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2023-11-21 00:05 来源:策古网 点击: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历史五大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方法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主要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和唯物史观。五大核心素养是历史学科课程和核心价值,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所提出的新的课程目标。以五大核心素养引领专项突破,探究规律,升华认识直击高考。

素养一 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

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导引

一、高考考查基本要求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审视社会现象

唯物史观认为对历史的评价应该放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历史不具有重复性,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具体的和唯一的,不以现在的标准苛求古人。

2.一分为二辩证看待,评判人物事件

在能力要求上,无论是新课程标准还是高考试题都要求学生运用辩证法分析历史事件,学会一分为二地分析历史问题,掌握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3.基本观点灵活运用,阐释历史进程

(1)唯物史观在多年来的高考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渗透在高考命题之中。要注意以下几种基本的唯物史观,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辩证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问题,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反映的问题。

(2)政治、经济状况与文化的关系: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如儒学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没有占据统治地位是因为它不符合当时诸侯国争霸战争,富国强兵的需要;而经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就迎合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成为正统思想。

二、高考真题剖析

1.以唯物史观引领考查促成战国文字变化的主要因素。

(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Ⅲ)下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文字的频繁使用

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

D.“书同文”的推行

【命题立意】本题以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为切入点,考查促成了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体现了以唯物史观分析问题,认识中国汉字的发展规律,汉字的发展演变总趋势由繁到简。反映了文字的继承性和发展性。汉字发展受到书写工具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与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的发展相关。

【解题指导】西周时期,官府垄断学校教育和学术文化,只有少量贵族才能接受教育,书写文字,而到了春秋战国,教育和学术逐渐下移,从“学在官府”发展到“学在民间”,会识字写字的人数大大增加,文字

【参考答案】A

导悟

一、活学巧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基本含义

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

指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其核心是物质资料

的生产方式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和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和变化。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

社会意识

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广义指社会的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狭义则专指关于社会关系的

意识,即意识形态

1.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牛耕的使用,社会生产力发展,促使社会发生了大变革。井田制、分封制、宗法制逐渐瓦解,封建制度逐步确立,百家争鸣活跃,这些都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

2.封建专制制度腐朽,社会危机加剧,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反对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和唯物思想。

3.辛亥革命后民主、平等思想进一步传播,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尊孔复古逆流泛滥,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猛烈冲击了封建思想统治地位。学%科网

4.公元前5世纪,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希腊出现智者学派,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

6.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适应我国农业特点和当前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管理水平的一种较好的经济形式。

7.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引起人们强烈不满和生产力下降。新经济政策确立的是与落后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8.斯大林模式的长期执行,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国家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

9.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从而使经济逐渐恢复平衡,促进经济恢复。

导练

A.旨在彻底推翻清朝专制统治

B.追求建立同于美国的政治体制

C.愈加崇尚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D.日益重视本国国情和传统文化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孙中山创立民国,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内容,推翻清政府不是其主旨,故A项错误;从材料“后来又在西方三权分立学说基础上提出‘五权分立’学说”,可知孙中山建立的政治体制与美国不同,故B项错误;从材料可知孙中山是在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同时,也融入中国传统优良政治,故不是更加崇尚古代政治制度,故C项错误;从材料“考选制和纠察制本是我中国固有的两大制度……我期望……复活这些优良制度”,可知孙中山从中国国情和固有的制度中寻找有用之处,以建立新制度,故D项正确。

【答案】D

素养二 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

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

导引

一、高考考查基本要求

1.以时空为基础,感知历史事实

(1)历史时间的表达,常见的形式有:世纪、年代、历史阶段术语、历史时期、朝代等。这些是历史学科的常识知识,是历史事件的时间定位,也是分析历史问题不可或缺的要素。

(2)时空观念强调将所有认识的史事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探讨。高考考查特定史事与特定的时空和联系,考查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形式,并能运用这些方式描述。

2.以时空为依据,得出历史结论

(1)历史研究对象是人类的过往经历,历史的连续性首先表现为时序性。要让学生建立起清晰的时间概念,做到考虑每个历史问题时都要想到它所处的时间,该时间主要以宏观时间为主。有了准确的时间定位,才能联系这个时代进行分析,才能让自己站在那个时代的高空,得出的结论才不会脱离历史。

(2)高考对时空观念的考查侧重于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构建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以时空为依据得出历史结论。

3.以时空相结合,认识历史规律

(1)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考查,时间与空间是历史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任何历史事件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时间和地理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将史事置于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认知历史规律。

(2)历史随时间流动而发展,又在一定的空间中演绎,历史中的国家、地区,其经济、政治、军事、民族、文化等无不在一定的空间中进行。我们要培养学生在一定时空下将历史信息进行整合,上升到对历史的理性认识,认知历史规律。

二、高考真题剖析

1.以时空观念迁移考查汉代中央集权的加强

(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Ⅰ·25)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

汉高帝十二年

前195年

15郡

汉文帝十六年

前164年

24郡

汉景帝中六年

前144年

68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106年

108郡、国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解题指导】汉景帝时,因削藩而引起七国之乱,使诸侯王国与朝廷间的矛盾空前激化,七国之乱的平定加强了中央集权,此后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进一步解决王国问题,所以汉景帝以后诸侯王与朝廷矛盾并不是渐趋激化,故A项错误;表中涉及的郡国属于地方行政机构,而非中央行政体制,故B项错误;汉武帝通过推恩令等措施,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使直接管辖的郡国迅速增多,中央集权更加巩固,为解决边患问题奠定基础和解除后顾之忧,故C项正确;汉武帝直辖的郡级政区越来越多,结合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可知王国控制的区域越来越小,故D项错误。学&科网

【参考答案】C

导悟

一、时空观念的普遍性:无处不在,无题不有

1.无处不在

(1)“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历史进程的展现是以时间和空间为纵横坐标的,历史的发展、变化、延续等状况均可以从时间上和空间上体现出来,历史认识也是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的。

(2)时空观念是学生历史学习的基础,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只有放在特定的时空架构下进行审视,才能显示出其意义和价值。

2.不同时期都有一定的阶段特征

(1)每个时代都有一定的阶段性特征,通过对每个历史事件的分析理解,我们能归纳这个阶段的特征;反之知道某个阶段的特征时,也可以推知这个阶段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大概时间和空间。

(2)改革开放新时期三次思想解放体现了明显的阶段特征。

①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指的是1978年5月思想理论界开展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主张,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打破了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对人们的思想束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指的是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解决了困扰人们的姓资姓社的问题。

③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指的是1997年中共十五大,会议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了困扰人们的姓公姓私的问题。

三、时空观念的综合性:纵横联系,不可分割

1.纵横联系

(1)培养时空观念,不仅要依据一定的时间轴、空间轴建立一个个“时空架构”来说明某一个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还要有“时空思考”的意识,能够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

(2)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事件作出合理解释;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2.不可分割

(1)时空是不可分割的,时空观念强调综合性。

(2)以“中国外交关系的突破”为例

①进行按时空综合打破教材原有叙述顺序,将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历史事件在时间轴上呈现出来。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大事时间轴

②依据该时间轴思考中国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正常化及中日邦交正常化等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联,并产生以下疑问: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过程有何特点?1971年基辛格访华后中美双方发表公告,宣告美

③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一方面离不开教师提供恰当的史料予以佐证,另一方面更离不开学生的时空观念,从历史事件所发生的时空特征去分析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从而对认识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关系的突破,提升了一个新层次,也大大提高了自己的思维品质和复习效果。

四、时空观念的多样性:直接呈现,隐性暗示

1.直接呈现

(1)显性时空是指在题干中直接给出了朝代、年代或某一时期等时间信息,透过时间所反映的时代背景,抓住该限定时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特征,调动运用知识分析选项即可轻松判定答案。学%科网

(2)任何历史事件都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中发生的,解答选择题只要锁定时空就可以缩小知识范围,准确排除与该时空无关的选项。所以做选择题时首先要定位好时空,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得分几率。

(3)示例:(2017年北京卷)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的报道。这一“重大改革”是

A.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重要措施

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步骤

C.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

D.贯彻“三个面向”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77年10月21日”,可以利用时间进行排除。B项是在20世纪90年代。C项是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三个面向”教育方针在1983年由邓小平提出。材料中高校招生改革的信息反映了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故A项正确。

【答案】A

2.隐性暗示

(1)隐性时空是指隐藏在题干之中的时间信息。题干往往以某一作品、某一文献、某一事件、某一人物或某一地名等切入命题,而不直接呈现时间信息。挖掘出这些切入点所隐含的时间,是快速准确解题的关键所在。

(2)示例(2017年山西省高考考前质量检测)下表为1913-1937年俄国(苏联)工业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世界的排名。由此可知苏联

年份

项目

1913年

1928年

1937年

工业生产总值

5

5

2

电力

15

10

3

5

5

3

A.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

B.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C.计划经济取得显著成就

D.成为外向型经济国家

【答案】C

素养三 史料实证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历史过程是不可逆转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

导引

一、高考考查基本要求

1.以史料实证灵活考查知识迁移能力

新课标高考材料型试题一统江山:以材料为命题的主要依据,文字材料、图片材料、表格材料被大量引入试题,“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已成为历史高考的常态。表面上看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超越了教材,实际上从能力考查的角度来说,则是考查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2.以史料实证灵活考查问题理解能力

高考考查侧重于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以实证精神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

3.以史料实证灵活考查观点论证能力

依据材料给出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形成新的问题视野,构建属于自己的历史叙述,从而考查“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证据意识。

二、高考真题剖析

1.以史料实证灵活考查不同史籍有关唐末统一战争的历史叙述

(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Ⅰ)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 述

出 处

“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

《旧唐书·高祖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

《旧唐书·太宗本纪》

“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

《新唐书·高祖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

《新唐书·太宗本纪》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解题指导】材料“唐武德元年”,武德是唐高祖的年号,说明此时李世民尚未称帝,故A项错误;据材料“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可知,泾州战役的主帅是李世民并非刘文静,故B项错误;综合分析材料“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薛举寇泾州……不利而旋”“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薛举寇泾州……诸将为举所败”可知,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故C项正确;“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只能说明李世民患病对战役失败有一定影响,但不足以说明李世民患病导致战役失败,故D项错误。

【参考答案】C

导悟

一、学习历史的方法:史料的可靠性

1.史料来源的辨析

(1)我们一般所说的史料,就是那些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痕迹,包括遗留下来的实物、史书记载和口口相传的一些民间传说。史料实证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学@科网

(2)史料实证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懂得论从史出,要学会用历史证据说话,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并且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懂得和学会辨别各种史料的真伪,辨析史料作者的意图,并且分析其来源和价值。

2.推出结论的依据

(1)依据史料,推出历史结论:一般来说,史料愈是丰富,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就愈是全面。史料愈原始、可靠,愈接近“历史”的本来面貌。任何一个历史结论都必须有史料的支撑,而运用史料论证历史问题的前提是史料必须真实可靠。

(2)历史高考不需要考生再去搜集史料,它只需要你对命题专家提供的史料加以正确的分析、解读,并得出正确的结论,或者运用其中的史料对专家设定的问题加以论证而已。

3.论从史出的例证

(1)人类对于历史的了解、认识与研究基本上都来源于史料,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和认证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和方法。

(2)探究史料论从史出

史料 达·芬奇指出: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现象服从客观的必然规律,而不是服从神的意志,他谴责经院哲学家凭神的启示就能通晓一切秘密的信条是邪说。人文主义者提倡理性和冒险精神,主张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追求深广渊博的知识,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

论从史出:史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的思想根源;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提倡开拓冒险精神。

二、探究历史的途径:论据的充分性

1.史料具有典型性

高考命题史料的选择,都是命题专家反复斟酌,精挑细选的。史料可大可小,亦可远可近。“大”指培养合格公民的教育诉求,“小”指具体的知识和能力目标;“远”指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近”指为高考综合能力的考查服务。

2.论据具有充分性

高考命题者往往巧妙地将材料进行加工,以一种崭新的形式出现,材料隐含着重要历史信息,再加上中国语言博大精深,特别是很多字词古今差别很大,还有从西方翻译过来的“译文”材料,保留了西方人“含而不露”的表达方式、幽默性的“欧化语言”技巧,针对这一命题趋势,应注意对材料的巧妙辨别,获取有效信息,论据要充分,体现史论互证。

三、感知历史的体验:论证的完整性

1.有效信息的获取

(1)从材料包含的层意中获取有效信息

准确获取有效信息是解答问题的关键。一段材料往往有多层含义,应注意对材料进行层次划分,并归纳层次大意,特别要关注材料中的转折词、并列词,因为这些词是划分层次的依据。材料段落结构一般有以下三种类型:

总分结构—第一句话是中心句,然后分角度论述

分总结构—先分别论述,最后一部分是总结

阅读材料时,既要注意各层次表面信息,也要注意其隐性信息。只有读透材料,把握设问,才能准确作答。

(2)从试题主题语中获取有效信息

所谓“主题语”就是一道题中最关键的部分,也可以称作“题眼”。“题眼”是题中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信息,如时间、地点、范围、程度、否定词、阶段特征等。在阅读材料时,要善于寻找题眼: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弄清试题究竟要判断什么或者要求回答什么。在诸多信息中,“主题语”的信息最关键。

从试题主题语中获取信息要牢牢把握以下四个环节:

(3)数据对比和变化中获取有效信息

数据对比和变化中包含的有效信息主要体现在:“这些数据是在什么背景下变化的”“这些数据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从数据对比和变化中获取信息时,要注意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分析数据变化的趋势,同时要注意看整体,不能局限于某一个时期或时间段,而应全面理解数据对比和变化所反映的问题。“四读”法是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

(4)从材料出处和注释中获取有效信息

在历史材料解析题的每则材料后,一般要注明该史料的来源或出处,这是出于命题科学性和严谨性的考虑。引文出处是对所引(选)用材料(史料)的来源进行的说明(解说),材料的引文注释往往包含了解题的关键信息,包括引文的出处、作者、文章写作的时间、文章的题目等。这些出处(说明)对于我们理解材料往往提供了重要的信息,这些信息经常能帮助我们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材料的内容与思想。

直接获取有效信息的途径:

(5)从省略号前后获取有效信息

近几年各地高考题都紧扣课改精神,采用多样化的材料创设新情境,试题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彰显了历史学科自身的特点。新鲜活泼的材料,新颖灵活的设问,使考生耳目一新,体现了较好的原创性,也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反映出命题者取材视野的广阔性和独具匠心的命题技巧。在选取材料命制试题时,命题者都会面临材料内容多,如何取舍问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以“省略号”的方式进行取舍。“省略号”省去的一般是无效信息,留下的是有效信息,“省略号”前后又反映不同层面的信息。学%科网

从省略号前后获取有效信息

2.史论结合的论证

(1)史论结合不仅仅是撰写历史作品的技巧问题,而更重要的认识论问题,是解决历史问题的基本手段,是历史阐释方面的最高要求,是历史思维品质的集中体现。分析历史问题的过程,往往是“由表及里”,使史实、史论、史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得出科学的结论,体现了论证的完整性。

(2)史论结合是高考考查的基本方向,这种理念在高考中渗透在各种类型的试题当中,如选择题,大多数试题都是提供一段材料,要求考生据材料得出结论,如非选择题,大多数试题,都是“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导练

一、以史料实证灵活考查史学理论

(2017年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研)关于《史记》的史料来源,司马迁在《五帝本纪》中曾说:“余尝西至崆峒,北至逐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在《儒林列传》中曾说:“余读功令(国家对学者考核和录用的法规)”;在《项羽本纪》中又说:“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

A.司马迁主要通过文献查阅史料

B.司马迁通过实地考察获取史料

C.《史记》选择史料有多种来源

D.《史记》的史料记述来自见闻

【答案】C

素养四 历史解释的能力

导引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区别只是在于解释的正误、深浅。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

一、高考考查基本要求

1.以历史解释综合考查历史客观评判能力

(1)考查对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现象、概念,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规律、阶段特征、历史结论认识的理解掌握。

(2)考查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要求对同一历史事物的不同解释,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理解和评析。

2.以历史解释综合考查解决历史问题能力

(1)考查客观论述历史问题,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看法。

(2)考查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要求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以历史解释综合考查历史思维创新能力

(1)历史解释不仅是解决历史问题,更是凭借所形成的历史意识多视角解释,解决现实问题,考查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

(2)考查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体现历史思维创新能力。

二、高考真题剖析

1.以历史解释创新考查有关宋太祖的史学常识

(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Ⅲ·27)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

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解题指导】历史事实除了通过历史叙述,还可以通过实物呈现,故A项错误;对于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的活动,两则文献有不同记载,说明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故B项正确;北宋时期的文献虽然对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的活动有不同记载,但这并不代表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故C项错误;历史叙述不一定都是真实的,因此综合多种历史叙述不一定能够确认历史事实,故D项错误。

【参考答案】B

导悟

一、发现问题:分析比较掌握史实

1.关注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

(1)历史比较研究是指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同类史实进行鉴别、分析的一种思维方法。比较法包括以空间为准的横向比较和以时间为序的纵向比较。

(2)横向比较,是对同时并存的同类事物的不同对象在同一标准的条件下进行比较的一种手段,主要是从空间角度,对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通过以上的横向比较,从相同之处出发,寻求其中的差异,进而揭示其内在的规律,从而促进自身知识同化和能力的形成,以便从整体上来把握历史的发展。

(3)纵向比较主要是从时间角度,对同一民族、同一区域、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发展层次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同一事物在不同时期的形态,从而认识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比较是理解此事物不同于彼事物的“钥匙”,它既是一种高考测试所需的能力要求,更是一种进行历史研究的思维方法。学……科网

(4)在历史研究中运用比较法,可以帮助从众多的历史现象中找出共同点和差异点,也可以从拥有共同本质的现象中找到各自的特点及其表现形式。通过横向的比较,可以使我们从多个角度去审视问题,从而得出不同的结论,增加对历史事件和历史发展的综合分析能力。从横向比较中发现历史发展中的区域性异同,克服历史研究中的片面性。从历史的纵向联系中发现、揭示社会历史的演变规律。从纵向与横向的综合比较中,从更高的全方位角度整体把握历史的进程。

2.掌握历史事实和史料运用

(1)历史事实的划分标准

历史事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客观叙述,不带任何功能性,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件,充分体现在以唯物史观看待历史。

2)史料运用应坚持的原则

①重视史实来源的真实性,选取原始史料。

一般而言,实物比文字可信,史学资料比文学资料可信,影像资料比纯文本资料可信,但凡保留过去信息的东西,都有史料价值,关键能否清晰正确地解读和使用。

②坚持正确的史学观点;将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进行分析。

③历史解释具有主观、动态性和时代性,只有从历史发展的视野中掌握历史事实和史料运用,才能对历史解释作出正确、客观辩证的认识。

二、还原情境:推理判断,说明现象

1.情境化高考命题新趋向

情境化高考命题的主要模式自新课标高考实施以来,历史学科“新材料、新情境”的命题思路已被写进考试大纲,作为新课程高考的标志性特点。采用“新情境,还原情境”的命题模式已经成为当前历史学科命题的主要模式。

2.还原情境主干知识常考常新

从表面上看,“新材料,新情境”命题思路为的是解决教材一纲多本所带来的命题困境,实际高考命题侧重于运用史料还原历史情境,创设新情境,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即考查考生对历史主干知识的掌握的深度和广度,纵观近几年全国高考突出了这一命题新趋向。

三、反思结论:转换思维,评论观点

1.理解历史叙述和历史结论

(1)历史叙述是对历史真实事件的叙述、记录,在理解的基础上,得出历史结论,由对知识的知晓转化为对知识的理解,由对知识的接受转化为对历史的探究。

(2)灵活运用历史解释

首先要能够引导学生理解教科书及课堂教学所述史事的含义,概括其要点,并同以往所学知识建立联系;再进一步把握其内在历史逻辑,通过严谨、科学的逻辑思维,分析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梳理逻辑关系来提升相应的学科能力。

2.说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1)“历史现象”是指历史表象,是客观存在的历史 。

(2)“历史观点”是指某人或者某类人对历史的一些看法等,也属于人的主观认识。

(3)历史学的认识功能是指历史知识在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历史知识是人认识现在和预见未来的前提条件。我们只有掌握必要的历史知识,才能把握许多事物、事件、情况、问题的来龙去脉,才能更好地认识现在与未来。学%科网

导练

(2017年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测)1949年,一名意大利工人在抗议政府加入北约的运动中被警察枪杀。20多年后,有访谈学者发现很多受访者自称对此事印象深刻,却将此事说成是在1953年抗议资本家开除工人的工潮中发生的。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劳资冲突对当事人伤害太深

B.个体记忆难以客观还原历史真相

C.受访者对接受访谈存在顾虑

D.口述纪录出现偏差缺乏史料价

【答案】B

素养五 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

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

导引

一、高考考查基本要求

1.立足家国情怀隐性考查价值观判断

对历史的价值判断是以史实为基础的,但又是依据一定的价值对史实做出的主观评判。

2.立足家国情怀隐性考查主流价值观

认识到分辨真伪、善恶、进步与倒退,以及公平、正义与否,是学习历史的重要目的。

3.立足家国情怀隐性考查社会责任感

将对历史的认识延伸到对自身成长和现实社会的认识上,从历史中获取有益的养料,从实践的层面体现历史的价值。

二、高考真题剖析

1.以家国情怀隐性考查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

(2017年江苏卷)1922年9月,中共机关刊物《向导》发文指出,在军阀割据的现状下,战乱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建立“统一全国的中央政府,然后国内和平才能够实现”。这表明,“打倒军阀”正在成为

A.人民的迫切愿望

B.国民政府的执政理念

C.知识分子的共识

D.全体国民的共同选择

【命题立意】本题紧扣近代中国救亡图存这一时代主题,选取1922年9月,中共机关刊物《向导》有关“打倒军阀”这一时代呼声,体现了家国情怀的学科价值观。

【参考答案】A

导悟

一、从家到国,中国人的家国情怀

1.家国情怀是学科核心价值观

(1)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家国情怀”是传统文化中最宝贵也最活跃的精神资源。在近两个世纪驱逐外侮、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的过程中,它发挥了难以估量的积极作用。今天,在培育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家国情怀”也有了新的发展。

2.家国情怀有深厚的人文素养

(1)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2)中国社会以家庭为中心的文化衍生出了自己的一整套思维和生活方式——“家国情怀”,包括“舍己为家”和“保家卫国”这种“家国同构”的社会传统,包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把个人追求与社会目标统一起来的儒家信念。由个人而家庭,由家庭而社会,由社会而国家,由国家而天下是中国人特有的社会价值逻辑。

二、弘扬爱国主义,传承民族精神

1.热爱社会,矢志不渝

(1)战国时期屈原热爱祖国,其作品《离骚》抒发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感。

(2)两宋时期,山河的破碎和民众的苦难激发了诗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如岳飞把杀敌报国的壮志写入诗词;辛弃疾投笔从戎。

(3)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成立兴中会等革命团体,决心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4)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为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选择了共产主义。

2.维护统一,反对分裂

(1)1861年,美国内战爆发,林肯提出“为联邦统一而战”的口号,并进一步肯定了联邦法律的至上性,从而维护了国家统一。

(2)1945年8月底,为了“和平民主”,毛泽东与周恩来等人赴重庆与国民政府进行谈判。

(3)20世纪80年代以后,邓小平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设想。

(4)2005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反分裂国家法》,以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3.同仇敌忾,抗御外侮

(1)义和团运动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

(2)1895年,《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岛的消息传出后,台湾军民反对割台的斗争此起彼伏。

(3)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呼吁“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4)1937年,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战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

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1839年,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当众“销烟”,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2)魏源《海国图志》中“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闪耀着爱国主义的光辉。

(3)甲午战争失败后,面对民族生存危机,中国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以不同形式开展救亡图存的斗争。(义和团运动、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等(4)甲午战争后,中国社会上兴起了一股实业救国的热潮。

(5)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条”的消息传出后,中国人民掀起了一场抵制日货的大规模运动。

(6)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中青年学生高呼“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爱国情绪高涨;出现“三罢斗争”。

5.民族精神,薪火相传

(1)革命与建设中:井冈山精神;红军长征精种;西柏坡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

(2)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求知意识、科学精神、服务精神、开拓创新精神等大大加强。

三、追求公平正义,捍卫自由平等

1.多种多样的民主体制

(1)雅典民主是小国寡民的产物,是一种“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

(2)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代议制,打破了封建等级制度,构建了资产阶级统治下的民主。

(3)苏维埃制度:苏联的政治基础,是俄国劳动人民在革命斗争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政权组织形式。

(4)南京临时政府按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三权分立”和“代议政治”的原则来构建中华民国的国家制度。

(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也是我国最重要的民主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另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实现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学¥科网

2.公民的政治参与和权利与义务

(1)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顾炎武推崇自由议论朝政的风气,以“众治”取代“独治”。

(2)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点是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

(3)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阐述了“人民主权”的思想。

(4)1787年宪法坚持人民主权原则,规定总统和议员都由选举产生。

(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等自由。

(6)1954年宪法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四、倡导人文精神,构建和谐社会

1.重视人的价值,树立人的尊严

(1)古希腊智者学派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和人的决定作用。

(2)柏拉图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

(3)亚里士多德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特别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4)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2.关注人生真谛

(1)苏格拉底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人必须具备知识才能达到善;道德行为必须以知识为基础。

(2)孟子主张“性本善”,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3)荀子提出“人之性恶”,认为人生来本性是恶的,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

(4)启蒙思想家们认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只有认识自己的“理性”,努力构建一个民主和科学的美好时代。

3.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尊重民意、保障人权

(1)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就是爱人;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

(2)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4)《行政诉讼法》和《行政复议法》的通过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保证。

(5)乡村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激发了广大农民的政治热情,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导练

以家国情怀隐性考查主流价值观

(2017年衡阳市高中毕业班联考)唐朝“侍老”制度规定,对年龄在六十岁以上的老人,赋役俱免;八十岁以上者,给予一名“侍丁”在其身边照顾,免其赋役。这说明唐朝

A.社会保障体系非常完善

B.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

C.宗法制得到进一步加强

D.统治者重孝道治天下

【答案】D

相关标签:

​历史上几个经典经济学案例分析(仅供参考)
2023-11-21 00:02:58

​历史上几个经典经济学案例分析(仅供参考)

历史上几个经典经济学案例分析(仅供参考) 昭君出塞——资源短缺 众所周知,西汉在汉武帝的时候已经进入一个全盛的时期,到宣帝的时候更是一个强盛的时期。那时候的匈奴已经...

​古时的粟特人是现是什么民族
2023-11-21 00:00:52

​古时的粟特人是现是什么民族

古时的粟特人是现是什么民族 粟特民族逐渐和波斯人、突厥人融合,形成今天的塔吉克和乌兹别克人的祖先。 粟特人原是古代生活在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一带操伊朗语族东伊朗语支的...

​时令古代指什么
2023-11-20 23:58:46

​时令古代指什么

时令古代指什么 时令现在指季节古代最初指按时节颁布的政令。“时令”,原本是依季节气候制定的有关农事的政令:“天子乃与卿大夫饬国典,论时令,以待来岁之宜”。“时令”的本义...

​良渚古城遗址在哪里
2023-11-20 23:56:41

​良渚古城遗址在哪里

良渚古城遗址在哪里 良渚遗址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良渚街道、瓶窑镇,部分位于湖州市德清县下渚湖街道。 良渚文化的年代为距今5300-4300年,持续发展约1000年,属于新石器时...

2023-11-20 23:11:11

​乾隆皇帝最爱的是哪个妃子(乾隆钟爱哪个妃子)

乾隆皇帝最爱的是哪个妃子(乾隆钟爱哪个妃子) 1、孝贤纯皇后富察氏绝对是乾隆帝的一生挚爱了。她出身优渥,乃是一等承恩公之女,从小受到很好的教育,温柔贤淑,知书达理,...

​活字印刷术是谁发明的在哪个朝代
2023-11-20 23:08:56

​活字印刷术是谁发明的在哪个朝代

活字印刷术是谁发明的在哪个朝代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是北宋发明家毕昇,毕昇在庆历年间(1041-1048),根据实践经验,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技术。活字印刷术是一种古代印刷方法,是中国古代劳...

2023-11-20 23:06:41

​历史上有齐宣王吗他是哪个朝代的(齐宣王是哪国的)

历史上有齐宣王吗他是哪个朝代的(齐宣王是哪国的) 1、历史上有齐宣王,他属于战国时期。 2、齐宣王(约前350年~前301年),妫姓、田氏,名辟彊,战国时代齐国国君,齐威王之子...

​古埃及是现在的哪个国家
2023-11-20 23:04:26

​古埃及是现在的哪个国家

古埃及是现在的哪个国家 严格来说古埃及的范围包括了如今的埃及、利比亚、苏丹、索马里、以色列(巴勒斯坦)、沙特阿拉伯、叙利亚等部分地区,所以说是哪一个国家是错误的。古...

2023-11-20 23:02:12

​中国历史上的体育名人有哪些 历史上的体育人物

中国历史上的体育名人有哪些 历史上的体育人物 1、李宁。中国著名男子体操运动员,他创造了世界体操史上的神话,先后摘取十四项世界冠军,赢得一百多枚金牌。1982年12月22日,李...

2023-11-20 22:59:57

​孙策为何选择孙权做继承人(为什么孙权继承了孙策)

孙策为何选择孙权做继承人(为什么孙权继承了孙策) 1、事实上,孙策曾在临死时交代了原因,但这是给别人看的,事实上交给孙权还有别的情况,江湖分析一下: 孙策死时,江东内...

​雷峰塔塌了吗
2023-11-20 22:57:42

​雷峰塔塌了吗

雷峰塔塌了吗 清朝时期的塌了,在1924年9月年久失修的雷峰塔残躯轰然坍塌,新的在2002年重建。 雷峰塔,又名黄妃塔、西关砖塔,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地处西湖风景区南岸夕照...

2023-11-20 22:55:28

​薄姬的儿子当了皇帝吗 薄姬是谁的母亲

薄姬的儿子当了皇帝吗 薄姬是谁的母亲 1、薄姬的儿子当了皇帝。 2、汉文帝刘恒(前203年~前157年7月6日),西汉第三位皇帝(含西汉前少帝、后少帝刘弘为第五代皇帝,前180年~前...

​十恶不赦是哪十恶
2023-11-20 22:53:13

​十恶不赦是哪十恶

十恶不赦是哪十恶 在历史上,十恶提法是逐步演变而成的。至北朝北齐时开始规范化,定十条重罪。至隋代把重罪改为十恶,即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

2023-11-20 22:50:58

​为什么楚霸王项羽会乌江自刎(项羽乌江自刎是被谁打败)

为什么楚霸王项羽会乌江自刎(项羽乌江自刎是被谁打败) 1、公元前203年,楚汉鸿沟划界后,项羽领兵东归,刘邦也欲西还。这间时张良、陈平对刘邦说汉有天下大半,诸侯皆附之。...

2023-11-20 10:54:33

​乾隆皇帝最爱的女人是富察皇后吗 历史上乾隆爱富察皇后吗

乾隆皇帝最爱的女人是富察皇后吗 历史上乾隆爱富察皇后吗 1、乾隆皇帝最爱的女人不是富察皇后,而是令妃孝仪纯皇后。 2、令妃,她是真的从一个小宫女逐渐当成了令贵妃,成为了...

​溥仪出狱后靠什么生活
2023-11-20 10:52:18

​溥仪出狱后靠什么生活

溥仪出狱后靠什么生活 自然是靠工作谋生了。1959年12月4日上午,溥仪被特赦出狱后,周恩来就非常关心他的生活和再就业问题。 总理曾询问溥仪想做什么工作,自己没有想做的工作。...

2023-11-20 10:50:03

​楼兰古城的起源(楼兰古城的历史)

楼兰古城的起源(楼兰古城的历史) 1、楼兰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古代小国,距今约1600年前楼兰国消失,只留下处古城遗迹。楼兰古城位于东径89°22′22〃,北纬40°29′55〃,地处新疆巴音...

2023-11-20 10:47:48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分别是什么(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分别是什么?)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分别是什么(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分别是什么?) 1、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12日至1949年1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战役、淮海战役...

2023-11-20 10:45:34

​古代哪位皇帝让大臣吃大鹅杀了他(古代吃鹅死的将军)

古代哪位皇帝让大臣吃大鹅杀了他(古代吃鹅死的将军) 1、朱元璋让徐达吃鹅。 2、流传极广的就是朱元璋赐蒸鹅而害死徐达的说法。有一次徐达生了背疽,朱元璋特地送去御赐蒸鹅一...

​郑和为什么要做太监
2023-11-20 10:43:19

​郑和为什么要做太监

郑和为什么要做太监 郑和出生于云南昆阳,原名叫马和。 据《故马公墓志铭》,郑和曾祖父伯颜,祖母与母亲,均称“温氏”。祖父、父亲之名则未载,以“哈只”代称,故父即“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