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名臣虞诩生平 虞诩子女 虞诩结局 虞诩如何平定羌族叛乱
西汉帝国给人的感觉是完美的,一路高歌猛进,步伐坚定而有力;东汉帝国则颇多缺憾,前后几番波折,显得扰乱不定。总体而言,东汉帝国定都洛阳直至禅让于曹魏,历经近二百年,大概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由光武中兴至和帝,约八十年,这是东汉不断发展开拓的时期,西羌虽然不时扰动,却也并无大碍;第二阶段由殇帝至灵帝,帝国由治而乱,也是约八十年,种种内外矛盾频繁爆发,然而最终帝国还是将大部分动乱平定;第三阶段是少帝、主要是献帝在位,约三十年,这时候帝国名存实亡,正是《三国演义》中群雄逐鹿天下的岁月。
本文的主人公虞诩就是帝国由安定步入动荡这个转折期中的重要历史人物。
最早知道虞诩这个人是在一本名叫《后汉书选》的旧书中看到,可能对汉史了解较少的人对他感觉有些陌生,但熟读后汉历史之后,才发现他的确是东汉帝国中期很有影响、作出过重大历史贡献的名臣,后汉书列传中对他也是颇用笔墨的。
虞诩字升卿,陈国武平人。关于升卿这个字还有个来历,他祖父虞经作郡县的狱吏,决断案件公平宽恕,每到冬天向上级呈报狱状的时候,都不免感动恻隐之心,为之流涕。老爷子做了几十年给人定罪的事,但是问心无愧,自己也认为积下了阴德,子孙必受福荫。于是字虞诩为升卿,意思是这孩子将来是要做到朝廷九卿一级的大官的。既然如此,可以想象,家里人对虞诩寄予厚望,对他的培养也会很重视,而且成长在这样一个有良知有风格的家庭里对他为人品质无疑是有着积极的影响的。所以他十二岁就通晓《尚书》,而且对祖母十分的孝敬,武平县推举他为顺孙,这是帝国惯例的选拔人才的方式,有着优良品行的人会受荐举到地方甚至朝廷作官。陈国的国相很赏识虞诩,要留下他在官府做事。由于父母早逝,他就推辞说:我家里的祖母已经九十岁的高龄,没有我就无人奉养。后来祖母去世,他被当时的太尉李修直接辟选到太尉府,后来拜为郎中。
虞诩到洛阳之后的几年做了什么,史籍中并没有什么记载,我们现在知道的是在永初四年(公元110年)发生了一起波及朝廷上下的争议,是因为帝国承受西羌叛乱数年所带来的巨大压力,而由大将军邓骘提出了放弃凉州的计策。虞诩就此发表了一番高论,由此崭露头角,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在以后的人生岁月里充分的展现出了超人的识见和才干。这次朝堂会议作出的决定会极大的影响到东汉帝国的安危成败,是极其要紧的。事情还要从几年前说起。
永初元年(公元107年),爆发了标志着东汉帝国由治入乱的西羌之乱。说到这次重大事件的源头,似乎还要向前推溯若干年。定远侯班超经营西域三十几年,使得大小诸国欣欣向化,布大汉威德于万里之外,这是东汉帝国在西域最辉煌的时期。班超年老思归,继任者是虽然不见史书列传记载而当时确是帝国名人的任尚。任尚在帝国主要担任的是武职,最早他就是大将军窦宪的心腹爪牙,是参加过北征匈奴作战的一位主要将领,后来任职西域戊己校尉,并由此接任班超为都护。他虽然屡次担任重要职务,但是在西域的管辖上无疑远没有班超那么高明,又将定远侯一番良言嘱托视作耳边风,没有几年,统御失策,西域便发生叛乱,他也获罪被征回洛阳。
但是任尚的历史使命并没有完成,在以后的平定叛羌的作战中还有他的上场。而西域自此在一两年中便大乱至于难以收拾,此时也反应出一个尖锐的问题就是洛阳政府的财政拮据日益显著,由于帝国豪门大族的兼并坐大,致使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受到极大的影响,此时面对经营不善而造成的叛乱,洛阳已经有些难以承担浩大的军费负担了,竟然放弃了历经数十年建设的西域,并发兵迎接屯扎在外的汉军官兵。在援军之中按帝国的惯例往往都是要征发相当数量的蛮夷兵马作为协从的,这次征发的对象是帝国西部的羌人。西羌是一个果敢善战的部落,在第一阶段里就与帝国发生过断续的战斗,但是最终还是无力与大汉抗衡,此时归附已经有较长的时间了。羌人在西部郡县受到豪强官吏役使欺压,已经积怨不小,此次征调更令羌人再次感到不安,因为前去西域路途遥远,险阻艰难,不知道谁有去无回,就有很多羌人逃避这次兵役。汉军自然不会听任羌人逃跑,进行了铁腕镇压,甚至屠灭整个的小部落施以高压。羌人揭竿而起,终于导致了一次长达十几年的大动乱。这是一次严峻的考验,但是最终帝国还是在经过长期的斗争之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