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玄霸为什么改名李元霸?是为了避讳吗?
李元霸还是李玄霸?很多人受到小说的影响,一直认为历史上真的有李元霸这个人,但是后来得知,并没有李元霸,而李元霸本名叫做李玄霸,就以为历史上那个人物叫做李玄霸。事实上,历史上没有什么李元霸,也没有李玄霸,这本身就是一个小说中虚构出来的人物。不过,既然是虚构的人,为什么还有两个名字?他究竟是叫李元霸还是李玄霸?
《隋唐演义》中有这样一个人物,他叫李元霸,天生力大无比,虽然长得很瘦小,但是他十二岁时就已经能够舞动一对800斤的擂鼓瓮金锤,如此神力不得不令人惊叹。在小说中,他是大隋第一好汉,也是李渊的第四个儿子。但遗憾的是,如此勇武少年,仅仅15岁就因被雷电所击中而死,倘若他没有死于雷电,在之后李渊建立唐朝时,必然会是一员猛将。
但是小说就是小说,它的演艺性质决定了它并不是真实的历史,那么历史上有没有李元霸此人呢?我们可以看到在《隋唐演义》中出现的那些人物在历史上都有原型,尉迟恭,秦琼,徐茂公,李渊等等都是在真实历史中有的人物,《隋唐演义》大体上还是遵循历史事实的,所以李元霸也是有原型的,他就是历史中唐高祖李渊的第三子李玄霸。
李玄霸是李世民的弟弟,同样是皇后窦氏所生。根据《新唐书》和《旧唐书》记载,李玄霸的名字其实大有来路,他出生时正逢李渊因为是外戚而被贬太原,当时,李渊一家正在去往太原的路上,窦氏却赶不及要生了,他们只能匆匆寻一道观借住,李玄霸也因此生于道观。李玄霸的玄即是道家的玄,他的名字就是玄门之霸之意。
但是一个如此寓意深刻的名字,在《隋唐演义》中却被篡改为李元霸,要知道其他人物无论身份高低,都用的是原名,这是为什么呢?很简单,就是因为避讳。我们知道《隋唐演义》这本书,成书于明末清初,是清初的小说家褚人获所著,在当时,在位的皇帝是清康熙帝,康熙本名爱新觉罗·玄烨,中国古代通常都有避尊者讳的习惯,这一点如果扯上皇室就更加需要注意了,因为一不小心就会小命不保。褚人获为了小命,当然要避讳“玄”字了,于是,好好的李玄霸就变成了李元霸。
李元霸,原名李玄霸,唐高祖李渊与窦皇后第三子。是古典小说《说唐》与评书《兴唐传》《瓦岗英雄》《隋唐演义传》中登场的虚拟人物。隋唐第一猛将,隋唐十八好汉之首,传说为金翅大鹏鸟转世。面如病鬼,骨瘦如柴,两臂有四象不过之力,无人能敌。使一对金锤,四百斤一个,共重八百斤。坐骑为“万里云”,日行一万,夜走八千。
于晋阳宫金殿之上同大隋天宝大将宇文成都比力比武,力举金狮上殿,隋炀帝御封为“西府赵王”、“猛勇大将军”。四明山一战,一人击败十八路反王23000大军。扬州“反王夺魁大会”时,于天昌关杀死天下第六好汉伍天锡。紫金山一战,杀死宇文成都,匹马双锤面对185万军队,两柄铁锤如拍苍蝇般,只打得尸山血海,将185万军队杀得只剩65万。逼得李密献上玉玺,各路反王递上降表。
《说唐演义全传》中,李元霸为上界大鹏金翅鸟临凡,力大无穷,所向无敌。晋阳宫比武,力挫天宝大将军宇文成都,一战成名。后奉旨赴四明山保驾,三锤击走第三好汉裴元庆,匹马双锤,一下午将十八路反王185万人马杀的只剩65万(平均每秒打死55人)。曾见义勇为,救下清官刘文静。后于紫金山再挫各路反军,玉玺独收。收军回长安时,举锤骂天,死于雷雨霹雳之中。
《说唐》中李元霸就是个“永动机”,几乎不存在能量消耗。不像排在第二位的宇文成都,在气力大量消耗后(以一敌三:雄阔海、伍云召、伍天锡)会抵挡不住排在他后面的裴元庆;李元霸却可以只凭匹马双锤将十八路反王的所有大将打得俯首臣服。
李元霸的坐骑“万里云”,日行一万里(平均时速约416公里),夜行八千里(平均时速约333公里),日夜可行一万八千里(平均时速375公里)。平均时速都是飞机的水平,最高速度估计可达音速。
如此一个盖世的霸王,怎么也会死呢?《说唐》一书中,也蕴含着浓浓的宿命观。李元霸的师父紫阳真人曾叮嘱他,若他日对敌之时遇见使镏金镋的,万不可伤他性命,否则必定不得善终。然而李元霸最初还记得师父的教诲,不忘手下留情,放过宇文成都;此后纵横天下,杀心大起之时,却再也不遵从师父的教诲,不但开始杀了,而且不止一个。使混天镋的伍天锡虽然拼命告罪,还是被他撕碎;使镏金镋的宇文成都虽放过两次,事不过三,于潼关前再遇,将其生生撕裂。师父的谶语犹在耳旁,李元霸“不得善终”的结局也早已注定。胯下马、掌中锤,锤人便如锤苍蝇般,不知造下多少杀孽?更喜把人掷向空中,扯住双腿生生撕裂,也许只有这个结局才能配得上无与伦比的霸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