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有哪些(1915新文化运动的重大影响)
新文化运动,是1915年开始的一场宣扬民主与科学的文化运动,包括白话运动(即文学革命)、反孔非儒思潮、整理国故、引进各种西方思想,比如德先生(民主)、赛先生(科学)、马克思主义、实用主义等等。
新文化运动以《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陈独秀、胡适、蔡元培是主要发起人,吸引了许多当时的新式知识分子参加。
他们开办杂志、报纸,组建社团,传播新思想,影响了很多青年学生,最后影响了整个中国社会。
中国近代以来一直有开放引进与保守传统两种思潮,产生一种张力,影响到政治,甚至以至于武力革命,反过来又影响思想的进程。
中国自康熙年间开始闭关锁国,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封闭保守的时期,恰好遇上西方的思想、商业、武力的强力的扩张。
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年)稍微打开了中国通商的国门,但并没有打开思想的国门。魏源于1852年所著的《海国图志》在中国被忽略,到日本反而被重视,帮助产生了明治维新。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给了清政府很大的震动,中国开始试图向西方学习,学习的方法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开始了洋务运动,通过官督商办引进西方的技术,1872年起遣送120名幼童赴美留学,产生了像詹天佑这样的工程师。
西方一些更深入的思想通过传教士传了进来,他们办了很多学校,艾约瑟、丁韪良、李提摩太等翻译了很多西方著作,此后,西方传教士也一直是西学传入的重要媒介。
1894年甲午战争以后,一批知识分子意识到光是学习夷“技”是不够的,还需要引进西“学”。
先是着意于政治制度,这个过程一波三折,政治冲突、武力冲突接连不断,1895年日本取得台湾,1897年德国占领青岛胶州湾租借地,1898年俄国占领旅顺大连租借地,1898年戊戌变法迅速夭折,1900年义和团运动抵制洋教洋人。
但这些障碍过去之后,终于西方政体被引进来了,先有清政府的新政,然后有更革命性的辛亥革命。虽然重点在于政治,思想也还是在进一步地传播。
1915年 (民国4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16年改名《新青年》,刊物上还印有法文刊名La Jeunesse。一般统称《新青年》,1915年的《青年杂志》算《新青年》第一卷,1916年(民国5年)改名后从第二卷算起。
这本杂志后来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同期陈独秀发表《敬告青年》,宣扬六种青年该有的精神:
“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像的”。
胡适当时正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哲学博士学位,他和陈独秀是安徽同乡,陈独秀向他约稿,他投了稿,并且在给陈独秀的信中提出他关于文学改良的八点主张。
陈独秀大加赞赏,发表在《新青年》通信栏目上,邀请胡适做进一步的阐述,胡适便写了《文学改良刍议》,发表在1917年 (民国6年)1月1日的《新青年》第2卷第5号上,引起很大反响,胡适也因此“暴得大名”。
蔡元培1917年 (民国6年)1月4日出任北京大学校长,采取“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
学校里很多像陈独秀、胡适、李大钊这样的新派人士,也不乏辜鸿铭、刘师培这样的保守派人士,学校里后来有“新潮”这样的新派社团,也有“国故”这样的保守社团。
他上任后1月11日聘请陈独秀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陈独秀将《新青年》总部迁往北京。
《新青年》杂志在北京大学如鱼得水,影响越来越大。《新青年》后来的编辑还包括钱玄同、刘半农、陶孟和、沈尹默、胡适、高一涵、鲁迅、周作人、李大钊。
这一时期中国的著名思想家、文学家们也纷纷在该刊物上发表文章,如胡适、鲁迅、钱玄同、李大钊、周作人、吴虞等。《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新文化运动在发展的同时也开始分化。五四运动刚结束,7月份,胡适和李大钊就因为“问题和主义”而辩论起来。
陈独秀和一些《新青年》的同仁因为是否谈政治产生分歧,1920年9月,陈独秀把《新青年》变成了共产党的机关刊物,胡适等人另办了《努力周刊》,正式分了家。
1922年知识分子们关于非基督教运动又有一次争论。1923年在科学与玄学的论战中,同属科学派的陈独秀和胡适彼此也展开了争论。此后各人愈行愈远。
大致上,一派是坚持非政治化的自由主义者,坚持民主、自由,如胡适、傅斯年,这是少数派;另一派是参与政治的左倾人士,这里面又大致分两派,一派后来转向共产党,如陈独秀、李大钊,另一派转向国民党,如吴稚晖。
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
书面文字:基本废除文言文,从小学教育就推行白话文,提升古典白话文学地位,发展现代白话文学。
口头语言:开始推行标准国语,出台汉语拼音。
哲学思想:反孔非儒思潮对社会影响很大,与西方思想的传入一起塑造了新的伦理和文化。
家庭伦理:废除传统的节烈观,废除包办婚姻,提倡自由恋爱,提倡子女独立,男女平等。
大众文化:从忠君到民主自由,从传统孝道到独立自主,从保守复古到开放西化,引进西方科学、音乐、舞蹈、体育、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