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王朝有文臣能够架空皇帝 清朝为何很难出现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清朝为什么很难出现文臣架空皇帝?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其实,历朝历代都很难有纯文官架空皇帝的,没有军权的加持,文官架空皇帝也只能是幼儿皇帝。
权臣和皇帝一般都是对立面的,在我国古代史中也有不少权臣势力很大,皇帝形同虚设,有的权臣甚至都可以废立皇帝,最后改朝换代。
比如,东汉末年的董卓,他就架空了皇帝,还废汉少帝立汉献帝并挟天子以令诸侯,董卓之所以可以架空皇帝,还不是因为自己手握重兵,朝臣敢怒不敢言!
还有后来的曹操,之所以可以架空汉献帝,也是因为曹操手里掌握着兵权,他的曹家军都是自己一手创立的。
司马家族架空曹魏天子,也是一个道理,司马家族自从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事变”,也是掌握了军权,从而可以架空曹魏。
另外,还有唐朝的藩镇,到唐朝末期,藩镇割据也是把唐朝皇帝给架空了,最终唐朝灭亡于藩镇,节度使朱温也是有军权的,所以想要架空皇帝,一般必须有军权的加持。
当然,也不排除有一些太平盛世时,皇帝年幼,可能会被权臣架空的情况,比如明朝的张居正,他活着的时候算是架空了万历皇帝,主要就是因为万历皇帝年幼,加上张居正是皇帝的老师,又有太后的支持,所以万历皇帝对张居正言听计从。
而明朝其他时候,文官不论闹得多么凶,甚至气的明朝的某些皇帝都几十年不上朝,但是明朝的成年皇帝依然没有被架空的。
即使是末代皇帝崇祯,他依然是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朝臣也都听从他的号令。
至于清朝,皇帝的权力达到了极致,文臣更加不可能染指最终的决策权,更不可能架空皇帝。
前面说了,文官要想架空皇帝,就必须皇帝年幼,清朝皇帝年幼的次数不少,但是文官也没有出现张居正那样可以架空皇帝的。
主要还是因为文官架空皇帝不容易啊!清朝前期出现了顺治帝和康熙皇帝两位幼年继位的皇帝,但是顺治幼年时期被多尔衮掌握大权,多尔衮可不算是文臣,他是满清宗亲。
后来康熙皇帝年幼时,由四大辅政大臣掌握朝政,索尼死后,鳌拜渐渐一家独大。鳌拜的专权威胁着康熙皇帝,但是康熙皇帝虽然年龄不大,但是他英明神武,依然铲除了鳌拜,收回皇权。
清朝后期,虽然有同治皇帝、光绪皇帝、宣统皇帝,三位幼帝,肃顺差点就成为权臣架空同治皇帝,但是由于有慈禧太后这个大boss,肃顺被杀,慈禧太后掌握大权,文臣更加没有机会架空皇帝。
一直到清朝末期,真正威胁中央的是地方实力派,就像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等人,他们都是地方的督抚。
地方实力派就是因为太平天国起义时,清政府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不得不起用汉族士大夫自己招募军队,这样一来招募的军队就成了汉族士大夫的亲军。就像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楚军。
镇压了太平天国后,清政府对这些立有战功的封疆大吏,只能采用哄骗的方法,解散军队,对这些实力派明升暗降,调往它处。
比如曾国藩就被调到直隶总督,远离了湘军老巢,实际上就是怕曾国藩造反,可是没过多久,两江总督被刺杀,曾国藩又回到了两江任总督,这也算是清政府妥协了。
所以清朝的后期,地方封疆大吏汉人官吏居多,慈禧太后向八国联军宣战时,地方封疆大吏已经指挥不动了,后来慈禧也没有敢把李鸿章等人怎么样。
所以,地方实力派为什么敢和慈禧叫板,还不是因为有钱又有枪,在清朝靠文官架空皇帝,门都没有。
文官由于没有军权,本身不具备架空皇帝的先天条件,其实从宋朝以后,能够架空皇帝的武将都不多,原因就是宋朝以后皇帝都吸取了唐朝和五代时期的教训,重文轻武思想严重,皇帝光顾着防备武将了,文官基本上都不用担心。
文官的存在就是以皇帝的信任为基础,没有皇权的加持,文官基本上没有多大的势力,文官的理想就是皇帝能与天下士大夫共治天下,这点明朝比较像,但是即使这样,在国家大权方面,皇帝还是独一无二的。
等到清朝时期,军机处的设立,内阁名存实亡,天下政令都出自军机处,军机大臣的选拔完全在皇帝,进入军机处的军机大臣都是皇帝信任的心腹大臣。
并且军机处的大臣只是负责提出应对之策,决策权完全在皇帝一人,这样一来清朝的皇权达到了历史的顶峰。
而清朝的大臣被皇帝弄得一点自主决策权没有,大臣们也懒得再去提出不同意见,所以乾隆皇帝以后大臣们都是溜须拍马之辈,皇帝怎么说他们就怎么办。少说话,多磕头成为他们保命的资本,哪里还有真正为皇帝分忧的大臣,这样一来大臣也没有贪权之辈,更不会出现架空皇帝的大臣。
另外,清朝的官员制度,也很难出现有架空皇帝的人,清朝沿袭了明朝的制度,中央设立六部,六部尚书都是满汉两位,很难出现大臣独揽大权的。
清朝的六部权力也被军机处分走太多,比如吏部尚书只能对中下级官员任免起到作用,四品以上的官员,都是皇帝亲自任命。其他的兵部,权限也小太多,不能插手八旗事务,还有工部,大的工程工部也没有权利过问,都是军机处定夺。军机处的决策还是要听皇帝的。
至于军权更是牢牢地掌握在皇帝手中,清朝的兵主要有绿营兵和八旗军,八旗军驻防各地,绿营兵每个省都有,八旗军是监视绿营兵的。
每省绿营兵的最高长官是提督,提督只有统兵权,无调兵权,军令在总督和巡抚手里,遇到战事,皇帝从各地抽调绿营兵,派一个统兵大臣统帅绿营兵出征,战事结束,统兵大臣解除兵权。从而保证,军权一直在皇帝手中。清朝的兵部更是属于只管理一下兵员的兵籍之类的散事。
在地方上,虽然总督是总管一省或者数省的封疆大吏,总督也是文官,可以节制从一品的武官提督,但是总督要受到巡抚的制约。
巡抚(加衔正二品)是一省的最高长官,虽然没有总督(加衔从一品)的品级高,但是二者没有规定的隶属关系,总督主要偏向军政,巡抚偏向民政,但是皇帝又让总督有管民政的权力,同时又规定巡抚不是总督的下属,这样一来,总督和巡抚相互节制,两位封疆大吏很难造反。
最可怕的是,地方上还有满洲八旗军驻防各地,用来监视总督和巡抚等封疆大吏,一旦总督和提督率领绿营兵造反,八旗军迅速可以抵抗,争取中央大军消灭叛乱,所以清朝的制度,地方的根本很难出现军阀势力。最多,都是流民起义。
小结:清朝的官员制度,很难有大臣可以掌握大权,军权更是出于皇帝,很难出现文臣可以架空皇帝的情况。清朝有几次幼帝继位,权臣本来是有机会掌握大权的,可是由于机缘巧合下,掌握大权的都是外戚或者宗室,文臣没有兵权更没有同外戚和宗室竞争的机会。
虽然清朝末期出现袁世凯这样的权臣,可是那都是清朝灭亡倒计时了,再说袁世凯也是靠着自己北洋新军掌握的大权,已经不算是文官了。在中国历史上文官很少可以架空皇帝的,没有军权的支持,文官只能是没牙的老虎,皇帝的宠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