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雪教学设计及反思(除夜雪教学设计)
看雪教学设计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确定教学目标和 *** ,注重启发式教学和实践操作,加强课后跟进和反馈。同时,进行反思,及时收集学生反馈和教学效果数据,不断完善教学设计,优化课程内容和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提问并补充文化常识导入:西湖被誉为“人间天堂”,它由以下景点构成:
一山:(孤山);
两堤:(苏堤、白堤);
三岛:(阮公墩、湖心亭、小瀛洲);
十景:(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雷峰夕照、南屏晚钟、花港观鱼、苏堤春晓、双峰插云、三潭印月)。
我们就跟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去领略西湖的雪景。
一、检查预习:
1.作者: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文学家。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明亡后不仕,他入山隐居、著书,作品中时时流露出明亡之后怀旧的伤感情绪、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2.正音,把握节奏,多种形式朗读。
3.全班齐读课文,讨论文意,接龙翻译。注意一下重点句子:
A、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拥毳衣炉火
C、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D、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有两三粒而已。
E、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F、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最后屏幕显示课文的译文,供学生参考。)
二、整体感知:
1.用自己的话复述一下课文写了什么事情?
(到西湖的湖心亭看雪)
2.叙事是本文的线索, 找出本文记叙的要素一一看雪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过后
地点: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两个金陵人(舟子、小童)
事件:看雪
3.自由朗读课文,按作者的行踪:“独往”“到亭上”“及下船”,理清课文层次:
第一部分(1):交代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和赏雪的具体经过
第二部分(2):写湖心亭奇遇
三、研读课文:
1、本文写张岱半夜到湖心亭看雪,根据课文大意评价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哪些地方能看出来?
作者是个“痴人”,从以下几方面可以看出:
痴行:大雪独行
痴景(奇景)(白描):上下一白 、一 痕、一点、
一芥、两三粒
痴情(雅趣):知己之乐,醉情自然
2、如何理解文中舟子所说“莫说相公痴”中的“痴”?“痴”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内心世界?
“痴人”就是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3、本文描写西湖雪景的句子有什么特色?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简练自然,不加渲染烘托。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
(可让学生联系之前学过的马致远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补充:白描是一种描写的 *** ,原为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黑线在白底上勾勒物像的画法。)
文中的白描能够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颇有韵味。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和概括,宛如中国画的写意山水,寥寥数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4、“独往湖心亭”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前后内容表达很矛盾,如何理解“独”字?这个“独”字反映出他怎样的个性特点?
作者去赏雪,带着闲情雅致,在雪夜,湖上只有他自己,能够抛开一切俗念,远离一切烦恼。
“独”字表现岀他的超凡脱俗、孤傲清高的志趣; “独”字与前文中“人鸟声俱绝”的幽静与空旷相呼应,意境上协调,更衬出环境的幽寂;
“独”字暗示了作者的不同常人的做法,为下文的“痴”作伏笔。
反映出作者作为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舟子不懂他的那份超脱世俗的情趣。
(补充:背景资料--作者看雪发生在崇祯五年(1632),崇祯十七年(1644明朝灭亡,顺治帝登基建立清朝;顺治元年(1644)张岱反清复明失败,逃入山中著书。1647年左右,作者写下此文。“金陵”即南京,明太祖朱元璋定其为国都,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
5、那有人能懂吗?有,湖心亭对坐饮的两个人
作者是怎么介绍这两个人的?一起读出来
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两人的名字写出来,而只写出他们“是金陵人, 此”?作者这样写 的用意?“客此”,说明这两人也不是杭州人,都跟作者一样是客居他乡的游子。
四、延伸拓展:
比较阅读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和柳宗元的《江雪》。
1、赏析《湖心亭看雪》和《江雪》写作手法上的不同?
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
2、二文表达感情上的不同?
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郁闷心绪和孤独感。
本文只有160字,短小精悍,清秀优美,教学中务必简单引导,切忌把简单问题复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