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三场大战当中东吴两次获得大胜 东吴为何始终无法统一天下
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三国东吴,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纵观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赤壁大战、官渡之战和夷陵之战,都是以弱胜强的战例。同时三大战役还有一个共同点,火攻而胜。赤壁大战全仗一把火。官渡之战曹操用许攸之计,焚乌巢,绝粮道,致袁绍失败,把个偌大的河北拱手让于他人。夷陵之战,陆逊临危受命,静观其变,以示弱麻痹之术,只待对手兵疲师老火烧连营。从此毁了刘备兴汉梦,致使托孤白帝城。此战后,三国基本形成。
想当年官渡之战,袁绍兵精粮足,威逼许昌,形成巨大优势,曹操不得不战。凭着卓越的军事能力,顺势而为,火烧乌巢大营,断其供应,终于扭转时局,平定河北。继而兼并幽燕,鞭及辽东。置军垦,纳贤才。横扫中原,遂有定鼎天下之图。
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都是对东吴的用兵,这两胜也是在措手不及之时,被迫采取守势,说明东吴一方在战争初期战场实力明显较弱。发动这种战争,往往是攻守双方的势力悬殊,攻方多是守方力量的几倍,例如赤壁大战曹操比东吴要强势许多,带甲百万,饮马长江。
刘琮束手,虎吞荆襄。夷陵之战刘备几乎发倾国之兵打了东吴一个措手不及,待强弩之末,陆逊用火,几乎烧掉了刘备的根本,导致蜀国国力大衰,从而失去了恢复汉室、逐鹿中原的机会。
这两场战役都考验了东吴的能力,周瑜和陆逊堪称临危受命的栋梁之才。二人在双方对比悬殊的情况下发挥了积极防御的战略决策,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寻求战机,最终拖垮了对方。犹记当年许昌,青梅煮酒论英雄,“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想那一代奸雄曹操、一代枭雄刘备却都败在了孺子孙权之手,可见孙仲谋真英雄也!于是我想起辛弃疾词里的那句话:“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成败得失,自有因果。点评三大战役失败的原因,不外两个因素,客观条件与主观判断。
袁绍官渡兵败,在于用人失当,战争打的是经济,兵需辎重是决定战争的关键因素。由于袁绍疏于细察,竟然用了淳于琼这个酒鬼去守着乌巢。而这个时候其实是最关键时刻,但是袁绍没想到的是,谋士许攸跳巢了曹操,直接泄露自己的机密,彻底扭转了战场的态势,由此可见袁绍驭人之术之差。之后,曹操用许攸之计,当机立断,以轻骑突袭,火烧河北军之粮道,全都没了最后导致,袁军瓦解,十万人迅速瓦解。并且关键时刻,主将张郃、高览也顺势降曹,致使局面无法控制,终于一败涂地。纠其根本原因,在于战争形势瞬息万变,袁绍用人失察是其取祸之道,不能临机应变是其兵败之根本。
赤壁之战,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更携官渡取胜之余威,兵锋所指,虎视荆襄。舳舻千里,大江东望,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慨!如苏子《赤壁赋》所言:“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那何等的志得意满。一旦东南风起,彻底惊悚酣睡之人。纠其原因,水土不服和舍车马而舟楫,是其用兵之短;民心未稳是其天时不利,长江天堑隔绝南北是其地理不及。最关键,轻敌是其失败的根源。孙刘联军,利用天时地利,积极防御,一把大火,致使樯橹灰飞烟灭。
夷陵之战,刘备颐指气使,为报关羽兵败失去荆州之仇,兴师动众,强行用兵,破坏了诸葛亮“东和孙权,北拒曹操”的战略部署,以倾国之兵深入吴国腹地几百里,及至炎夏,兵锋已老。忘乎所以之时,始料未及之际,干柴如烤,烈火烹油,烧掉了刘皇叔的家国梦。白帝城无奈托孤,一生要灭曹,遗恨失吞吴。只留下一个残破的蜀国与诸葛,这真如司马徽所言“孔明得其主,未得其时也!”
比起东吴的两次险胜,诸葛亮的六出祁山,就显得不自量力,在自己兵力弱于对方的情况下,仅为报答先帝知遇之恩,完成扶汉重托而强行征伐,无疑于以卵击石,自毁长城,尽管有过几次小胜,但整体而言,虽称得上吊民伐罪,但也有些穷兵黩武,使得蜀国国力日衰,导致三国鼎立多年,第一个被区区几千人灭亡,可见蜀国兵力之疲。比起东吴势力较弱之时,积极防御而获得大胜,蜀国实力较弱却积极进攻,不输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正应了那句话“国虽大,好战必亡”,何况蜀国是三国中实力最弱的。
只可怜一代名相诸葛亮,不能扶危汉,陨落五丈原。枉写三分书,空负八阵图。每想起杜工部那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巾”不觉让人浮想联翩,感慨万千。
至于东吴拥有两次胜出的机会,但综合实力与曹魏比较起来,还是处于比较劣势。第一,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得天时之利。二是曹操经营多年,招贤才,兴军垦,实力强劲。曹操死后,曹丕篡汉,加强了中央权力,并没有放松对统一天下的准备。而此时的东吴,孙权虽然之后也成王,但经过多年与曹操的用兵,国力也损耗不小,最重要的是,孙权死后,东吴内讧严重,极大的消耗了国家实力。三是,卧榻之侧,还有西蜀虎视眈眈,从而分散了兵力。总之,东吴凭借长江天堑,的地理优势,加上江南物阜民丰,终成三国鼎立之格局,但要统一天下,其力量还是远远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