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季和马东什么关系(马季的父亲是马三立吗)
马东的父亲是相声大家马季,第六代相声演员。
都姓马,但马季跟马三立没有关系。马三立是第四代寿字辈相声演员,“马氏”相声的奠基者;而马季师承侯宝林,正儿八经“侯派”的继承者。倒是侯宝林曾经是马三立的师侄,后来开创了和“马氏”同为相声三大流派之一的“侯派”相声。
1955年,国家对机关工作人员实行工资制,全国数以万计的曲艺演员里,只有侯宝林和山东快书大师高元钧定了文艺一级,每个月能拿335块钱工资。马三立定了文艺三级,能拿233块钱工资。
但3年后的秋天,文艺界早早开始了动荡。马三立很快被打成右派。那年他44岁,正是出活、出好活的黄金时期。此后19年,四次下放劳动花了他11年,关进牛棚又团了5年煤球,中间只有3年能说相声。
文革一开始,侯宝林和徒弟马季也没逃过动乱。侯宝林去了干校劳动改造,留下了伸缩高帽、引发二战的段子;马季一下被打成反革命,在北京扫厕所、刷标语,后来在嫩江天天给连队做饭,就是这时候练就了双手和面的本事。
师徒三代,三个相声家族,都没能逃过那十年的摧残。
都说侯宝林是相声改革第一人,但被打成右派前,马三立其实也热衷改编新相声,出了像《买猴》、《国庆10点钟》、《新局长上任》一批犀利的作品。赴朝慰问演出回国后加入天津广播曲艺团,更是把心吊在相声的整旧创新上。但将近20年过去,花甲已过的马三立没了当年的心气,到剧场、学校、机关、工厂、部队等处演出,都要通过咨询委员会下达命令,没经过组织联系的演出一概不接。
在马三立的家风里,真可以说“戏比天大”。
因为祖上三代都是曲艺界的大家,大儿子马志明接了这班没想过其他。全家下放的7年里,马志明跟着父亲磨练了基本功,后来革新了《报菜名》这样的作品。马志明的儿子马六甲,11岁的时候参加天津马三立杯相声比赛,亲爷爷马三立亲自找到组委会,断了马六甲进决赛的路。他怕孙子斤两不足,玷污了马派相声。
马志明1962年开始学相声的时候,侯宝林的三儿子侯耀文14岁,距离第一次登台演出已经两年了。侯耀文和马志明也算是走了捷径,顺着祖辈的路下来了。侯耀华和侯军都随着祖辈的资源进了影视圈,长房长孙侯震在侯耀文介绍下随着郭德纲在德云社说相声。
比起马三立家,侯家的家风已经开放很多了,侯宝林并不希望后代在相声这条路上走到黑。
侯宝林当年希望家里能出个工程师什么的。但侯耀文胆子大、心里轴,从小和学相声的伙计们睡一个大炕,边听边玩就把相声给学会了,侯宝林后来也就松了口。侯耀华听了父亲那句“你应该喜欢相声,而不能毁了相声”,就没走纯相声路线。1988年凭着自己的艺术底子拍了《编辑部的故事》,带子拿给病重的父亲看时,侯宝林高兴地说了一句“我死了耀华饿不着了”。
三家里头,马季家的相声底蕴最薄,但家风却也最是开放。
马东出生的时候,文革已经开始了两年,马季正是被批斗的时候。马季自己吃过苦头之后,也不愿意儿子再碰相声。马季上小学时,一遇到姜昆、冯巩来家里跟着父亲学相声,就站在窗户下偷着学。回回都被马季赶走,叫他去读书。
马季到底比师父年轻了17岁,跟时代接轨不少。86 年马东 18 岁,想出国见世面。马季拿出毕生积蓄的 3 万块钱,把儿子送到澳洲,学当下最时兴的计算机专业。
马东从此没问家里要过一分钱,洗盘子、油漆工、清洁工,甚至去皮作坊鞣皮子,就是把袋鼠阴囊皮洗干净鞣软,用来做女士小手提袋。做了底层的兼职,经历了独在异乡的孤独,守着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马东身上那股世家二代的习气被退干净了。
这和马三立、侯宝林的后代们留在北京,在祖荫下从事相声的经历相比,要坎坷不少。但马季觉得就得这样:“男孩子就应该多吃些苦”。
二十年后回头看,还偏偏就是这马季家的孩子最出息。他回国再攻电视领域,开广告公司,最艰难的时候,马季拿出自己辛苦挣来的几万元演出费支持马东。再后来加盟湖南台做节目,基本上是从零开始,第一期节目录制时候,马季特地赶来手把手教他怎么面对镜头、怎么交流;2012年,马东离开央视,没几年做了一档以嘴皮子为内核的节目,一个估值 20 亿的公司。
在经历文革之后,马季彻底把后代跟相声之间做了绝缘,早早把马东踢出了自己的护荫之外;而马东却用另一种方式把“说话”这件事带到了新高度。
相声大家定下的家风某程度上决定了后代的发展路径。马三立是不离相声“市井”本质的人,俗说故事,俗抖包袱,语言得胜,抓住了小老百姓的心,在家学传承上有那么点儿老手艺人的固执;侯宝林是凭着柳活儿,脱了俗,唱出了雅,一唱唱到了毛主席跟前儿,把撂地演出的相声拎到了大台面上,本来是个革新者,对后代从事影视也挺支持,就是太注重让后辈们有个安身立命的本事,反而后来的人少了那么点吃苦的历练;马季是没创自己的派,但半个身子进了新时代,在事业黄金期赶上了电视的普及,1984年在春晚上演了《宇宙牌香烟》,把听觉艺术转化成了视觉艺术。他对新事物包容力更大。
老子还在视觉艺术的新浪里翻滚,儿子怎么敢早早吃了老本停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