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子监什么意思解释(国子监相当于现在的什么部门)
《国子监来了个女弟子》最近热播,那什么是国子监呢?
唐代时,国子监在中央设立,下辖有六学,为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主要收贵族和各级官僚的子弟,也收少数平民子弟入学,学生称“生徒”。
类似于国字头大学,不同的是现在靠公平考试入学,以前大多为贵族官僚子弟。科举制到唐代的主要形式为:常举、制举两种。
常举:每年举行考试,分为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科,其中以明经、进士二科最为重要。
明经考试的内容有帖经、经义和时务策,以帖经为主;进士考试的内容为帖经、诗赋和时务策,以诗赋为主。进士科虽然难中,但及第后易于飞黄腾达。玄宗以后,进士科占重要地位。
唐代诗赋是其特色。
制举:制举是由皇帝特别下诏举行的考试,考试的日期和科目是临时规定的,平民子弟和官吏都可以参加考试。制举不是经常举行,每次录取的人数不过五六人,在科举制度上不占重要地位。
唐朝士子通过科举考试后只是取得了做官的资格,要想正式步人途,尚须经吏部铨试。
类似于现在考上大学,毕业就是干部身份,但“做官”的话还是要经过组织部组织的国考、省考,经公务员考试后,才拥有公务员身份。
铨试以“身、言、书、判”四事择人。身,指体貌丰伟;言,指言辞辩正;书,指书法遒美;判,指文理优长。四者皆可、则中选授官。与现今公务员考试也类似,不仅要笔试,也要面试,体检,考察等。
唐朝的科举制度更有利于庶族地主参政、打破世族门阀的限制,进一步扩大了封建王朝统治的阶级基础。
相比于魏晋南北朝“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唐朝还是有很大进步的,通过科举选拔大批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为大唐盛世奠定了人才基础,才有了“内外诸夷,敢称兵杖者,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