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太公:刘邦生父,历史上第一位活着的太上皇,儿子为他建了座城
中国历史上,一共有26位太上皇。他们大多数是皇帝的父亲,其中有25人,曾经当过一国之君。
唯一一个没有当过国君或皇帝的太上皇,就是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父亲,刘太公。
他只是沛县里一个以务农为生的普通人,这辈子估计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和那个至高无上的皇帝宝座,有半点关系。
可是,他那个素来无赖的三儿子,却在他晚年的时候,突然揭竿而起,造秦二世的反,居然还成功了。
一天皇帝都没当过、一场仗都没有打过的刘太公,一下子成为了皇帝的父亲,也成为了太上皇。
同时,他也是历史上的第二个太上皇,并且是历史上第一个活着的太上皇。
不过,他这个“太上皇”的名头,来得有些波折。
本文我们就来说一说,刘太公那传奇而又坎坷的一生。
01、家世探讨
史记和汉书都没有记载刘太公的名字,不过在《史记索隐》里说,刘太公名叫刘煓,字执嘉。也有些史料直接说刘太公的名字就叫做刘执嘉。
既然正史里没有记载,那么本文就按照惯例,把他叫做“刘太公”。
根据史书记载,刘太公是沛县丰邑人,以务农为生。刘邦是他的第3个儿子。
当然,刘邦并不是一出生就叫做刘邦的。这是他当上皇帝之后才起的名字。刘太公一开始给他起的名字,叫做“刘季”,放在今天,就是“刘老三”的意思,相当简单粗暴。
从这些记载看来,刘太公似乎就是普通农户,刘邦则是草根崛起的典范。
不过,我们细读史料,会发现,他们的家世没这么简单。
我们看刘邦年轻时候的经历,会发现,他曾经周游各国,还和战国四公子之一信陵君的门客、名士张耳交情不浅,两人往来做客,长达好几个月。
而刘邦的幼弟刘交,更是曾经在儒家著名学者浮丘伯门下读书。和他一起学习的同学,鲁穆生、白生、申公,后来全都成为秦末汉初的出名儒生。
在那个时代,真正的农民,大字不识一个,根本读不起书,更别提还是跟这样的大学者读书,还要在各国周游了。
而且,刘邦在史记里初登场的职位是“亭长”。
在秦朝,乡村每十里设一亭,亭长具有防御的职责,也不是普通的农民能干的。
刘家一户农家,为什么拥有这么大的能力?
我们来看一看史书里关于刘家祖先的记载,就可以找到答案。
汉书是这么记载刘家的出身的:
汉帝本系,出自唐帝。降及于周,在秦作刘。涉魏而东,遂为丰公。丰公,盖太上皇父。其迁日浅,坟墓在丰鲜焉。
这里的“唐帝”,指的是三皇五帝之一的尧帝。这是刘氏的起源。
不过,祖上的光辉历史与颠沛流离,对于刘太公一代,并没有多大的影响。真正切实影响到他们的生活与地位的,要从刘太公的祖父刘清开始算起了。
刘清,是战果时期魏国的大夫,这个官职可不小。
刘清的儿子,名叫刘仁。刘家就是从刘仁那一代开始,举家搬迁到了沛县的丰邑,刘仁大约是由于家世助力,当上了丰邑的邑长,人称“丰公”。
也就是说,刘太公是魏国大夫的孙子,沛县丰邑邑长的儿子。
虽然经过秦灭六国的动荡,刘家的官位没了,变成了从事农业生产的平民,家产大约也不剩多少。但俗话说得好,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古代的人口流通又小,刘家在沛县的关系和人脉,估计能保存下来不少。
这也是为什么,刘家能供得起孩子读书和周游列国,还能谋到亭长的职位。毕竟这不是一户普通的农家,而是没落的贵族。
02、不省心的儿子
刘太公一共生了4个儿子。
长子刘伯,友爱诸弟;次子刘仲,置办了不少家业;幼子刘交,书读得最好。
唯有三子刘季,最让刘太公头疼。
刘季,就是后来的刘邦。他性格倒是不错,为人豪爽,善于交朋友,上自信陵君的门客、著名学者,下至十里八乡,都有他的好朋友。
不过他这些朋友,更多还是些狐朋狗友,比如卖狗肉的樊哙,织薄曲的周勃,还有个不知道什么职业的卢绾。
而且,朋友多了,花销自然也大。偏偏刘邦还不事生产,不爱干活,兜里没钱,就带着一帮朋友到大哥刘伯家蹭饭。
刘伯是亲哥,没说什么。等到刘伯去世之后,大嫂可就不愿意供养这个游手好闲的小叔子了。
一次,刘邦又带着一帮朋友上门蹭饭吃,大嫂就站在锅前,不停地刮锅底,一粒米都没刮出来。
刘邦的朋友一看,这意思是,没饭吃了,只好离开了。
事后刘邦到厨房里一看,锅里的饭明明不少,只不过大嫂不愿意再给他们白吃白喝了。
刘邦从此怨恨上了大嫂,不过,依然游手好闲,不务正业。
刘太公看在眼里,恼在心头,经常批评刘邦:你看看你二哥,给家里置办了多少产业,哪像你,无赖一个。
刘邦把这话记了几十年,直到后来当了皇帝,还和刘太公提起过。
不过眼下的刘太公自然不会想到,自己这个儿子将来会有多大的成就。
他还没操心完刘邦的不务正业问题,更大的事情就发生了——刘邦犯事了。
03、儿子造反的日子
刘太公或许想不明白,自己这儿子出门的时候,只是说要押送徒役去骊山,怎么就不敢回家,只敢藏身在附近的山泽里了呢?儿媳妇吕雉,不仅要照顾一家老小,还得往返山泽给刘邦送日用品。
吕雉还带回来了不少奇奇怪怪的消息,比如说,刘邦所在的地方,有所谓的“云气”。难道他们老刘家,要大富大贵不成?
更过分的是,刘邦这小子,在山泽里,竟自称是“赤帝之子”,是母亲和一条蛟龙所生。刘太公只觉得自己头上绿油油。
不过,在担忧之余,刘太公也嗅到了风雨欲来的气息——彼时秦二世上位,天下有大乱的趋势。沛县年轻人纷纷去投奔刘邦,刘邦的在山泽里的队伍越来越大,竟聚集了有好几百人。
果然,当刘邦再次回到沛县的时候,已经摇身一变,成了造反的头子,准备起兵响应陈胜吴广的起义。
刘太公年老,刘邦的两个孩子年幼,自然不能跟着刘邦南征北战。于是,刘邦把家人安顿在家里,准备等局势稳定一些,再把他们接到自己身边。
大约是在这段时间,刘太公的妻子,也就是刘邦的母亲,去世了。《汉仪注》里说:高帝母兵起时死小黄北,后于小黄作陵庙。
至于是因病逝世,还是在兵乱中死亡,史书没有明确记载。
此后陪伴在刘太公身边的,就是妾室李氏。她是刘太公幼子刘交的生母,也是后来的太上皇后,是历史上第一个太上皇后。
儿媳妇吕雉也留在了沛县,照顾一家老小。
然而,3年10个月之后,当上了汉中王的刘邦派人回沛县接家人时,却没有接到刘太公和吕雉——他们被抢先一步的项羽劫走了。
在楚国当俘虏兼人质的日子,可以说是心惊胆战、朝不保夕。
最危险的一次,刘太公甚至被绑到了两军阵前。项羽威胁刘邦:你若不投降,我就把你父亲给烹了!
刘邦却哈哈大笑:你我曾经结为兄弟,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若你把咱们的父亲烹了,记得给我分一杯羹。
这也是成语“分一杯羹”的由来。
不知被绑在高架之上的刘太公,听了这句话,是什么感受。
勃然大怒的项羽,当场就要杀了刘太公。他的族叔项伯赶紧劝说他以大局为重,刘太公才逃过一劫。
04、当上了太上皇
在项羽手下当了2年俘虏之后,楚汉议和,刘太公终于被放回刘邦身边。
此后的发展,变得顺风顺水起来:刘邦打败了项羽,登基为帝,建立汉朝。刘太公一个种了大半辈子田的老头子,居然成了皇帝的父亲。
一次宴会之上,刘邦笑嘻嘻地对刘太公说:您以前老骂我不务正业,不像二哥一样能挣钱。现在您看看,我和二哥的家业,谁的更大呢?
在刘太公略显尴尬的笑容之下,殿上群臣山呼万岁。
刘太公真想不到,他这个以前看起来最没出息的儿子,居然成了最了不起的一个。
从此,刘太公就住进了豪华的皇宫,过上了富贵的日子。刘邦这个皇帝,还每5天就来朝拜他一次,简直可以说是享尽了天伦之乐。
然而,刘太公身边的一个家令却觉得不妥。他对刘太公说:天无二日,土无二王。陛下虽然是您的儿子,却也是皇帝,他是君,你是臣,哪有君王向臣子下跪的道理?这不合礼仪,也会折损皇帝的威严。
刘太公一听,如梦初醒。下次刘邦再来,他就按照臣子迎接皇帝的礼仪,拿着扫把到门口迎接,见到刘邦之后,还倒退着往门里走。
刘邦大吃一惊,连忙跳下车去扶着刘太公,问这是怎么了。
刘太公把家令的话转述给了刘邦:怎么能为我乱了礼法,折损了皇帝的威严呢?
刘邦一听,犯了难:礼是这个礼,可他也不能让父亲给自己行礼啊。
最后,刘邦和大臣们翻阅史书,终于找到了秦朝的先例:秦始皇改称皇帝之后,便把去世的父亲秦庄襄王尊为了太上皇。这充分说明,皇帝的父亲,可以叫做太上皇。
于是,刘邦下诏,把刘太公尊为太上皇,从此以后也是“君”,和刘邦就只论父子,不论君臣了。
刘太公也因此成为历史上第一个活着的太上皇。他也是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当过国君和皇帝的太上皇。
刘太公的晚年生活,可以说过得自在,又不太自在。
根据《西京杂记》记载,刘太公当上了太上皇之后,经常闷闷不乐。刘邦向他身边人打听,才知道,刘太公一辈子住在沛县丰邑,习惯了市井生活,喜欢和邻居朋友在一起踢球、斗鸡、喝酒。住进了皇宫之后,一切都规规矩矩,刘太公不习惯了。
这像极了现代从乡下进城之后无法适应的老人。
怎么办?总不能让一把年纪、又当上了太上皇的刘太公再回丰邑过日子吧。
刘邦毕竟是皇帝,最终来了一个大手笔:他在皇宫附近,仿造丰邑老家,建了一座几乎一模一样的新城,又把丰邑的故人都迁到了这座新城里居住。
这下子,刘太公总算开心了。
05、写在最后
公元前197年,刘太公在长安去世。
史书没有记载他的出生年份,不过他去世那年,刘邦都60岁了。刘邦又是刘太公的第3个儿子,上头至少有2个同母哥哥和一个同母姐姐。
也就是说,刘太公少说也活到了80岁。
这在汉朝,绝对是长寿老人了。
他这一生,可以说是躺赢的一生。他最看不上的儿子,居然当上了皇帝,带飞整个家族,他自己也当上了太上皇。
不知刘太公在看着刘邦起兵的时候,有没有想到这一天。他是觉得前途茫茫,还是对刘邦充满信心。
你觉得是哪一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