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将进酒教案
本课以《将进酒》为背景,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培养情感体验和文学欣赏能力。通过阅读、朗读和理解诗歌内容,让学生了解李白的生平以及其风采。在文学欣赏过程中,学生能够领略李白的诗歌魅力,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平。在此基础上,采用课文研读和创意写作的方式,以李白为榜样,激发学生勇敢追求梦想、拼搏向上的积极向上的精神,让学生在中职阶段立足于底层,但不失拼搏和自我实现的信心。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生的缘分。人不同,喝酒的方式也不一样。即使是一个人,在不同的心情与不同的场合下也有不同。李白也是如此。“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是浅斟慢酌。“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这是快意痛饮。那么,在我们将要学习的这首《将进酒》中,作者又是如何喝酒的呢?将,在这读qiang,意为请。即请你喝酒。《将进酒》是乐府旧题,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李白与友相会,借古题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关于作者李白,谁来介绍一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等。介绍的很全面,请坐。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当时李白被排挤出长安已达八年之久。他和好友岑勋到另一位友人元丹丘家做客,三人登高饮宴,借酒放歌,感叹时光流逝,自己功业无成,悲愤填膺,在酒酣之时,写下了这篇千古佳作。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老师来检查大家的预习情况。请看大屏幕。这是本文的生字词,谁来读一读?读音准确,声音洪亮。请坐。我们一起读一遍。将进酒、金樽、钟鼓馔玉、恣欢谑、千金裘。掌握了生字词,就扫除了学习路上的绊脚石。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大家先来听一遍朗读录音,在听的过程中注意语音语调和断句。录音听完了,我看到同学们都沉浸其中。带着这种感觉,大家自由的诵读课文。同学们读的非常投入,谁起来展示一下?后排那位男生,你来读。大家说他读的怎么样?字正腔圆,声音洪亮。但是有几处情感把握的不是很到位。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这几句要读的从容亲切。不复回,悲,要重读。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这几句节奏要加快。尽欢,空对月要重读。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句要读的掷地有声。再来试一试。嗯,非常好。请坐,期待你下次更好的表现。下面,我们请男生,女生分别朗读这首诗。男生先来,很好。声音洪亮,很有阳刚之气。女生再来读,非常好。声音甜美,感情充沛,真是巾帼不让须眉。课文读完了,从中你读出了哪些情感?“悲伤、欢乐、愤激、狂放”。体会的非常深刻。诗人是如何表现这些情感的?我们一起来看。悲:①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的黄河水,滚滚东去,一去不复还;诗人只是在讲黄河水么?不是。这是运用了起兴的手法。先言他物,引起所咏之辞。那他要写什么呢?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早上还是满头青丝,晚上就了成了如雪的白发,感叹时间短暂,人生易老。这是悲伤所在。除了起兴,还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夸张,头发不可能一天就白了。比喻,把头发比喻成青丝,雪。那欢乐、愤激和狂放又体现在哪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体会诗人这种复杂的情感变化。大家讨论的很热烈。我们先请第一小组的代表和大家分享。
①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虽然诗人仕途失意,得不到重用,但是他依然对人生充满自信和乐观。可以看到诗人旷达的胸襟。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暂时忘掉忧愁,这是苦中作乐②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这是聚友畅饮的欢乐。尽管诗人在政治上并不“得意”,但在他看来,朋友间的聚会也同样是人生中的快事,大家何不高高兴兴地痛饮一场呢!想到这,他顿生豪情,相信自己将来必能作出一番事业,对区区金钱也毫不在意。于是连呼“烹羊宰牛” ,准备像东汉大学者郑玄那样“一饮三百杯”。“且为乐”就是姑且作乐,也就是把不愉快的事情丢开不想。第二组的同学,诗人的愤激又体现在哪?①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他鄙弃那结党营私、排斥贤能的权贵,因而说“钟鼓馔玉不足贵”;他憎恨这些人的黑暗卑污行径,所以说“但愿长醉不复醒”—一这两句诗可以说集中地表现了他自离开长安至今的愤激之情。②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这里用了对比、用典修辞手法,钦慕曹植宴饮宾客,其实是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叹惋,兼以自况。高歌狂饮,放纵狂傲,正是受冷落后宣泄愤慨的表现。第三小组,说说你们讨论的结果。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这些很多人苦苦追求的东西到了李白这里却抵不过一碗美酒,在李白的眼中充满着鄙视之情,这一层写诗人要将一切价值昂贵之物都拿来“换美酒”,而且是“径须沽取”,要毫不犹豫的去买,这就反客为主了,真是狂放到了极点。说的非常好。这种狂放,从实质上看,是诗人的悲之重、欢之浓和愤激之深的集中表现。诗歌最后一句,用“同销万古愁”来结束全诗,这种万古愁正是作者政治遭遇、人生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的体现。李白“大济苍生”的愿望始终没有实现,他在政治上是失意的。政治上的失意委屈了一个李白,却成就了一个文学上的李白。他一生留下无数的千古名篇,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最后,让我们再次诵读课文,感受诗人乐观旷达的胸襟和豪迈洒脱的气概。课下,请同学们朗读并背诵这首诗。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