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为什么不立太子?
宋朝初期发生了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就是宋太祖赵匡胤突然逝世,但他生前并没有立下太子人选,此后赵光义拿出金匮之盟一说,顺利成为北宋第二位皇帝。封建时期,皇位一般都是传给儿子的,传给弟弟十分罕见,那宋太祖生前为什么不立太子呢,他究竟是有什么顾忌?这应该是大家最好奇的一点。那下面就来做个简单的分析,网友可以一起进行讨论,看看答案究竟是什么。
赵匡胤出生于公元927年,960年黄袍加身夺取了后周政权,建立起大宋朝,被"禅让"为皇帝,这一年赵匡胤风华正茂,才33岁,赵匡胤一共当了16年皇帝,公元976年去世,当时他还不到50岁。
赵匡胤死后弟弟赵光义登基做了皇帝,是为宋太宗。
众所周知,皇帝权力无边,掌握着生杀予夺大权,一般统治者都要把江山传给自己的儿子,很少有人传给兄弟的。一则一尺没有四寸近,二则权力斗争非常血腥,不传位于儿子,自己就会有断子绝孙的可能。
所以说,皇帝友好传位给兄弟一般是出现了三种情况:一、自己不行的时候儿子还小。二、自己的儿子无能、白痴不能胜任。三、根本没有儿子。
那么赵匡胤当时属于什么情况呢?
赵匡胤去世的时候,有两个儿子(原先还有两个,不幸夭折)赵德昭和赵德芳。其中,次子德昭生于公元951年,父亲去世那年他已经25岁。四子德芳,父亲不在那年他也已经17岁。
德昭25岁已经是个成年人,而17岁在古代也已经是成年人,17岁当皇帝的人不胜枚举,康熙14岁就当皇帝了,可见兄弟二人的年龄不是问题,就看他们的能力了。
那么二人的能力如何呢?
德昭在乾德二年(964年),就但任贵州防御史。开宝六年(973年),升任任兴元尹,还先后担任过山南西道节度使、检校太傅等职。
德芳也不是平庸之辈,赵匡胤当政的时候,担任过检校太保、贵州防御使。
赵匡胤在去世之前,有没有打算让自己儿子接班呢?
从常理上来说,赵匡胤是希望自己儿子接班的,哪怕儿子的能力在弟弟赵光义之下,哪怕儿子接班对宋朝的江山更为不利。
赵匡胤是个政坛老手,对权力游戏规则比任何人都熟悉,他知道皇权之争都是残酷无情、血雨腥风的,如果儿子不能接班则肯定性命难保,后代不被灭族也会生不如死,活得非常窝囊。除非儿子不是亲生的,否则绝对不会不让儿子接班。
让儿子接班的最坏结果,大不了让兄弟篡位,九死一生;但还有获胜的几率。可是如果让兄弟接班,那就是满盘皆输,没有一点胜算。
况且儿子已经25岁,完全有能力胜任皇帝一职。
因此说赵匡胤如果不想让儿子接班,除非是大脑进水了。
但还有一种观点,正好相反,他们说赵匡胤很想让儿子接班,但因为杜太后,他才被迫改变了主意,他们的依据是金匮之盟。
据说在建隆二年,宋太祖的母亲杜太后快要不行的时候,把赵匡胤喊到身边,同时还把赵普叫来,记录遗嘱。
杜太后问问太祖:"儿啊,你知道你为什么能当皇帝吗?"
宋太祖自然要说冠冕堂皇的话,回答说:"孩儿托母亲洪福"。
杜太后问到:"还有呢?"
"后周接班人年幼,孤儿寡母好欺负。"赵匡胤说出了实话。
杜太后这才面露笑容点点头:"对了,为了大宋的长治久安,为了大宋不重蹈后周覆辙,为娘我现在命令你,日后让你弟弟接班,如果不照办我就是到了那边也饶不了你。"
赵匡胤心说妈妈你真老糊涂了,这都哪跟哪,我搞政变的时候,后周接班人柴宗训才7岁,还没有上小学。我儿子现在都上大学了,是合法公民了,跟后周没有可比性,跟孤儿寡母不沾边啊。
但赵匡胤虽然心里这样想,表面上还是连连称是,频频点头说"母亲您老人家就放心好了,我一定按照既定方针办。"
这就是“金匮之盟”的由来。
首先金匮之盟的真实性值得推敲,因为赵匡胤是开国皇帝,历史上开国皇帝都非常强势,能力杠杠的,太后干政的事没有一起能发生在开国皇帝身上。
当时赵匡胤年富力强,太后怎么会谈到接班人问题,即使谈也是指导性意见,不可能有一个秘密协议。
其次,赵光义不过比赵匡胤小了12岁,而且两人谁先挂都不一定,阎王路上没老少。即使赵匡胤先走,赵光义论年龄、论精力都不如德昭,谁接班对大宋江山更有利不是明摆着吗?
因此,我们假设杜太后老糊涂在临终时真弄了个金匮之盟,赵匡胤同志心里也是一百个不乐意的,也根本就没有打算让弟弟接班。
因为无论是从赵匡胤个人感情考虑,还是从大宋江山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考虑,儿子德昭都是皇帝最合适的人选。
傻子都知道,一个年富力强的年轻人,比一个年届不惑的油腻大叔更适合当大宋江山接班人。
赵匡胤之所以迟迟不立太子,也正是对那个金匮之盟的顾忌,所以他不想立太子,不想打草惊蛇,想在临终造成既成事实,可惜还是被老谋深算的弟弟给识破了。
因此无论怎么说,赵匡胤的既定方针是让儿子接班,在弥留的时候就让太监王继恩传旨意,让德昭到宫里来。
王继恩凭着敏锐的政治嗅觉,得知决定大宋命运的时刻到来了,他迅速在脑子里盘算开了。
德昭接班是天经地义,自己最多对他是锦上添花,人家当皇帝不会感激自己,说不定立马就会让自己滚蛋回老家。
而光义当了皇帝就会对自己感恩戴德,因为他最没有可能当皇帝,自己对他是雪中送炭。
于是王继恩没有去通知德昭,而是直接去找赵光义。
赵光义闻讯怒气冲冲,就怀揣斧头来到了宫里,来质问大哥(如果真有金匮之盟);或者是直接下手(没有金匮之盟的话)。反正太祖的警卫和服务人员在外面都目睹和听见了"烛影摇红,斧声凿凿",接着就传出宋太祖驾崩的消息。
公元976年,赵光义登基,大宋第二任接班人产生。
一个铁的事实是,赵光义做了皇帝之后,太监王继恩平步青云,受到重用,先后在河北、四川等地执掌兵权,担任剑南、两川招安使。
一般来说,一朝天子一朝臣,赵光义绝对不会重用前朝的大臣,何况王继恩只是一个太监?
再说,赵光义即使把他留下来也不会委以重任,一个太监有多大能耐,让继任皇帝依依不舍,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空前绝后的。
而且这个王继恩始终是赵光义的红人,在赵光义驾崩的时候胆敢插手接班人问题,妄图破坏赵光义生前的安排,另立接班人,被贬到外地病死。
综上所述,王继恩具备另立接班人的条件,又有这个能力,还有这个动机,后来赵光义上台又得到了反常的重用,所以说赵光义这个接班人不是合法的,违背了赵匡胤老人家的遗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