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鄂国:3000年前豹澥历史三
上节说到豹澥与鄂州庙岭同中有异的方言,本节概述经典方言中的习俗。敬请网友和方家斧正!
一、元末明初始,古鄂州与江夏郡的分界线在哪?
古人有“择水而居”的习俗和部落生存的的特点。先前的华夏部落,占居黄河中上游的有利地利位置繁荣壮大,其它部落被辗压后往往躲到大山,修筑村寨,构建保垒得以生存之。比如云南、贵州,湖北的恩施州。部落之间如何划界呢?一般是以山的走势、水流的走向来确定。
1、从考古遗址看
笔者在第一篇中提到。张绪球考古专家在对豹澥三处新石器遗址发掘中说:槎山遗址东、南、西为冲沟港汊,港汊的流向通向豹澥湖和鄂州的红莲湖,交汇贯通梁子湖,连通长江;神墩遗址在豹澥镇1.5公里处,附近还有原枫墩马湾,是烧制陶器的作坊遗址,平均高出地面约三米,从北边九峰群山和九龙湖水系的港汊将古镇分为东西两半球。从豹澥东边两处南北朝古墓群看,这里曾经相同时期的先民,至少至宋代,因为靠近豹澥镇发现了宋代墓。从西边和东边的地域方言中看,发音细微区别以及习俗中可看出,他们原来是来自不同的地域。估计是在明初移民后统一的。
2、从地名变更看
东晋末年,本地区为沙㵪县,三国时为汝南县,隋朝时为江夏县,沿用至清朝亡。而一衣带水的鄂州庙岭,不论是从方言中大同看,还是地域位置和地各制所看,原本和豹澥东边是一统制所。故神墩桥就是原江夏县与老鄂州的分界线。
二、经典方言中的生活习俗
1、“三偷一硪”看“吴头楚尾”之遗风
第一、偷船。每到端阳节(也叫端午节)前,先在湖边踩好点,选好船,有三五人的大船,也有一人一舟的小船,俗称“滑子”。在端阳节头天晚上,乘主人熟睡,备好一小桶桐油和礼物放至,将船“偷走”,有借有还。即使主人看见,也会视而不见,因他知道这借船是想讨个彩头,在龙舟赛中博个头名,完事后会送回。第二、“偷梁”。当某家造新房,房子封顶时,俗称上梁,亲朋好友是要送礼的。头天晚上,主人要去偷根笔直的树干,在偷处备上礼金用红纸包上,打一挂小鞭,以示酬谢。这个过程叫偷梁。第三、“偷瓜”,也叫摸秋。一般是秋收时节,即瓜果成熟季节。村湾的中老年妇女,将偷来的瓜送给不孕的房下妇女,喻“偷瓜送子”。那时科学不发达,不知不孕的原因。
“打硪”习俗。古代修堤筑堰,要打“硪”,即把石磙四周用木头扎紧,六至八人高高举起,再用力往下一步步打,把堤坝的土一层层夯实。在打硪的过程中,有领头者唱劳动号子,既缓解疲劳又激发劳动干劲。当你看到那个劳动场景时,你不得不钦佩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胆识。
2、方言中的礼仪
乡村宗族文化中有许多可敬习俗礼仪。下面举几个。“辞年与拜新香”即本村湾的长者仙逝,那么年三十晚上,后辈或年幼者一般要上门向亡灵敬香、烧纸叩安,这叫辞年,初一再上门叩头请安叫拜新香。
“出方”。指从大年初一起到正月十五或正月间,第一次出门走亲访友叫出方。最为人称道的是,出嫁的女儿,在春节间初几时,请父母双亲大人来婆家走走,煨好汤,做最好的菜来答谢父母的养育之恩。父母回来时,带些糖果之类的,送给左邻右舍,高兴地说道:这是我到女儿家“出方”时带回来的,尝尝。
“长哥长嫂当爷娘”。这一习俗在今天仍在发挥正能量。他既反映了传统文化的精髓,也道出了家族传承的可敬之处!在旧社会,一般家庭少则三四个,多则七八个子女。有时父母早去,那么长兄有责任有义务负责弟妹的生活与生存,只要你这样做,全村湾的人也会帮。总之,在多子女的家庭中,谁有能力,不论男女,都有义务负责小弟妹的成长。只有这样做,全族的老少人等,都有尊敬你!当你读到此处,对现在的个别兄弟姐妹为财物“扯皮”,您一定会发出许多感慨的!
原创不易,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为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