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商传奇 | 莞商凭什么“冇问题”?就凭……
▼ 本文节选于卢忠光所著长篇报告文学《莞商传奇》
1
聪明、灵活
为什么广东人会有这个特点?
也许要从他们的基因上做一番探究
中国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的移民潮,几乎都是从北往南移的。秦始皇征服岭南之后,南征大军在当地安家落户,开边殖民。沿着秦军入粤的路线,从西江向珠江三角洲扩散。后来秦二世又派了一批妇女到岭南为驻军缝补衣服。这是中原人口第一次大规模南迁,他们与当地的越族人结合,开枝散叶,繁衍子孙,形成了岭南地区最大的族群——广府民系,也就是东莞人的祖先。
从秦亡汉兴、安史之乱、残唐五代,到宋末、南宋末,大量的北方人进入岭南,落地生根,传衍不绝,不断为当地族群注入新鲜血液,印证了一种说法:血缘愈远的人结合,他们的后代愈聪明。移民愈多的地区,经济、文化、社会也会愈活跃,纵观世界,莫不如是。
莞商聪明,还有一个原因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东莞地理上靠着大江大海,向内有东江相通,向外有大海相接,境内河汊纵横,交织如网,文化带有很鲜明的水的印记。具有包容性、流动性,灵活变化,顺则有容,逆则有声,都是水的特点。莞商的性格,也是如此。
当年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在创作《黄河船夫曲》时,把广东民歌《顶硬上》的旋律融入其中,他说:“广东因为近海,人比较聪明,在音调旋律方面受到外国一点影响,但有爽直、流利、热情、很甜的气味。”所以,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是有几分道理的,说莞商是乐水的智者,亦未尝不可。明代理学名臣丘浚曾称:“岭南人才最盛之处,前代首称曲江,在今世则以为无逾东莞者。”
2
莞商有句口头禅是“冇问题”
尽管有时问题“鸭梨山大”
他们目光如炬一有机会就上
当初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工厂——太平手袋厂,就是这样办起来的。港商拿个款式时髦的手袋样板来,问他们能不能用一个晚上,造出完全一样的手袋。那些从来没做过手袋的东莞人,竟一口答应:“冇问题。”经过一晚折腾,他们果然把手袋造出来了。港商大喜过望,说要在这里开一家手袋加工厂,那些一无资金,二不懂管理,三没有销售渠道的东莞人,又是干脆地答应:“冇问题。”
莞商凭什么“冇问题”?就凭着目光如炬,嗅觉灵敏,善于捕捉市场的空位,一有机会就上。在东莞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劲胜、凯格、长盈、伯朗特、智衍、拓斯达等公司纷纷启动了“机器换人”战略,不但用机器人解决了用工荒,极大地提高了企业效益,还对外产出机器人及智能设备,实现了由“人口红利”到“机器人红利”的转变。而眼光独到的莞商、“玩具大王”、龙昌国际董事长梁麟则说:“我做的生意都是别人做不了的。看准了项目就大胆上。等到别人都做的时候,我早就转行或淘汰不做了。”
莞商做事聪明而“醒目”(机灵),只要路口没立着“行人止步”的牌子,他们就要迈开步子走一走,没准路就让他们给走通了。商场如战场,先到为君,后到为臣,能喝“头啖汤”,就是真本事。所谓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这句口号人人会喊,但“创造条件”这四个字,千钧之重,不知包含了多少智慧、勇气和艰辛在里面。
3
莞商的行事风格是“非禁即入”
陆路不通走水路
水路不通天上飞
总之,决不停步!
有人总结莞商的行事风格是“非禁即入”,确实如此。改革开放初期广东有一句流行语:“遇见绿灯快步走,遇见红灯绕路走,没有灯时摸着走。”讲的就是广东人善于利用政策发展经济,善于创造条件变着法子经营,决不观望止步。
当时,中央要求“摸着石头过河”,也就是说,没有现成的经验可资参考,也缺乏成熟稳定的制度保障,一切靠自己摸索。在社会艰难的转型过程中,风舵经常出现摇摆转向,各种利益矛盾错综复杂,东莞每走一步,几乎都会引起各种争论甚至非议。
莞商发挥了最大的聪明才智,遇山开路,遇水架桥,前面没有路,就自己开一条路。他们不是“冇问题”,而是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随机应变,见招拆招。他们把世界上最有钱的人吸引到东莞来投资,把全国贫困的人口吸引到东莞来打工,成就了东莞的辉煌。
于是有人慨叹:“要以此说东莞是国内一等聪明的城市也无不可。”
( 插图为东莞风光。摄影:卢 政 )
作者简介
卢忠光,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原广州军区《战士报》驻军区联勤部记者站记者,现任职于广东省新闻出版广电局,长期从事新闻写作及报刊管理等工作。出版有《新兵连》《杨学思》《头版头条》等专著,长篇报告文学《莞商传奇》《生猛粤商》即将出版。
消息来源/卢忠光、漫话西东
本期编辑/李芳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