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诵芬(中国航空战略科学家,飞机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顾诵芬简介
顾诵芬(1930年2月4日— )。
中国航空战略科学家,飞机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高级顾问、中国航空研究院名誉院长。
江苏苏州人。
195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
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及美国宇航学会会员。
歼8、歼8Ⅱ飞机总设计师,被誉为“歼8之父”。
是中国著名飞机设计大师、飞机空气动力设计奠基人、航空战略科学家。
顾诵芬建立了新中国飞机空气动力学设计体系,开创了中国自主研制歼击机的先河,持续开展航空战略研究,为中国航空科技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直接组织领导和参与了低、中、高三代飞机中的多种飞机气动布局和全机的设计。
在国内首创两侧进气方案;抓住初级教练机失速尾旋特点,通过计算机翼环量分布,从优选择了机翼布局;消化吸收国外机种的技术,利用国内条件,创立超音速飞机气动设计程序和计算方法;解决了方向安定性和排除抖振等重大技术关键,确保了飞机定型;利用系统工程管理方法,把飞机的各专业系统技术融合在一个总体优化的机型内。
2021年11月3日上午,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顾诵芬院士和清华大学王大中院士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图为工作中的顾诵芬。
1958年,顾诵芬等科研人员在歼教1飞机前合影,左起:陆孝彭、叶正大、徐舜寿、王汇青、程不时、顾诵芬、汪子兴。
(沈飞供图) 顾诵芬(左二)和科技人员在机上研究技术问题(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航空工业沈飞供图)
简介
顾诵芬是中国著名飞机设计大师、飞机空气动力设计奠基人、航空战略科学家。
他建立了新中国飞机空气动力学设计体系,开创了中国自主研制歼击机的先河,持续开展航空战略研究,为中国航空科技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他组织攻克了一系列航空关键核心技术,主持建立了中国飞机设计体系,主持研制的型号开创了中国歼击机从无到有的历史,牵引并推动中国航空工业体系建设,培养了大批院士、专家等领军人才,极大地支撑了中国航空武器装备型号研制。
他主持了歼教1、初教6、歼8、歼8Ⅱ飞机气动布局设计,奠定了中国亚声速飞机和超声速飞机气动力设计的基石,推动了中国气动力研究、设计基础手段建设发展。
顾诵芬从国家战略层面提出了大飞机专项、国家航空应急救援体系等多项发展建议,从航空武器装备体系发展层面提出了新一代战斗机、直升机等多项武器装备发展建议,从前瞻性颠覆性技术方面提出了军事人工智能等一些技术群的发展建议,围绕航空强国、军民融合两大战略提出多项发展建议,均已被采纳并付诸实践。
气动力是飞机设计的灵魂。
中国开始飞机设计之初,气动力设计方法和手段完全空白。
顾诵芬参加工作后接受的第一项挑战,就是中国首型喷气式飞机——歼教1的气动力设计。
他潜心学习研究国外资料,最终提出了亚声速飞机气动参数设计准则和气动力特性工程计算方法,出色完成了歼教1飞机的气动布局设计。
顾诵芬随后又完成中国首型初级教练机——初教6飞机气动布局设计,建立了亚声速飞机气动力设计体系。
他一刻不停,转身又投入超声速飞机气动力设计研究。
他依靠扎实的理论功底,首次建立了超声速飞机气动力设计体系,实现了超声速飞机气动力设计、计算、试验与试飞的闭环。
他所创立的飞机气动力设计方法体系至今仍被国内飞机设计采用,为后续歼击机设计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1964年,中国开始研制歼8飞机,这是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型高空高速歼击机。
顾诵芬先作为副总设计师负责歼8飞机气动设计,后全面主持该机研制工作。
他带领设计部门与风洞试验单位联合攻关,在国内第一次创建了战斗机喷流影响试验方法,该试验方法也成为后来确定发动机喷流影响的基本方法。
他还主持攻克了跨声速抖振、方向舵嗡鸣等技术难题,圆满完成了歼8飞机研制任务,结束了中国歼击机完全依赖引进的历史。
1969年7月5日,歼8完成首飞。
虽然首飞成功,但在跨声速飞行试验中出现了因气流分离导致的抖振问题。
对于引起振动的原因,大家看法不一,顾诵芬大胆地提出通过观察歼8飞机飞行中贴于后机身和尾翼上毛线条的扰动情况来对症下药,他提出要亲自上天观察歼8飞机后机身流场。
这对年近半百,又从未接受过飞行训练的顾诵芬来说是有很大风险的。
他瞒着爱人,登上了试飞员鹿鸣东驾驶的歼教6飞机。
为了观察清楚毛线条的扰动,两机的距离和间隔都在5米左右。
这样的飞行对飞行员和顾诵芬来说是一种冒险。
经过三次上天近距离观测,终于找到问题症结,通过后期的技术改进,成功解决了歼8跨声速飞行时的抖振问题。
1985年,歼8飞机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1980年,歼8Ⅱ飞机立项研制。
顾诵芬任该型号总设计师,是航空工业第一位由国家任命的型号总设计师。
他组织和领导军地多个部门、上百个单位高效协同工作,仅用4年就实现了飞机首飞。
2000年,歼8Ⅱ飞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歼8系列飞机的研制,牵引构建了较为完善的航空工业体系,促进了冶金、化工、电子等工业的发展。
顾诵芬被誉为“新中国杰出的飞机设计大师”“飞机气动力设计第一人”。
1986年,顾诵芬离开了他工作30年的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到北京的航空工业科技委工作,把工作重点放到了为航空装备的体系建设、重点型号未来发展、国防事业的宏观布局建言献策上。
从大飞机专项设立,到四代机技术预研,再到最新的前沿科技的探索,他始终关注中国航空事业前行的方向,一直还承担着繁忙的课题研究任务。
因患癌症,经过两次手术后,他的身体非常虚弱,但他仍然坚持要求上班。
他说:“了解航空的进展,就是我的晚年之乐。
我现在能做的也就是看一点书,翻译一点资料,尽可能给年轻人一点帮助。
”
顾诵芬多次领衔组织本领域或跨领域专家,开展国家高层次咨询研究项目,进行多项重大战略谋划,这些谋划建议得到习近平总书记及中央和军委首长的肯定批示,为中国航空装备发展发挥了巨大的引领作用。
顾诵芬十分重视人才培养,他带领的团队走出了一位科学院院士,四位工程院院士,两位型号总指挥。
他主持编纂了70余册航空科技书籍,主编的《飞机总体设计》一书,已经成为中国航空院校飞行器设计专业的必修课教材,主编的《现代武器装备知识丛书——空军武器装备卷》《大飞机出版工程》等多个系列、数十种航空专著与图书也都产生了巨大而广泛的影响。
经历
1935年,顾诵芬5岁,父亲顾廷龙应邀去燕京大学任职,全家迁居当时的北平。
1937年7月28日,“七七事变”爆发,顾诵芬一家人当时住在成府蒋家胡同。
高中毕业后,立志航空报国的顾诵芬报考了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和上海的交通大学三所大学的航空系,结果全都录取了。
但当时,他那17岁的哥哥因得了伤寒去世,母亲舍不得顾诵芬远离,顾诵芬最终选择留在上海,入读交通大学的航空工程系。
1951年,毕业于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
1954年起,顾诵芬先后承担歼教1型和歼教6型喷气式教练机的气动设计工作,在国内首创两侧进气方案,抓住初级教练机失速尾旋特点,通过计算机翼环量分布,从优选择了机翼布局。
1964年,他开始领导歼8飞机的气动设计工作,并解决了方向安定性和排除抖振等重大技术关键,确保了飞机定型。
1976年,他开始参与歼8Ⅰ型飞机的设计工作。
1979年底,歼8正式定型。
1985年正式定型。
1981年,他又任歼8Ⅱ飞机的总设计师,1984年6月,歼8Ⅱ飞机试飞成功,不久投入生产。
由于对歼8系列飞机的重大贡献,顾诵芬被誉为“歼8之父”。
1985年11月,歼8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87年,被任命为首届“863”计划航天高技术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
1988年起,他领导飞机主动控制技术研究,在国内首次实现不稳定飞机的飞行。
1988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1990年起,领导高性能远景飞机的概念研究。
1990年8月,代表航空研究院与苏联中央流体动力研究院探讨两国在先进飞机的概念研究中进行合作的可能性。
1991年3月签定了协议,开始了中俄在航空科技领域的合作。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0年,歼8Ⅱ飞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08年,顾诵芬回母校参加航空航天学院成立典礼,并作为“特班”班主任为首届36名硕士生开讲第一课。
2009年2月10日,顾诵芬在中国航空工业大型电视专题片《龙腾东方》新闻发布会上透露,国产大飞机将于2016年实现首飞,中国完全可能在2012年-2016年之间造出与空中客机A320、新一代波音737飞机抗衡的大型客机。
2011年,顾诵芬获颁上海交通大学“杰出校友卓越成就奖”。
2011年10月28日,在毕业60年之际,顾诵芬重回母校,为航空航天学院学生做学术报告。
2018年9月,恰逢母校航空航天学院建院10周年暨航空学科83周年纪念,校长林忠钦为作为名誉院长的顾诵芬颁发学院建设“功勋奖”,感激他为国家和母校的航空航天事业做出的无私贡献。
主要成就
直接组织领导和参与了低、中、高三代飞机中的多种飞机气动布局和全机的设计。
在国内首创两侧进气方案;抓住初级教练机失速尾旋特点,通过计算机翼环量分布,从优选择了机翼布局;消化吸收国外机种的技术,利用国内条件,创立超音速飞机气动设计程序和计算方法;解决了方向安定性和排除抖振等重大技术关键,确保了飞机定型;利用系统工程管理方法,把飞机的各专业系统技术融合在一个总体优化的机型内。
1956年,设计“歼教Ⅰ”飞机突破机头进气型式,在国内首创两侧进气方案,为该机一次设计成功作出重大贡献;“歼教六”飞机的设计抓住初级教练机失速尾旋特点,通过计算机翼环量分布,从优选择了机翼布局;消化吸收国外机种的技术,利用国内条件,创立超音速飞机气动设计程序和计算方法;对“歼八”飞机的设计,解决了方向安定性和排除抖振等重大技术关键,确保了飞机定型,其性能全部优于原准机。
主要论著
顾诵芬曾发表过《设计超音速高性能飞机中的一些气动力问题》、《关于航天飞机研制和发展的综述》、《2000年前后歼击机的发展趋向》等论文。
截至2018年1月,顾诵芬已出版6个系列、100多种图书。
数十份涉及通用航空、轰炸机、轻型多用途战斗机等多机种的研究报告、咨询报告和建议书。
顾诵芬,飞机总体设计,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1.
顾诵芬,航天航空科学技术(航空卷),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
顾诵芬,师元光,我的飞机设计师生涯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11.
顾诵芬,史超礼,世界航天发展史,河南,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飞机设计大师顾诵芬 顾诵芬院士 航模是顾诵芬儿时最好的玩伴 顾诵芬与父母在燕京大学的合影 顾诵芬在操纵系统试验 顾诵芬(右)与鹿鸣东 2011年10月28日,顾诵芬为航空航天学院学生做学术报告 顾诵芬与交大同窗学友合影(前排左三) 顾诵芬、江泽菲结婚时与父母合影 顾诵芬(中右七)与飞机设计室老同事合影
1950年至1951年,顾诵芬在交大就读期间所作《飞机设计》的实验报告 1950年至1951年,顾诵芬在交大就读期间所作《飞机设计》的实验报告 顾诵芬院士,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