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的前半生与后半生有多大的不同?他为何没能统一三国?
孙权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趣历史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一代枭雄孙权,却受到不同的人的不同看法,曹操对他的评价则比较高,他认为生子当如孙仲谋,然而却有人认为孙权并没有什么能力,那就是朱元璋,朱元璋认为孙权只配给自己看门儿,认为它并没有什么能耐,那么为什么不同的两个君主对他的评价却完全相反呢?
在公元220年的时候,曹操去世,而孙权却是与曹操齐名的一代枭雄,孙权跟曹操相比,则他是比较长寿的,孙权在曹操死后又活了29年,而一代枭雄曹操却没有长寿的命,那么作为一代枭雄的孙权为啥没有能吞灭蜀汉,从而使中国达到统一呢?
孙权在他的前半生中是十分有作为的,但是仔细回想一下他的后半生,我们便会了解到他在后半生中的29年里可以说是没有什么大的作为的,所以这就与他没能实现中国统一找到了原因,正是没有大的作为,没有进取精神,所以最终也没完成统一大业。
纵观一下他的前半生,是多么的锐意进取,骁勇善战。但到了后半生呢,他便终日无所作为,便失去了努力奋斗的精神,因而也没有完成统一中原的大业,这与他的前半生锐意进取相比,他的后半生则碌碌无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都无遗地展露出来了。
在公元228年的时候,孙权又发起了一场准备充分,精心策划的战略,把曹真的军队包围起来,但是在看到曹魏的支援军过来的时候,孙权便感到十分恐慌进而逃跑,但是最终这个战役还是取得了胜利,当时都不明白孙权打这场战的意义在哪里。
作为汉蜀的盟友,又在面对了诸葛亮的五次北伐后,东吴便在战场上的势力逐渐减弱,已经没有了实权,在政治上已经失去了地位,最后在诸葛亮的五次北伐后,东吴才出兵牵制。在诸葛亮打仗失败之后,他们叫慌忙撤军,在之后的战争中,他们就没有了支援的能力了。
由于江东在淮南不能有所作为,所以孙权只能另行它路,最终便联系到了公孙渊,他想要联合公孙渊一起共同讨伐魏国。于是他便讨好公孙渊,在公孙渊作战时,他便派出一万士兵跟随他,帮助他作战,但好心并没有得到好报,公孙渊却向他拔了一刀。
孙权知道后十分恼火,他认为公孙渊不讲义气,自己派出士兵想要帮助他作战,他不但不领情,反而却像自己拔刀,气的孙权想要跨海杀死公孙渊,最终却无疾而终。仔细想想,这还是挺气人的,因为公孙渊在得到帮助后却反而向孙权插刀,在面对孙权的雪中送炭,却受到了公孙渊的两肋插刀。
在孙权称帝之后,天下就没有那么太平了,在孙权家庭内部便发生了矛盾,因为每一位皇帝都会为立太子之事而烦恼,当然孙权也不例外,为了太子人选的问题,许多大臣搅入其中,人多混杂,因而便使得事情越闹越大,朝廷便陷入了争斗的圈子。
为了维护朝廷内部的稳定,孙权便下令杀死了许多参与搅和的大臣,因为只能通过这种方式来谋求自己的皇位安定,如果任其发展,那么后果不可设想,所以从这就可以看出我当时朝廷内部的混乱程度,得必须采取强制措施才行。
孙权的兄长孙策死于内部的士兵手中,在当时由于战乱频繁,外部势力十分强大,他们都虎视眈眈的看着朝廷,在这样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孙权便想集中力量打起自己的全部精力,他想从根本上进行解决,因为光解决面子方面是不可取的。
也正是因为他出色的表现,进而受到曹操的看重,因此便出现了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说法,但是到了后期,孙权便没有了之前的努力奋斗的精神,到了后半生之后,他便无所作为,从有关的历史材料中记载,当时孙权也只能守住江东,从而保住江东不被占领罢了,当然,这也只是能够起到一种防御罢了。
后半生他并没有做出巨大的贡献,对于开拓疆土这件事他便根本就没有考虑过,攻占荆州绝对是孙权军事生涯的高峰了。孙权在后期没有作为是有一定根据的,那么他为什么在后期没有什么作为呢?当然,在孙权后期的时候,外部没有压力,因此他便飘了起来。
在攻占了荆州之后,孙权的实力倍增,成为了当时仅次于曹魏的能力,在面对孙权与刘备的对抗中,曹丕便采取了不干预的态度,但后来蜀汉大败后,孙权并没有开始展开讨伐蜀汉的决策,而是转向攻打孙权,压制正在处于上升时期的东吴,防止它日益逐渐壮大起来。
曹丕的策略不逊于曹操,在夷陵战败后,此时的蜀汉已经成不了蜀国的威胁了,当时让蜀国感到有威胁的是正在处于上升时期的孙权,因为日益逐渐壮大的势力也是不可忽视的,许多事都是从小事而积成大事,曹丕对三国的认识是十分透彻的。
因此,曹丕多次进攻东吴,而放过蜀汉的原因,在面对曹丕这样精明的君主,孙权在这是取不到优势的,所以在他的后半期时间里,他便无所作为,这便与他本身的性格也是分不开的,所以这一代枭雄也白白浪费了自己的29年时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