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随口吟出的这首诗,不想却成了千古名篇,是君子人格的写照
公元1073年(北宋熙宁六年)春,苏东坡出任杭州通判时,一天,寂照寺於潜僧慧觉禅师拜见苏东坡,两人在“绿筠轩”临窗远眺,满目皆是青青翠竹,苏东坡顿时心旷神怡。于是,他即兴挥毫,写下了这首《於潜僧绿筠轩》。
於潜僧绿筠轩苏轼(宋)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释:於潜:旧时县名,在今浙江省临安市境内,县南有寂照寺,寺中有绿筠轩。此君:《晋书·王徽之传》记载,王徽之酷爱竹子,有一次借住在朋友家,立即命人来种竹,人问其故,徽之说:“何可一日无此君。”此君即是竹子。大嚼:语出曹丕《与吴质书》:“过屠门而大嚼,虽不得肉,贵且快意。”扬州鹤:《殷芸小说》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客想从,各言所志,其中有一人说:“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意思是说,他升官、发财、成仙都想要。
东坡肉,东坡肘子流传千古,说到吃肉,苏东坡还真有心得,他在《猪肉颂》中写道:“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时他自美。”整个操作过程一丝不苟,缓火煨炖,滋味醇厚,真是美不可言。古代若有厨艺比赛,苏轼绝对算能排上号。然而,比起吃肉,竹子却更重要。因为一个属于物质,一个属于精神,瘦了可以胖回来,但是俗士却无药可解。竹,外形潇洒挺拔、清丽俊逸、婆娑有致。竹,内茎中空,象征谦虚。白居易《养竹记》说:“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生而有节,视为气节的象征。竹,不惧严寒酷暑,万古长青。竹,弯而不折,折而不断,象征柔中有刚的做人原则。唐张九龄称竹子“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竹子这些美好的品格,都是古人所歌颂的,无怪乎“竹子”为“四君子”了。李约瑟说,东亚文明乃是“竹子文明”。一个人,最重要的是思想品格和精神境界。中国文人墨客把竹子赋予人格化的高雅、纯洁、虚心、有节、刚直等精神文化象征,“人生贵有胸中竹”已成了众多文人雅士的偏好。
苏轼的这首诗,好似信手拈来,随口吟出的。既不写绿竹之美,也不写游轩之乐,而是凌空落笔,别构齐句,既歌颂了竹子的品格,又顺便刻画出了一位超然不俗的高僧形象,出语精警,议论精辟,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