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贞仪在西方非常出名,为什么在国内却鲜有人知?
1786年,在地球的另一端,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伽利略证明了日心说,开普勒总结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
欧洲大陆上充满颠覆性的科学革命,一切新思潮都在暗处蠢蠢欲动。
而此时的中国,正处在康乾盛世,延续着几千年的封建传统,似乎离科技进步相差十万八千里。
也是在这年深秋,安徽王家一个小小的女婴呱呱坠地,家人为她取名为王贞仪。
在那个崇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乾隆盛世,王贞仪本应该像寻常女子一般,读《女戒》、《内训》等教化书籍,养在深闺,待到豆蔻年华觅得良人、相夫教子。
但没有想到的是,她的人生轨迹,却活出了穿越时代的传奇。
她是天生的学霸,能够留存后世的著作涉及天文、地理、数学,而且都是在她18~24岁完成。
她是一位顶尖全球的科学家,提出地圆说和日月食的解释比西方更有说服力。
200年前的无数个夜晚,她曾坚定地抬头仰望星空。
她的一生犹如流星般短暂,留下的却是永恒的璀璨。
王贞仪正是出身于科学世家,从小在耳濡目染的家庭教育影响下,感受到科学带来的洗礼。
她的祖父是知府,精通算术,并爱好研究星象;父亲仕途不畅,但在业余通晓医术,成为悬壶济世的名医,曾出版过四本医学专著,传授女儿王贞仪医学、地理和数学。
祖母与母亲都出身名门,大家闺秀,受到过文学的熏陶。
与其他女孩从小接受女红、胭脂首饰的兴趣培养不同,她习惯了跟随祖母和母亲,在纸堆里摸爬滚打,从小博览群书,聪颖过人,8岁能赋诗,11岁能写文章。
但在11岁时,王贞仪本来幸福安稳的童年生活突遭变故。
祖父因身涉官场风波,被贬至吉林,王贞仪只好随着家人四海漂泊。
从安徽长途跋涉至吉林不久,祖父病逝,这是她人生转场的重要时间节点。
祖父去世后,她继承了祖父留下的关于天文、地理、数学方面的近万卷藏书,并开始不分昼夜,埋头苦读张衡、祖冲之等科学鼻祖的智慧结晶。
在16岁时,她跟随父亲行医,游历名山大川,学习射箭、马术和武术,在草原上策马加鞭的王贞仪是那么的英姿飒爽,独树一帜,富有无穷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她说:谁说女人只能待嫁闺中,我偏要马上论英雄。
地球是圆的,但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却是天圆地方呢?到现在都有很多人想不明白这个问题。
200多年前的王贞仪却用一句话轻易回答,人居地上,各以所居之方为正,遥观异地皆斜立,其人立处皆当倾斜,而今不然,岂非首戴皆天,足履皆地。
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地球上的人,看东西都是以自己为主,所以自己待的地方自然都是平的,反而是远处的天,看起来是倒扣着的。
王贞仪的这个解释很新奇,通俗易懂,而且是从宇宙宏观与微观结合理解的。
西方虽然提出了万有引力,但是却没有人解释清楚天圆地方。
除此之外,王贞仪对于日月食的解释更是让西方科学家佩服。
因为女子不进学堂的风气,她没有老师,不明白夜晚月亮为什么会反射太阳光,只能自己翻着张衡的《灵宪》苦思冥想。
那是乾隆戊申年 公元1788年元宵夜,她偶然看到镜子映出了花灯的影子,仿佛得到天启,立即钻进闺房,用极其简陋的仪器做了实验:挂起一盏水晶灯充当太阳,用圆桌当地球,圆镜作月亮,控制吊灯高低的变化,改变圆镜与圆桌的距离,月食的成因,就这样被这位聪颖的女孩领悟了!她欣喜地著写了《月食解》,不仅语言直白,还有配图,用通俗的语言告诉百姓们月食是怎样形成的,同时还对月亮的阴晴圆缺、日食进行说明,和现代的天文学阐述的日月食原理一致。
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份完备的日月食成因的解释,那时她才20岁。
她每夜坚持观察天象,记录行星轨迹,写了《经星辩》正确推导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旋转方向。
研究天文之余,聪慧的王贞仪也学会了观察气象。
邻居出门前总会问询她今日是晴是雨,她竟都能预测准确。
除了天文学的造诣,王贞仪同时还是一位优秀的数学知识传播者。
她将著名数学家梅文鼎的深奥著作分解成五卷本的《简单计算原理》,为初学者提供简单扼要学习乘除法和勾股定理的方法。
她还是当时有名的医学家,20多岁的年纪就被称为女中华佗。
她所处的时代,正值西方科学涌入。
当时的中国对于西方的科学技术要么盲目崇拜,要么一味鄙夷,王贞仪却主张兼容并包,认为应当抛弃门户之见,以真理为先。
对待封建迷信,王贞仪更是不畏世俗,勇敢地向宗教、迷信宣战。
别人用宗教的观点来批判她,王贞仪言辞犀利,并提出对于古人的文化需要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当官宦流行炼丹延年,她无所顾忌指出,丹药并无功效,炼丹是自欺欺人之举。
后来,她的离经叛道因触怒了官场的常规,备受指摘:冒闺阁之大不韪。
但在王贞仪看来,面对社会的种种不公与偏见,唯有女性勇敢站出来、振臂高呼,这个社会才能更多地看到女性力量和女性价值。
于是, 诗歌成为了她手中倡导女权思想的利刃: 丈夫之志才子胸,谁言女儿不英雄!,足行万里书万卷,尝拟雄心胜丈夫!本已晚婚的她被打上闺阁狂士的烙印,周围人看她多充满不解,少不了在背后窃窃私语,但王贞仪不以为然。
直到25岁时,她遇到了家境贫寒的青年秀才詹枚,遂坠入爱河,毅然嫁给爱情。
婚后四年里,她操持家务的同时,还潜心刻苦研究科学,留下了几十卷在当时有着重大学科引领作用的著作,直至29岁因病去世。
曾有清代著名学者钱仪吉盛赞她追求自我价值、不惧封建传统、大胆实现科学飞跃的一生:班昭之后,一人而已;袁枚称她的诗词是俱有奇杰之气;《女士德卿传》评价王贞仪:兼资文武,六艺旁通,博而能精…纵观王贞仪短暂的一生,留给后世有太多宝贵的财富。
但我想,最重要的是,是她打破偏见、不屈不挠的精神永恒流传。
她像灿烂的流星一样,从天际划过,值得后人惊叹、学习与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