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诗人贾岛生平 贾岛结局 贾岛子女 贾岛诗作
唐诗的繁荣,究其原因,不光有自上而下的兴趣喜好,以文取士的激励机制,以文会友的文化传承,更为重要的一点,得益于唐诗是一种开放的、大众化的文体,帝王将相,秀才淑女,平民布衣,兼容并包,来者不拒,甚至是参禅悟道的宗教人士,也都可以欣然加入。
诗僧贾岛,一个半僧半俗的寒酸文人,也凭借其独特的诗文佳作,跻身诗林,自成一家。
《唐才子传》提到,晚唐时的李洞,对贾岛的诗作佩服得五体投地,奉之为佛,“常持数珠念贾岛佛,一日千遍”,成了典型的贾岛迷,遇到有喜欢贾诗的人,他一定要手录其诗,赠之,并且嘴里叮咛复叮咛:“此无异佛经,归焚香拜之。”生怕别人对贾岛的文章有丝毫亵渎与不敬。李洞这样的追星族,不光仰慕,还挑了贾岛诗中的警句五十联,与其他唐人警句十五联,合集为《诗句图》,自为序,大力推播。
贾岛起初也是一介文士。觉得学得差不多了,就去考试,满怀信心地迈身皇城。在四面八方汇聚而来的应试儒生中,梦想着撷取桂冠,一举成名,然后封官进爵,有所建树,这几乎是中国文人一个普遍且真切的谋生规划。
(贾)岛,字阆仙,范阳人也。初,连败文场,囊箧空甚,遂为浮屠,名无本。来东都,旋往京,居青龙寺。——《唐才子传》
旧时科举,成就的是极少数幸运儿,更多的人屡屡遭受名落孙山的打击。贾岛的考试并不顺利,“连败文场,囊箧空甚”,可以想见,一考再考,不但没有考出功名,反而考得满身疲惫,带来的银子,全都花在了吃饭、住宿、交通上了。更为要命的是,贾岛久考不举,心有怨言,遂作了一首《病蝉》诗:
病蝉飞不得,向我掌中行。拆翼犹能薄,酸吟尚极清。
露华凝在腹,尘点误侵睛。黄雀并鸢鸟,俱怀害尔情。
意思很明显,自己仿佛是一只满腹才华的病蝉,而那些黄雀、鸢鸟一样的权贵老爷们,并不能赏识,还心存不善,百般迫害。
这首讽刺诗一经发表,立即引起轩然大波,那些“黄雀”和“鸢鸟”觉得贾岛简直是疯了。不过他们也不甘示弱,立即对这样的“病蝉”采取了强制措施,将他与其他的几个口出狂言、扰乱考场的文士定性为“举场十恶”,加以贬斥。梦想金榜题名,却不料到头来因为一首诗,引起权贵大怒,结果黯然离场,贾岛心灰意冷,不禁仰天长叹。失意之下,“遂为浮屠”,贾岛干脆心一横,入了佛门,穿起了袈裟,与另一个堂弟无可一起做了和尚,法名无本。
即使当了和尚,贾岛仍是身在佛门心在诗,研读不辍。青灯黄卷,晨钟暮鼓,这是一段特殊的生活经历,使他有足够的时间将禅味浸入诗中。纵观中国历代大儒,有许多都是晚年崇佛,他们由儒入佛,从诸子百家到参悟佛经,有时可以打通人生的思想芥蒂,站在更为高远的时空境界里看淡事物,拔地而起,自成一尊。
寺庙的生活,让失意书生贾岛渐渐冷静下来,也许人生还不仅仅是求官一途,也许还有别样的柳暗花明,玄之又玄,不可言说。佛寺的清静,为贾岛的读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环境。后来,在贾岛的诗中,不乏有渐修顿悟的禅机妙语,夹杂其间,生色许多。环境的改变,导致了心态的转变。贾岛的急性子,开始慢慢平息下来。若干年后,他随便写了一首《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浅浅随意的句子,蕴涵着咀嚼无穷的诗意禅境。
贾岛不能算是潜心研佛的高僧,却是一个刻苦好学的诗人,作诗简直到了痴痴迷迷的地步。一日骑驴,满街游走,驴走驴的路,他构他的思。贾岛一旦思考起来,便进入了满心皆诗、不见其他、高度自由的精神世界,哪怕是王公贵人走在前面,也浑然不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