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是如何看对韩信之死?有何评价
下面就一起来看看趣历史小编带来的唐太宗李世民的文章。
秦朝末年,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还只是个默默无闻小人物。最初,韩信在项羽帐下不被重用,改投刘邦。又误以为刘邦也不重用自己,于是连夜逃走,好在萧何月夜将韩信追回,任命韩信为大将。从此之后,韩信帮刘邦还定三秦、灭魏破代、伐赵国、降齐国,又在垓下之围中合力打败项羽,成为中国最著名的军事家之一,至今仍有“兵仙”的美誉。
韩信平民出身,曾历经胯下之辱,他人生的开端有一丝凄凉。然而,韩信中年得志,被刘邦拜为大将,平定乱世,展现自己的军事才华,他的人生有一个完美的高潮。
但是,韩信的结局却是悲惨的,他死于吕雉之手,正如韩信临终前所云:
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与其说是吕雉杀韩信,不如说是刘邦杀韩信,韩信之死,从韩信声名鹊起的时候,就有了端倪。
公元前203年,韩信一举帮刘邦灭掉齐国,他写信向刘邦建议:齐国是个反复无常的国家,若想让齐国安定下来,需要一个人来代理齐王,我愿意做这个代理齐王!
刘邦当时正被项羽围困于荥阳,韩信不思派兵援助,竟然开口手索要封地。刘邦心里非常不爽,但为了获得韩信的全力支持,刘邦还是封韩信为齐王。
乌江之战后,刘邦和韩信打败了项羽,在刘邦大力搜捕项羽残余势力的时候,韩信却偷偷收留了项羽的大将钟离眛。这件事让刘邦对韩信彻底生了戒心,因为他担心韩信会通敌造反。
钟离眛事件最终爆发,钟离眛无奈自杀,韩信提着钟离眛的首级前去见刘邦。刘邦虽然放过了韩信,但韩信已经无法取得刘邦的信任。
此后,韩信被贬为淮阴侯,心中愤愤不平,常常称病不去朝见刘邦。在宴会上,韩信看到他的名字竟然和周勃、灌婴等人同列,韩信依此为耻。韩信的种种举动,让刘邦忍无可忍。
刘邦的心思,吕雉当然知道,最终吕雉通过萧何,将韩信骗入长乐宫杀掉,一代“兵仙”的生命,就此陨落。
关于韩信之死,到底冤不冤?说法不一,例如,唐朝宰相王珪在《咏淮阴侯》中明确表示,韩信之死,属于“弓藏狡兔尽,慷慨念心伤”,为韩信叫冤。
但著名的史学家司马光曾认为,韩信帮刘邦平定天下,刘邦先亏待了韩信,才导致韩信愤愤不平。毫无疑问,司马光也觉得韩信死得冤。
可能因为王珪和司马光分别是唐朝和宋朝的宰相,他们是从臣子的角度来分析韩信之死。若是站在皇帝的视角,到底如何看待韩信之死呢?唐太宗李世民的看法,就和王珪、司马光明显不同。
贞观六年九月,李世民带领大臣来到位于陕西咸阳武功县的庆善宫。庆善宫原是李渊在隋朝为官时期置办的一个别院,后来李世民便出生于此。这个地方对李世民意义很大,因此李世民称帝后,将这里改为“庆善宫”。
李世民为了怀念自己出生之地,带上一群大臣来到庆善宫,李世民触景生情,不仅写了一首《幸武功庆宫》,更是大摆酒宴,让随行的大臣同乐。席间,大将尉迟恭自恃功劳最大,不满别人坐在他的上首,任城王李孝恭(李世民堂弟)出来相劝,尉迟恭火气太大,打了李孝恭一拳,李孝恭的一只眼睛差点被打残。
李世民对尉迟恭的举动非常不满意,告诫尉迟恭说:
“朕见汉高祖诛灭功臣,意常尤之,故欲与卿等共保富贵,令子孙不绝。然卿居官数犯法,乃知韩、鼓菹醢,非高祖之罪也。”
李世民的意思是说,很久以前,我看到刘邦诛杀韩信等功臣,我常常责怪刘邦。等到我当上了皇帝,我便一心想保全所有的功臣,想和你们共享富贵。但是你(尉迟恭)却屡次犯法,引起我的不满。所以,我今天才知道,当年韩信之死,并不是刘邦的过错,而是韩信自找的。
尉迟恭作为唐朝名将,凌烟阁上排名第七,自从他投奔李世民后,帮李世民灭王世充、败窦建德、诛刘黑闼,立下赫赫战功。尤其在玄武门之变,尉迟恭亲手杀掉李元吉,为李世民登基做出巨大贡献。尉迟恭的功劳,虽然无法到达韩信的高度,但也算居功至伟了。
但是,李世民登基后,武将的用武之地越来越少,尉迟恭的地位逐渐不如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尉迟恭心生不满,多次抱怨,李世民都忍而不发。直到这次,尉迟恭为了争夺座位,竟然在天子面前拳打皇弟,简直是目无尊上、猖狂至极。
李世民用韩信的例子来告诫尉迟恭,韩信之所以被杀,并不是刘邦的错,而是韩信不懂为人臣之道。可见,在李世民心中,他逐渐理解了刘邦的做法。
不过,尉迟恭终究比韩信幸运,尉迟恭听了李世民的话后,战战兢兢。尉迟恭人生的最后16年,闭门不出。尉迟恭很少说话,也不和朋友见面,老老实实、本本分分地做臣子。《旧唐书》说尉迟恭:
不与外人交通,凡十六年。
被李世民用韩信的例子敲打尉迟恭,叫醒了一代名将,尉迟恭16年不出门,保住了晚节。可见,关于臣子(韩信)之死,皇帝和大臣用不同的视角,看法可能截然不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