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华(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1955)
邓华简介
邓华(1907~1998),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1955)。原名邓多华、字实秋。1910年4月28日邓华生于湖南郴州市北湖区鲁塘镇陂副村。幼年读私塾。1925年邓华到长沙,先后入岳云中学、南华法政学校读书,曾参加爱国学生运动。1927年3月邓华加入中国共产党。“马日事变”后返回家乡。1928年1月邓华参加湘南起义,在工农革命军第7师政治部任组织干事。4月随朱德、陈毅到井冈山,先后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任连党代表,第31团组织干事、第3纵队政治部组织科科长,曾出席中共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即古田会议)。1930年起邓华任红12军教导队、第3支队、第36师政治委员,红1军团第1师第3团、第2团政治委员。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其中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曾率部协同红1团激战三昼夜,打退国民党军3个师的轮番进攻。1934年6月邓华入红军大学高级指挥科学习,10月随军长征。到陕北后,任红1军团第2师政治部主任,红1、红2师政治委员,参加了直罗镇、东征、西征和山城堡战役。
抗日战争爆发后,邓华任八路军第115师685团政治处主任,参加平型关战斗。1937年冬起邓华任115师独立团政治委员、晋察冀军区第1分区政治委员、平西支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率部参加晋察冀军区反“八路围攻”,并参与领导开辟平西抗日根据地。1938年5月邓华任八路军第4纵队政治委员,率部向冀东挺进,连克延庆、永宁、四海、兴隆等城镇,并配合中共冀热边特委发动和领导冀东20余县及开滦煤矿共20余万人的武装暴动,建立了约10万人的抗日武装,初创了冀东抗日游击根据地。1940年3月邓华领导组建晋察冀军区第5分区,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组织领导部队巩固和扩大雁北抗日根据地。在百团大战第二阶段作战中,曾亲率一个营夜攻南坡头据点,消灭日军70余人。1941年秋起邓华任晋察冀军区第4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和中共地委书记,组织领导分区军民多次打破日伪军的“蚕食”和“扫荡”。1944年3月率部到延安,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第2旅政治委员。11月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
抗日战争胜利后,邓华到东北任保安副司令兼沈阳卫戌司令。1945年12月邓华任辽西(后改为辽吉)军区司令员,组织部队在辽西地区发动群众,剿灭土匪,建立人民政权。1946年率部先后参加秀水河子战斗和四平保卫战。1947年4月邓华任东北民主联军辽吉纵队(后改称东北野战军第7纵队)司令员。在东北秋季攻势作战中,率部主动出击,17天内连克法库、彰武、新立屯、阜新、新邱5城,歼敌3个师,受到东北民主联军总部通令嘉奖。1948年11月辽沈战役后,邓华任第44军军长。平津战役中,曾根据前方态势,提出以少数兵力监视塘沽、集中兵力先打天津的建议,被中共中央军委和中共总前委所采纳。1949年1月邓华受命指挥东集团,参与指挥解放天津的战斗。5月任第四野战军第15兵团司令员,率部参加湘赣、广东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邓华兼任广东军区第一副司令员。1950年组织指挥海南岛战役,以两个军的兵力乘木帆船进行大规模渡海登陆作战,突破并摧毁国民党军陆、海、空“立体防御”体系。7月任第13兵团司令员。10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员兼第一副政治委员,协助司令员彭德怀指挥第一至第五次战役。1951年7月邓华作为志愿军代表参加停战谈判。1952年6月邓华任志愿军代理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组织指挥秋季战术反击作战、上甘岭战役和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朝鲜停战后,任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54年回国,先后任东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代理司令员、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沈阳军区司令员。1955年11月邓华组织导演了有陆海空三军参加的辽东半岛抗登陆演习。1959年邓华受彭德怀错案株连被撤职。1960年邓华任四川省副省长,在5年多的时间里,曾深入170多个县市、数百个厂矿和千余个农村社队进行调研。1977年后邓华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中共中央军委委员。是第一、第二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第九至第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1955年邓华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80年7月3日邓华在上海病逝。撰写有《关于我军装备现代化的问题》、《关于未来反侵略战争和国防建设的几个问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