹: 去河北贼易,去朝廷朋党难! ②九年,李训、郑注用事,贬李德裕后,又相继贬路隋、李宗闵及李宗闵党杨虞卿、李汉、萧澣等。
九月,文宗下诏 再申朝典 ,欲 扫清朋附之徒,匡饬贞廉之俗 , 应与宗闵、德裕或新或故及门生旧吏等,除今日已前放黜之外,一切不问。 ③开成五年(公元840年),武宗即位,召李德裕入朝。九月,以李德裕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李德裕即陈 理政之要 :其一, 辨邪正. 正人一心事君,无待于助。邪人必更为党,以相蔽欺。 其二, 君臣无猜. 一委辅相,故贤者得尽心。政去宰相,则不治矣。 其三, 政在中书. 辅相率三考(三年)辄去 , 使政在中书,诚治本也。 ①整个会昌年间,李德裕对待牛僧孺、李宗闵,基本上是以其在边事、藩镇问题中的失职、 相与交结 而加贬黜的,不见德裕 构陷 二人的任何记载。
② 《旧唐书》卷172《牛僧孺传》。
③李珏:《故
丞相
牛公神道碑铭》,《全唐文》卷720。
① 《资治通鉴》卷244文宗太和五年正月、二月。
② 《资治通鉴》卷245文宗太和八年十月、十一月。
③ 《旧唐书》卷17下《文宗纪下》。
宣宗一即位,因 素恶李德裕之专 ,便出其为荆南节度使,仍兼同平章事。随后,以白敏中为相,解李德裕平章事,为东都留守。史称: 初,李德裕执政,引白敏中为翰林学士。及武宗崩,德裕失势,敏中乘上下之怒,竭力排之,使其党李咸讼德裕罪,德裕由是自东都留守以
太子
少保、分司(东都)。 ②时在大中元年(公元847年)二月。六月,进牛僧孺为
太子
少师,擢令狐綯为考功郎中、知制诰。十二月,再贬李德裕为潮州司马, 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二年初,白敏中等兴覆勘 吴湘狱 案, 使(魏铏)
诬引德裕,虽痛楚掠,终不从,竟贬死岭外。 ③结果,李德裕再贬为崖州(今海南琼山东南)司户。不久,牛僧孺卒于洛阳。第二年年底,李德裕卒于崖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