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巴蜀是哪里(巴蜀地区为什么后来又被称为四川)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位于大西南的巴蜀地区总在历史中扮演着不同一般的角色。
从刘邦从巴蜀一统汉家江山,到诸葛亮五次北伐使千古英雄泪满衣襟,总有以巴蜀为基地的传奇故事诞生在这片天府之国的沃土之上。
然而,我们印象中的巴蜀地区早期总是以蜀、益州、剑南等称谓为名号,今天我们熟悉的四川,是从何而来的呢?
01 不同的蜀地
今天我们对于四川的了解可能仅仅是那片因为都江堰而名扬后世的成都平原,认为四川盆地就是一片围绕着成都的农业大平原区域。
实际上,古代的巴蜀地区的地形布局在整个中国也是最为复杂的存在。由于处在青藏高原和长江中游平原的地理过渡带,地形起伏差异十分明显,也将巴蜀地区划分为多个板块。
图/成都平原
02 分野
元朝之前,与四川盆地以大巴山相隔的汉中盆地长期是作为巴蜀地区的一部分而存在。
从刘邦开始,掌握四川盆地与汉中盆地成为了经营大西南缺一不可的两大核心所在,历代四川格局政权都尽全力将汉中盆地掌握在自己手中,以扩大自己对抗中原的筹码。
除了汉中盆地之外,四川盆地内部同样存在着不同的地理划界。
四川盆地东部(今天的重庆地区与南充一带 )地势起伏,与成都平原有着多条平行山岭阻隔(包括铜锣山、明月山等),形成了长江沿岸较为独立的地理单元,也为这里形成较为独立的巴渝文化奠定了基础。
图/重庆
在成都平原与川东山地之间,同样存在着一块相对特殊的地理区域。
这块区域以今天的泸州、宜宾一带为中心,向西连接成都平原,向东通向川东山地,向南则可以深入云贵高原,并处在长江航道的关键位置,因而成为了整个西南地区的交通枢纽之地。
为了更好的维系西南地区内部稳定,唐朝及之后的统治者更加倾向于将这一地区与富裕的成都平原进行行政分离,以保证中央政权可以对川蜀地区的离心倾向进行有效克制。
03 大宋的四川
奠定四川格局的大事件发生于宋朝。
公元965年,北宋将领王全斌率军攻灭巴蜀地区割据势力后蜀,于成都置西川路(后更名为川陕路)。
在吸取了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教训后,尤其是前蜀与后蜀相继鼎立属地的局面,让力主加强中央集权的北宋皇帝必须作出改变,将巴蜀地区进行“多元化分割”。
北宋咸平四年(1001年),北宋政府将地处巴蜀一带的川陕路分为益州路(成都平原周边)、梓州路(泸州、宜宾一线)、利州路(汉中)和夔州路(川东山地),这四路也合称为“川峡四路”或“四川路”。
北宋朝廷则在这些路级行政区划上设四川安抚制置使、四川宣抚使等官职。其后这一区域也就跟随这一简称逐渐实名化,四川之名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整个巴蜀之地的代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