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耻下问出自于哪里(典故不耻下问的出处和意思)
孔子说:成熟的人要懂得弯腰,“不耻下问”又不丢人!
你如果问我,现在都是网络时代了,知识都那么普及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反智的人呢?其实我也不知道。
但是我可以告诉你:“不懂就要问!”事实的确如此,如果不懂还不问,又怎么能学到知识呢?
当然,也有许多人问了,他们其实只是随便搜索一下罢了,对于电脑给出的答案,根本没有思考,根本没有去考证,随随便便就相信了,也许别人只是信口胡扯罢了。
毕竟古人还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书上的知识也有局限性。
“不耻下问”这个成语出自《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意思是:“聪明好学,不以向学问、身份、地位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近义词是:“功成不居,谦虚谨慎”。反义词有:“好为人师,骄傲自满,居功自傲,夜郎自大。”
在这里,孔子是用来表扬“孔文子”的,孔文子就是孔圉,他是卫国的大夫,很有学问,而且善于学习。
孔子在这里虽然说的是孔文子,其实他自己也是个虚心求教的人。我们不妨来回顾一下《两小儿辩日》的故事。
话说有一次孔子到野外去游历,碰巧遇到两个小孩子在争吵。他就非常好奇,就跑过去问他们在吵什么。
甲小孩说道:“早上的凉快,中午的时候炎热,说明早上我们离太阳远,中午我们离太阳近,就像我们离火近就热,离火远就凉,道理是一样的。”
乙小孩说:“不对不对。早上太阳看起来像车轮,中午太阳看起来像圆盘,原因就是离得近看起来就大,离得远看起来就小。所以我们早上离太阳近,中午离太阳远,就是这个道理。”
他们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非要拉着孔子,让他来评评理,看谁说得有道理。
但是,孔子的学问也很有限,他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他也不知道谁对谁错,只好灰溜溜地走开了,结果遭到了两个孩子的嘲笑。
孔子被嘲笑的还不止这一次,还有一次,孔子和学生子路走散了,孔子在路上碰到一位老人家(丈人)正在“锄禾”(在田里锄杂草)。
由于是春天,禾苗刚刚长出两片嫩叶子,根本分不清是“黍”还是“麦”,他就问道:“老人家,请问你种的是黍还是麦呀?”
结果遭到了老人家的白眼。
等到子路跟了上来,就问到:“老人家,请问你有没有看到我的老师(夫子)呀?”
“你的老师长什么样?”
“身高七尺,脑袋中间像凹下去一样,对什么都感兴趣的样子!”
“哦,原来他就是你的老师呀!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看起来不太聪明的样子,哪里像什么老师呀!”
孔子作为一个很有学问很有修养的圣人,虽然多次被人嘲笑,但他还是遇到问题就放下身段去请教,并没有感到难为情,说明他自己就是一个好学不倦的人。
孔子“不耻下问”的表现:第一是向自己的学生们学习,即边教边学,这在《论语》书中有多处记载。
第二是向百姓学习,在他看来,群众中可以学的东西很多,这同样可从《论语》书中找到许多根据。
他提倡的“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对后世文人学士产生了深远影响。虽然几千年过去了,与伟人提出的“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依然有异曲同工之处。
所以说:成熟的稻子总是弯着腰,不耻下问又不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