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到底有没有“十三棍僧救唐王”这一事件?
唐太宗李世民,文治武功,世代称颂。关于他的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很多。其中有关他的少林寺“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因为三十多年前的那部红遍大江南北的电影《少林寺》更是变得家喻户晓。
随着故事的影响越来越深,人们不禁要问,这则故事到底是历史还是传说呢?下面笔者就来为你详解一下。
电影《少林寺》中的少林十三棍僧
首先要更正的是,那时李世民还没有登基为皇帝,只是秦王。
少林寺“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出自于清朝末年绘于少林寺白衣殿内东壁上的壁画。壁画上的“唐王”,人所共知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民。而真实历史中的“唐王”你绝对想不到居然是他,就是郑王朝王世充的侄子,也就是电影《少林寺》中最大的反派坏蛋王仁则。
电影《少林寺》中的王仁则
《旧唐书·太宗本纪》记载,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唐高祖李渊称帝后封李世民为“秦王”,所以当时李世民不叫“唐王”,而应该叫“秦王”。可是后来李世民做了唐朝的皇帝,在老百姓的眼中,皇帝即是王,所以李世民即被称为“唐王”,很好理解。
其实无论是“十三棍僧救唐王”还是“十三棍僧救秦王”都无关重要,说的都是唐太宗,争执这些没有一点意义。
好,闲话少说,切入故事重点。
为了保护少林寺田产,十三棍僧决定助唐军一臂之力。
根据《皇唐嵩岳少林寺碑》记载,隋朝建立后,隋文帝杨坚将位于少林寺西北五十华里的柏谷坞的100顷良田,赐给少林寺作为供养寺院的田产。隋大业之末,拥有大量田产的少林寺成为因战乱、灾荒而造反的农民起义军的进攻对象。少林寺僧为了保护寺院和田产,开始组织带有僧兵性质的武装,昙宗等十三武僧就是专门保护少林寺田产的。
电影少林寺中的十三棍僧
而枭雄王世充在洛阳称帝后,为了保护洛阳,命令侄子王仁则,率兵镇守距洛阳约50华里的柏谷坞,修筑了军事重镇轘州城。
而所建的城池,占据了少林寺的大量封地。从史册的记载来看,王世充叔侄并没有对少林寺给予补偿,引起少林寺的极大不满。所以当秦王李世民率唐军围攻洛阳城时,少林寺看到如果助唐平定王世充,有可能夺回被王仁则侵占的封地,于是少林寺就开始助唐了。
电影《少林寺》中的十三棍僧
少林十三武僧活捉王仁则。
根据《唐书》记载,李世民在进攻王世充时,并没有被王活捉,所以不存在“十三棍僧救唐王”这一史实。
虽然“救”不存在,但是并不等于没有“助”。
电影《少林寺》中的十三棍僧
《皇唐嵩岳少林寺碑》背面所刻的《少林寺牒》(亦称《赐田牒》),这个类似于公文的牒文对十三武僧活捉王仁则的事件有明确记载。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四月二十七日夜,少林寺十三武僧乘着夜间进入轘州城,活捉了守城主将王仁则,然后翻城墙交给了唐军。
所以确切地说,“十三棍僧救唐王”应当是十三武僧助唐擒王仁则。并且有一干轘州城官员和乡绅目击佐证。
唐朝表彰少林武僧助唐平定王世充的碑文
《少林寺牒》四月二十七日,十三武僧抓住王仁则后,李世民发敕书慰劳,封昙宗为“大将军僧”。
当然他们离不开当时的执掌军事的轘州司马赵孝宰等人的内应。
于是大家里应外合,一举擒住了王仁则。
十三武僧助唐王作用巨大。
这次夜间奇袭,起到了“擒贼先擒王”的效果,一举打破了当时双方呈胶着状态的现状,为唐军扭转了局势,为唐军解除了一大威胁,对最后战胜王世充
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电影《少林寺》中的王仁则
对于少林武僧的功劳,李世民和唐王朝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在贞观六年(公元632年)唐朝颁发的《少林寺牒》中云:“若论少林功绩,与武牢不殊”译成白话就是说十三棍僧助唐活捉王仁则的功劳,和唐军在武牢关战胜窦建德的功劳不相上下。
由此可以看出少林十三武僧在助唐灭郑的战役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并且功劳巨大。
电影《少林寺》中的十三棍僧
综上所述,虽然历史上并没有“十三棍僧救唐王”的真实事件,可是却有十三武僧帮助李世民帮助唐王朝打败敌军的真事,并且结果都是一样的,都立了大功。所以并不能说“十三棍僧救唐王”完全是子虚乌有的谣传,而是有一定历史根据的,只不过故事内容有很大出入。
但是不管是传说中的救唐王还是历史上的助唐军,少林寺十三棍僧的功劳却是没有多大区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