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山泥人,历史沿革
泥塑江南
一板车惠山脚下的黑泥被送进祠堂,伴随着叮叮当当的打泥声,一个个憨态可掬的泥人应运而生。惠山泥人,就以这样一种最草根的姿态落户无锡这座江南小城。
惠山泥人究竟是怎么来的众说纷纭很难考证。现实中,1954年,惠山一带出土了一批汉代和唐代的陶俑,其中有的很像早期的泥人“大阿福”,因此有学者推断惠山泥人距今已经有2000年左右的历史了。
惠山泥人真正进入专业生产阶段是在清末,第一批专业生产者就是惠山脚下众多祠堂的祠丁。据历史记载,当时惠山脚下有108处祠堂,而看护祠堂的祠丁闲暇时就捏塑惠山泥人。当时惠山泥人店铺有46家,从业人员过二百多人,年产值过10万银元,鳞次栉比的泥人摊店,成为当时惠山脚下一道充满民俗情趣的独特风景线。
建国以后,惠山泥人作为无锡的传统文化受到了保护。1954年无锡建立了惠山泥塑创作研究所,聘请了蒋子贤等老艺人进一步研究惠山泥人。同年惠山泥人厂成立,惠山泥人进入了市场化运作阶段。
而惠山泥人的市场也得到了空前拓展,上个世纪70年代无锡惠山泥人厂生产的惠山泥人及其衍生品的最高年产量达到二百万余件,产品行销全国广受好评。小小的泥人还作为中国的特色产品漂洋过海。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已故柬埔寨国王西哈努克等22位外国元首、总统级的外国友人都参观过无锡惠山泥人厂。
到了八九十年代,大批国内外旅游者和港澳台同胞来无锡观光旅游,富有乡土特色的惠山泥塑成了极受欢迎的旅游纪念品。根据惠山泥人厂的记录,1994年,该厂生产销售达到最高峰,产值突破600万元。2006年,惠山泥人更是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