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的简介 为什么叫范蠡为陶朱公
我们最了解范蠡的一个身份是他是一位商人,而在美丽的传说中,范蠡又是与西施泛舟退隐的那位能臣。无论是经商、从政还是治国,范蠡都是 一位成功者,他天赋过人,在追求与自然融合的过程中,积极寻求自己的一份广阔天地。
范蠡,字少伯,春秋末期楚宛三户人,他是春秋时期有名的政治家、经济学家、道学家。天性率真,范蠡的身上更多的是道家所推崇的自然的禀 性,却又不会随波逐流而颓废度过自己的一生,反而还有着治国平天下的宏伟志向。因为前半生经商有道,被称为“商圣”。
范蠡从经济圈跨越到政坛,是他从河南迁徙到越地以后的事情。他和文种一起辅佐勾践对抗强大的吴国,吴国是当时的五霸之一,实力很强大, 越国尚且没有伐吴的条件,于是,勾践不听范蠡的劝谏在越往勾践的一意孤行下,越国遭遇会稽山大败。范蠡劝勾践答应吴国的任何条件以自保 。范蠡便随着勾践在吴国做了两年的奴隶,这两天是勾践最难捱的两年,他在吴国喂马、劈柴,为吴王端茶送水受尽冷嘲热讽,中途吴王夫差想 劝范蠡离开勾践,到自己的手下做事,但是范蠡没有答应,他还是坚持留在勾践的身边,并很坦然说道:“臣闻亡国之臣,不敢语政,败军之将 ,不敢语勇。臣在越不忠不信,今越王不奉大王命号,用兵与大王相持,至令获罪,君臣俱降,蒙大王鸿恩,得君臣相保,愿得入备扫除,出给 趋走,臣之愿也!”
吴越之战后,越国的国力虚弱,经过两年的发展,越国的国力有所恢复,勾践想要复国,就必须小心翼翼,不能让吴国有所察觉。劝课农桑、体 恤百姓,积极发展经济又稳定社会。施民所善,去民所恶。经过一系列的措施,越国的国力很快就得以恢复。公元前476年,伐吴的条件终于成熟 了,吴国将战略眼光放在全国,积极扩张的勾践并没有注意到已经悄悄崛起的越国。勾践卧薪尝胆,范蠡相助他在越国发展经济又送美女给吴王 ,麻痹吴王使得夫差每日沉溺在酒色之中,最后玩物丧志,走向了亡国的道路。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范蠡拯救吴国于危难之际,又在吴国最兴盛的时候退隐。他经商获得巨额财富,又全部散尽。范蠡曾三次将财宝丢弃或者 送给别人,称之为“三散三聚”,道家信奉:“月满则亏,水满则溢,人有盛衰、泰终必否”,范蠡对这一套深信不疑,所以他在最辉煌的时候 ,选择了放弃选择了归隐,舍得放弃才能收获更多的幸福,这是范蠡的经商之道也是范蠡的处世之道。
既然如此,为何叫范蠡为陶朱公?叫范蠡陶朱公是有两个原因,其一是:陶是指地名,为今山东定陶。范蠡认为当时的陶国是个很好的地方,物 阜民丰,交通要道,是当时贸易的集散地。只要肯下功夫经营,致富是没有什么问题的,而范蠡本人也是个实干家,经常带着自己的儿子在此地 ,开垦播种、购房置地,很快就获得了大量的财富,于是天下人从此称他为陶朱公。
其二,相传春秋时期,范蠡帮助越王勾践打败吴国后,归隐山林,偕美人西施乘舟到达了太湖,迁徒到一个山村隐居。后来他见当地泥土斑斓, 富于粘性,适宜制陶,便建立起来制窑厂以经营窑器为生。因陶为红色,又因范蠡经商有道成为巨富,故后人称范蠡为“陶朱公”。
范蠡他精明,不管从政治国还是下海经商,他都做的有声有色。他可以是老板也可以是人臣,不管是哪一种都是他快乐的抉择,“曳尾涂中”是 范蠡最自在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