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达放走元顺帝,朱元璋知道后为何不生气?
下面由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徐达放走元顺帝,朱元璋知道后为何不生气?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
公元1367年,朱元璋灭掉了陈友谅、张士诚,招降了方国珍之后,开始正式筹划北伐元朝。为此,朱元璋还特地从南京来到开封,亲自部署这场“灭元之战”。值得一提的是,在军事会议上,常遇春吹牛道:“我们以百战之师,攻打元朝残喘之卒,定然能长驱直入,不日必将灭元。”
朱元璋虽然出身低微,但他的军事眼光远远在常遇春之上,朱元璋说:“元朝建都百年,哪有这么容易,我们需要徐徐图之。”最终,朱元璋决定先取山东,再去河南,最后攻取元朝大都(北京)。谋定而后动,朱元璋封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二人领兵25万,带着冯胜、薛显、傅友德等一众猛将开启了明军北伐之旅。
第二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这一年,徐达和常遇春二人从山东打到河南,再打到河北,到七月中旬,徐达领兵攻下通州,通州已失,大都门户大开,元朝最后一位皇帝元顺帝带着太子和后妃仓皇而逃,由居庸关逃到了开平。
元顺帝逃到开平之后,朱元璋没有让徐达和常遇春回南京,而是命华云龙、孙兴祖留守北京,让徐达、常遇春转头向西,以收复山西、陕西、甘肃等地。当时秦晋之地是元朝在中原地区的重要防御力量,包括王保保、李思齐等人手握重兵,以抵抗徐达等人。
徐达和常遇春在西北征战近一年,在二人的铁血攻击下,李思齐投降,王保保兵败,仅带着18人逃往草原。
在平定西北之后,徐达、常遇春兵分两路进入草原,目标正是开平城。就是这场战争,徐达故意放走了元顺帝。
元朝有三大首都,分别是大都、中都、上都。其中,开平城便是元朝的上都,位于现在的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区域内,是忽必烈在草原上建立的第二座都城。由于这座城市建在草原之上,四周无险可守,对于军事家徐达来说,若蒙古没有强悍的骑兵拱卫,攻打这座城市并没有太大难度。但出人意料的是,徐达下了一个奇怪的命令:三面围城,在北面留一个口子。
对于徐达的这个命令,作为副将的常遇春非常不理解,常遇春找到徐达,大发雷霆,不认可这个部署,因为如果单放开一面,元顺帝必然会逃跑,自己便失去了立大功的机会。
然而,徐达作为主帅,没有理会常遇春的抗议。
洪武二年六月十三日凌晨,徐达一声令下,明朝大军如潮水一般从三面涌来,城内的蒙古士兵再没有100年前成吉思汗时期的凶悍,望着徐达的战旗,他们在瑟瑟发抖之余,没有过多的抵抗,而是仓皇从北面逃跑。当然,跟着他们逃跑的还有元顺帝。
一年前,徐达、常遇春攻打大都,元顺帝在开战前顺利逃跑。一年后,二人攻打开平,元顺帝在开战时又顺利撤离。又过了半年,元顺帝在应昌驾崩,直到他去世,他或许都认为自己运气极好,让自己有幸死在草原之上,而没有被徐达活捉。实际上,他不知道,这是徐达故意放他离去。因为在这场角力的背后,有更深层次的东西,徐达领会到了,而常遇春没有领会。
在打扫战场时,常遇春得知元顺帝已经逃走,很生气地找徐达理论。徐达解释道:
是虽一狄,然尝久帝天下。吾主上又何加焉?将裂地而封之乎,抑遂甘心也?既皆不可,则纵之固便。(冯梦龙《智慧全集》)
徐达的意思是:元顺帝虽然是外族之人,但毕竟做了很长时间的天下之主。如果活捉回去,你让陛下(朱元璋)怎么处理他呢?是把他封为王侯,还是杀了他为百姓出气呢?我认为,以陛下的性格,这两者都不会做,所以,我故意放元顺帝逃跑,这样大家都不为难。
徐达这般解释,常遇春哪里听得懂,他嚷嚷着要向朱元璋告状。当年,常遇春在半路上病逝,但他关于这场战争的奏报早就呈到了朱元璋的御桌上。朱元璋得知徐达的处理结果后,暗暗点头。等徐达回京,朱元璋什么都没说。《智慧全集》云:
及归报,上亦不罪。
朱元璋没有怪罪徐达,说明,在他的内心深处,认可了徐达的做法。
元朝乃明朝的宿敌,徐达为何敢故意放走元朝末代皇帝呢?这是因为徐达琢磨透了朱元璋的心思。冯梦龙在《智囊全集》中解释道:
何以知之?于遥封顺帝、赦陈理为归命侯而不诛知之。
有两件可以证明徐达揣摩透了朱元璋的心思:
第一,元朝末代皇帝驾崩后,朱元璋遥尊他为“顺帝”,很坦然地承认了他帝王的身份。
第二,朱元璋灭掉陈友谅后,俘虏了陈友谅之子陈理。朱元璋最初对陈理的处置是:不杀他,封他为归命侯。但是,几年后,朱元璋还是觉得这样处理陈理不妥当,便把陈理送到朝鲜安置了。
因此,徐达认为若活捉元顺帝,会让朱元璋难做,这种思维是有道理的,只是常遇春没有看透而已。一代名将徐达,虽然出身草莽,但心中自有丘壑。他不但打仗有一套,在揣摩人心方面也很有功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