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皖系军阀代表人物简介(皖系北洋军阀将领名单)
我们一直讲北洋三系皖系、直系、奉系,有一些对北洋军阀一知半解的人总会认为他们三系是一直就对立的关系,一些史学学者干脆将他们划分出具体的统治时期。
1916-1920年为皖系执政期间,1920-1924年味直系执政期间,1925-1928年味奉系执政期间,其实是对北洋军阀的一种抽象化的认知。
北洋军阀其实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尤其是在袁世凯刚死的时候,各派系之间的矛盾虽然有,还没有到剑拔弩张的地步,基本还能保持相互合作的关系。
这也是为何袁世凯张嘴闭嘴都是:“咱北洋团体”。
那么,皖系到底有何实力,能够在袁世凯死后,执掌北洋政权长达四年之久?
实际上,北洋三系中实力最强的应该是直系,因为直系代表了袁世凯!
北洋军阀其实是以袁世凯编练北洋六镇为根基,袁世凯是河南人,甲午战争后在天津小站练兵,后来在山东担任巡抚,八国联军侵华后,担任直隶总督。
正因为袁世凯的这份晋升履历,使得袁世凯任用的人物大多是直隶地区的人,其中冯国璋为河北人,曹锟为天津人,吴佩孚、孙传芳是山东人。
但是直系的范围很大,军阀领袖间的合作并不紧凑,即使到北洋军阀后期,直系的吴佩孚与孙传芳也不和。直系间的不团结,给皖系在袁世凯去世后执掌大权创造了机会。
北洋三系以地理概念划分,奉系代表东北(沈阳旧称为奉天),直系代表直隶(以前京畿地区称为直隶,近代主要包括河北省)。
如果按照这个继续推断,皖系应该就是指安徽,其实这并不是说整个皖系军阀都是安徽人,而是皖系首领段祺瑞是安徽人。
中国近代军队向前追溯的话,可以推到清朝的淮军系统,李鸿章去世后,袁世凯就彻底接替了李鸿章的位置,并且吸收了大部分淮军的人物。
说白了,北洋新军与淮军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你可以理解为北洋新军继承淮军的军事遗产,也可以理解为北洋新军中有淮军的“血统”。
说起段祺瑞的起家,并且能够取得如此成就,离不开其老乡李鸿章,尽管在大部分资料中,都很少去解读二者的关系,但是两人之间的关系还是分不开的。
段祺瑞能够发家,很大程度上借助了他这个安徽人的身份,让其掌握了充足的资本,段祺瑞从军政之时,也正是淮军向北洋过渡期间。
1885年,段祺瑞考入北洋武备学堂,受到李鸿章的器重,1887年段祺瑞以优异的成绩从武备学堂毕业,前往旅顺督建炮台,次年被安排到德国留学。是北洋水师中后起之秀,也是佼佼者。
以当时的发展趋势,如果给段祺瑞足够多的时间,李鸿章未必不想让段祺瑞来接班。
只不过从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这几年局势发展太快,尤其是甲午战争后,李鸿章因为签订《马关条约》被清廷驱逐权力中枢长达四年之久。
李鸿章不得不从大局出发,让位给年轻且有实力的袁世凯,正是李鸿章被“雪藏”的这段时间,段祺瑞被调往袁世凯练兵的小站,也成为袁世凯吸收淮军势力中的一分子。
为了拉拢段祺瑞,袁世凯将义女张佩蘅嫁给段祺瑞为继室,段祺瑞俨然成为袁世凯的心腹。
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去世,袁世凯任直隶总督,保奏段祺瑞"以知府仍留原省补用,并加三品衔","兼充武卫右军各学堂总办"。
1907年袁世凯被削去兵权时,段祺瑞并未受到影响,在北洋新军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当时载沣想要杀袁世凯泄愤,也是段祺瑞协同其他北洋将领虚张声势,使得载沣没敢杀掉袁世凯。此后,袁世凯也与段祺瑞互相联系。
可以说,李鸿章临死前,是有意扶持段祺瑞,使其作为淮军剩余势力的领头羊,皖系其实也可以看作是清末淮军的进化升级版(纵横原创观点,未经严格考证)。
关于段祺瑞和李鸿章的关系,也许从多年后的一桩事也可以看出来。
1930年,李鸿章的孙子李国杰请杀手王亚樵(同为安徽老乡)干掉了蒋介石的心腹赵铁桥,而得罪老蒋,老蒋随后将李国杰抓了起来,一直待在监狱。
九一八事变后,老蒋害怕在北方的北洋大佬被日本策反,将对整个北方局势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邀请段祺瑞、吴佩孚等人南下,吴佩孚与国民政府成见颇深(国民革命军北伐时,与直系战火最为激烈)所以拒绝南下。
而段祺瑞所代表的皖系,则与国民政府矛盾不是太深,段祺瑞与老蒋之间还有一定的渊源。
段祺瑞到南京的时候,老蒋亲切的接待,没说几句话,段祺瑞就跟老蒋说:“国杰的事,就看在中堂大人(指李鸿章)的面子上,算了吧!”
从这一句话,就可以看出,段祺瑞和李鸿章之间的关系还是很值得品味的。
总结起来,如果说北洋军阀与李鸿章的淮军之间有什么瓜葛,那段祺瑞及其领导下的皖系就是这个瓜葛的枢纽。
也正因为如此,袁世凯去世后,能够号召淮军残余势力的段祺瑞登高一呼就成了国民总理,然而作为袁世凯真正嫡系的直系并不服,双方之间逐渐产生矛盾,最后爆发直皖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