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为什么是三餐,这有什么讲究?
“一日三餐”是人们普遍的共识,"早饭要吃好,午饭要吃饱,晚饭要吃少”更是很多人信奉的“黄金原则”。
然而,在秦汉及以前,一日三餐却不是一般人能享受的,它可是名副其实的“贵族套餐”!
“两餐制”的起源
在原始社会,人们不仅没有“一日三餐",甚至没有“按时吃饭”的习惯。他们"饥则求食,饱则弃余",过着“食无定时”的生活。
进入农耕时代后,人们“日出而作,日日落而息”,为了适应这种劳作方式,“按时吃饭"的习惯开始出现,形成了“两餐制”的饮食惯制。
在商代,上午7-9时之间的饭被称为“大食”,下午15-17时的饭被称为“小食"。上午的“大食”分量和质量都要高于下午的“小食”,这和我们“早饭要吃好"的道理是一样的,因为只有吃饱了才能有足够的体力来应对一天的劳作。
“吃几顿饭”是身份的象征
随着时间的发展,在“两餐制”的基础上“三餐制”“四餐制”相继出现。不过这种就餐方式不是一般人能享受到的。
战国时期,贵族们在”两餐”的基础上加了实行“三餐制”。
到了汉代,为了区分等级贵贱,统治者在一天吃几顿这个问题上玩出了新花样,规定天子一天可以享受四餐,诸侯一天可以吃三餐,平民则一天只能吃两餐,遇到实在穷的,一天吃一餐也是正常的。
三餐制的发展
“一日三餐”虽说在先秦时期已经产生,但只是特权阶级的专属,并没有真正普及开来,直到隋唐时期,"一日三餐"才开始逐渐走进寻常人家,并且“午餐“成为每日的主餐。
宋代“三餐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宋代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位居世界前列,经济的繁荣和物质的充裕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更让“三餐制“得到了全面普及和发展。
为什么要“一日三餐”?
科学家们给出了这样的答案:由于大脑每天需要大约110-145g葡萄糖,而一餐饭只能积蓄大约50g左右葡萄糖,所以人们必须吃足三餐才能满足大脑的能量需求。
也有人认为,之所以要“一日三餐”是因为食物在胃中一般只停留4h左右,胃一“空”人就会饿。所以从食物的消化时间上看“一日三餐”是最合理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