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北狩?康熙北狩的目的是什么
每当一提起康熙北狩总会想起电视里面的那位,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
北狩是指康熙帝到塞外行围打猎与视察蒙古各部落的一种政治兼娱乐活动。康熙帝把北狩作为团结、分化和恐吓蒙古各部落所进行的大规模军事演习,以达到自己巩固北边疆域的目的,从康熙十六年(1677年)开始,至到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基本每年都要举行。
清代,蒙古分漠南(即nei蒙古前身)、漠北(亦称喀尔喀)和额鲁特三大部分。
早在努尔哈赤时期,漠南蒙古就陆续归附了当时的后金政权,成为后金政权夺取中原的一支重要战斗力量。
清朝历代皇帝都十分重视同蒙古各部落的关系,将漠南蒙古划分为四十九旗,给各旗头领敕封爵位,发放俸禄,又与科尔沁、巴林、翁牛特等蒙古部落联姻,结秦晋之好。
科尔沁草原
康熙亲政后继续了这一政策。他不但将自己八个成年公主中的六个下嫁到蒙古部落,而且又利用北狩时机,举行围猎、宴筵、巡视、赈济等活动,进一步加强清廷对蒙古部落的管理。
当时清廷规定秋狝木兰时,漠南蒙古各部落除了选派猎兵、射手之外,各旗王、贝勒、贝子、公、台吉、塔布囊,还要分成三班,轮班到京城朝贺后,随围木兰。
行围结束后蒙古王公为表示对清廷的诚服,由卓索图、昭乌达盟盟长向皇帝进宴。宴会在行营月牙城中临时设的蒙古帐房中举行,具有浓厚的蒙古乐趣。席间有庞大的蒙古乐队弹唱蒙古乐曲,席后由蒙古子弟进行骑术、相扑等表演。
下嫁蒙古的清朝公主,是清廷与蒙古各部落的联合纽带。康熙北巡的时候,曾多次赏赐下嫁公主及其额驸,并住在公主府第。
康熙三十七年(1699年),康熙出古北口到盛京去,路经下嫁喀喇沁噶尔藏郡王的五皇女和硕端静公主府第,公主和额驸向康熙进宴,康熙向他们赠送了银币。
康熙四十五年(1707年)五月,十三皇女和硕温恪公主下嫁翁牛特杜棱郡王仓津,当时康熙北巡,他亲临翁牛特仓津郡王府。《承德府志》记载“翁牛特诸台吉及众蒙古列跪道左,向康熙进言:臣等翁牛特地方生计素来艰难,承蒙皇上遣官训以谋生,禁止盗贼,又加善育,赐孳生牛羊,臣等俱各得其所。今公主下嫁郡王仓津,又蒙圣驾亲临,光荣无比。”
康熙历次出塞,大都要到各旗了解那里的政治经济情况,并以赈济的名义发放钱粮。据乾隆帝后来说:“自康熙二十年至六十一年,赈济蒙古各部落多达四十余次。”
康熙花了这样大量的人力财力,使漠南蒙古在康熙年间保持了一个相当长的稳定时期。这对后来清廷出兵平息额鲁特蒙古准噶尔部的噶尔丹叛乱,是很有益处的。
康熙在北狩期间对蒙古各部落所推行的一系列政策中,最为突出的是亲自组织并主持了蒙古各部落的多伦会盟。
当时漠北喀尔喀与西北额鲁特蒙古,虽早在清入关前就对清朝建立朝贡关系,但由于政治、军事以及地理位置等多方面因素,多伦会盟前,清政府对这两地蒙古部落的管理一直比较松散。
额鲁特蒙古之一的准噶尔部,地处新疆,势力强悍,其首领噶尔丹又是一个著名的野心家。他虽然声称“无自外于中华皇帝之意”,但却勾结沙俄帝国,不断兴风作浪,挑起事端,侵扰兼并周围的蒙藏部落。
到康熙二十年(1682年)初,在噶尔丹的操纵下,准噶尔部已经控制了青海、西藏,以及天山南麓相当大的地区,接着,又把势力伸展到漠北喀尔喀地区。
喀尔喀蒙古分为土谢图汗、车chen(臣)汗、扎萨克图汗三部。
康熙初年,由于各部落间利益纠纷,曾几次发生争斗。《清实录》记载土谢图汗察珲多丹济“妄称扎萨克图汗得克得黑墨尔根阿背众喀尔喀,依附噶尔丹博硕克图,因用兵击杀之”,结果“喀尔喀等心志携贰,以致国土败亡,生计遂失”。噶尔丹利用这种矛盾,向喀尔喀发动侵略战争。
康熙二十七年(1889年)七月,康熙率军越过杭爱山,大举进攻。喀尔喀遭到惨败。战败后,土谢图汗等连连向清廷告急,请求“速赐援助”,并率众数十万向南迁徙。
团结漠北蒙古诸部,保卫清朝北部边疆,是清廷的既定国策。同时,康熙清楚地知道,保护和拯救困境中的喀尔喀诸部,对猖狂进犯的噶尔丹将不啻是一种精神打击:对调动漠南蒙古各部落迎击噶尔丹的叛乱也十分有利。
因此,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土谢图汗等人的要求,立即派使臣理院商阿尼拉率军前去迎接,實谕略尔略诸部到漠南苏尼特、洪果尔、阿尔图等地落脚放牧,并且发放归化城,大批仓粮赈济。
第二年,玄烨又命内大臣费扬古采买性备,发做张家口仓米,再次赈济喀尔喀移民。
噶尔丹在打败喀尔喀后,自恃扩大了势力,又有沙俄帝国的支持,野心更为膨胀,于第二年继续向南推进。为粉碎噶尔丹挑起的这场分裂破坏战争,保卫北疆安全,康熙组织了大规模的反击。
康熙二十九年(1691年)六月命内大臣苏尔达赴科尔沁调集蒙古大军,又命康亲王杰书等率军驻防归化城。七月,噶尔丹的叛军进入乌珠穆秦地区。
康熙命自己二哥裕亲王福全为抚远大将军,皇长子当副手,出古北口;五弟恭亲王常宁为安远大将军,简亲王喇布、信郡王鄂札当副手,出喜峰口;接着,康熙自己又率军出古北口,准备亲临前线,指挥战斗。
尽管康熙后来因病返京,未能亲自指挥这场平叛战斗,但由于准备工作周详,清军还是在乌兰布通大败噶尔丹,只是福全指挥不当,使噶尔丹率残兵逃回科布多。
在这次安顿喀尔喀蒙古和反击噶尔丹叛乱中,内蒙古各部落从清廷调遣,不但拿出大片牧场,而且还派出大量骑兵配合清军行动,积极参加反击噶尔丹的战斗。
康熙为进一步加强清政府对大漠南北各蒙古部落的管理,防止噶尔丹卷土重来,决定举行蒙古各部落会盟。会盟定于多伦诺尔举行。
康熙三十年(1692年)四月十二日,玄烨率领皇长子、三皇子及各部院大臣,再次出塞北巡,于四月三十日到达多伦诺尔。这时,咯尔喀三汗及漠南四十九旗札萨克(即旗长),已经按照理藩院的指示,恭候在多伦诺尔。五月二日,在理藩院官员的引导下,分左右两列朝见康熙。第二天,康熙赐宴蒙古各部落首领,再次召见喀尔略蒙古土谢图汗、车chen(臣)汗等三十五人,接受他们提出的“请视四十九旗例,编立佐领”的请求。
康熙说:“尔等都是亲兄弟,却相互侵夺,召至侮辱,导致全部溃散。要不是有四十九旗札萨克,将你们众人收取,你们部落早就全部散亡了。朕……不忍视你们部落灭亡。这才将你们附置清朝边界内,给予你们赡养。……希望以后,你们能倾心感戴,所以特地恩施给你们,俾与四十九旗同列,以示一体抚育。”接着,下令革除了喀尔喀诸首领旧有的蒙古封号,除保留土谢图汗、车chen(臣)汗的汗名号外,其余一律按清王朝的封爵制,封为王公、贝勒、台吉等爵,各授札萨克,编佐领,同时又赏赐他们银币、牲畜,并且单独发仓粟,赈济所属贫户。
从此漠南、漠北和额鲁特彻底臣服于康熙,成为清朝忠实的藩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