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身后事:父亲为防儿媳自杀用狠招,后人鲜为人知与性格有关
1898年9月28日,即戊戌变法失败7天后,参与变法的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在宣武门外的菜市口,被处决。
因为慈禧太后对戊戌变法参与者深恶痛绝,所以她曾下令用钝刀杀人,可即便如此,决心用鲜血唤醒民众的谭嗣同就义时依旧极其从容,他死时,甚至高喊着:“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最先得知谭嗣同遇害消息的,实际是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谭继洵是进士出身,曾是晚清朝廷命官,曾官至光禄大夫、湖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这个官位不小,相当于现在的正国级。
虽说“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可这话毕竟只是说给庶民听听而已,真到犯事的时候,非庶民总有办法操作。谭继洵本有能力救儿子,与谭嗣同一同被抓的徐致靖就被“官父”救出去了。
谭继洵不救儿子,多少是因为他和儿子早已达成了某种默契:他懂得儿子是想用鲜血唤醒民众。在清廷做官的这些年,谭继洵早已看透了大清的腐败无能,可惜,他一把老骨头,根本折腾不出什么。
儿子参与变法失败后被捕,谭继洵心里五味杂陈,身为父亲,他当然想救儿子,可站在国家的角度看去,他也觉得儿子的死将意义重大。
知子莫若父,谭继洵懂儿子,也因为懂,他才眼睁睁看着儿子惨死在慈禧的屠刀之下。谭继洵被罢官后一直在家中,那里有一个人比他更需要安抚,此人就是谭嗣同的妻子李闰。
谭继洵本有四个儿子,可四个儿子如今只剩下了小儿子谭嗣囧。前三个儿子,除了谭嗣同就义赴死外,大儿子谭嗣贻因染上白喉去世,二儿子谭继襄33岁早亡,留下一子谭传炜过继给了谭嗣同。
谭嗣同与谭传炜
谭继洵诸多儿媳中,他最钟爱的就是谭嗣同妻子李闰,他看重李闰并非仅仅因为她有文化,还因为她是自己幕僚、好友李篁仙的女儿。
谭继洵和李篁仙关系密切,就连在北京的居所也仅仅相隔几分钟路程。很早以前,谭继洵和李篁仙就为儿子女儿定下了婚约。
某种意义上,李闰是谭继洵看着长大的。两个孩子刚刚长到十八岁,谭李两家就迫不及待地为他们举办了盛大的婚宴。
谭嗣同
谭嗣同和李闰的婚姻系包办,但他们的感情却极好。李闰是旧式女子,却能断文识字且温婉识大体,她嫁进谭家后,谭家上下无不对她交口称赞。
谭继洵对这个儿媳非常满意,尤其见她和儿子恩爱无比,他心里更是欢喜。谭继洵曾无数次在亲家李篁仙面前称赞儿媳,有一次,一见到亲家,他劈头盖脸就道:
“你的女儿是个好女儿,我的儿媳也算是个儿好媳! ”
说完后,二人拊掌大笑。
李篁仙四年前去世时,曾嘱咐谭继洵替自己好好照顾爱女。谭继洵当时答应得非常爽快,他说:“孩子在谭家会过得无比幸福。”
李闰在谭家确实很幸福,谭嗣同爱恋她,还经常与他一起抚琴,他们生下的唯一儿子夭折后,很多人劝谭嗣同再纳一个小妾,可他却想都没想直接拒绝了。
李闰并不算美人,她个头不高,身材偏胖,脸上还长了很多雀斑,且从不涂脂抹粉,总以一张斑斑点点的素脸示人。
偶尔,叔伯兄弟相聚,总会打趣谁的老婆漂亮,知道谭嗣同妻子容貌一般的人会拿李闰调侃谭嗣同:“七叔,七婶蛮不错的吧?”每每这种时候,谭嗣同总是一脸坦荡地答道:“配我有余!”
实际上,单纯从相貌上而言,李闰远不及谭嗣同。谭嗣同古铜色的皮肤,长身玉立,相貌堂堂,一双眼睛更是炯炯有神。见过谭嗣同本人的人,都赞他是“风流倜傥伟丈夫”。
这样的谭嗣同和李闰走在一起时,难免有反差,可谭嗣同从不介意这些。不论是私底下还是公众场合,他都喜欢和妻子粘在一起。
在谭嗣同和谭家众人的呵护下,李闰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增广贤文》里的“入门休问荣枯事,观看容颜便得知”,恰可形容李闰,她的脸,任何人看到就能确信:她是一个沉浸在幸福里的女人。
可毕竟“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李闰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心里的真命天子居然会在33岁这年为革命选择了牺牲。
完美人生转眼变成了人间悲剧,李闰如何能接受。得知丈夫的噩耗时,她呼天抢地几次昏厥过去。最初,因为顾及公公谭继洵,她不敢终日哭,可后来,她因实在无法承受丧夫之痛,竟终日将自己关在房中,抱着丈夫的衣物痛哭。哭累了就睡一会儿,睡醒了接着哭……
见儿媳沉浸在悲痛中,他心急如焚,他生怕儿媳会随儿子而去。谭继洵心疼李闰,李闰幼年丧母,青年丧子,如今人到中年又丧夫,这样的命运,真心非一般人能承受。
谭继洵知道李闰孝顺,他决定利用她的孝顺,让她从抑郁情绪中走出来。于是,谭继洵在一次半夜路过李闰卧房时,特地扯着嗓子对着正在哭泣的她道:
“七嫂,你不要过份伤心了,使我及全家都很难过。你要知道,复生(谭嗣同字)已不能复生了,他将来的名声,必然在我之上。”
李闰听了这话后,立马明白:公公是在提醒她,自己日日哭泣的行为是“越礼”了,且对全家造成了影响。李闰自幼饱读诗书,她当然知道《礼记》上有“寡妇不夜哭”的记载。她擦干眼泪,快步走到窗前压着嗓子道:“爹爹,听你话,我不敢再越礼了。”
因为怕李闰长期沉浸在悲痛中,继而抑郁并自杀。谭继洵强令她搬出了先前的卧室,住到了厅次右边的房间。
做完这些后,谭继洵见李闰的抑郁情绪依旧没有缓解,决定用“责任”留住儿媳。
身为过来人,谭继洵明白:儿子和儿媳是同一类人,他们都把责任看得比什么都重,他们是真正“志同道合”的夫妻。
谭继洵记得,儿媳曾在儿子走上维新变法之路后,以乐羊子妻自居,一直在背后默默支持丈夫革命。儿子发起妇女不缠足运动时,儿媳李闰还曾带领家中的大足仆妇走上街头宣传不缠足的好处;谭嗣同发起成立中国妇女会的时候,她出任理事并承担了许多具体工作……
谭继洵还记得儿子参加女学堂筹备活动时,“李闰”的名字出现在了女学会的捐款名单的首位。后来,儿媳李闰更是在儿子的鼓励下,名列中国女学会倡办董事之列。
谭继洵想到这儿后,更加确定自己能用“责任”留住儿媳,她和儿子一样,把家国责任看得极重。这样的人,只要责任尚在,便不会轻易结束自己的生命。
见到儿媳后,谭继洵看了看儿媳哭肿的双眼,却并未给予安慰。他只正色道:“你兄嫂为人老实,不识书文,以后管理家务,教育子女,由你一概承担!”
听到这话后,李闰很诧异地抬起头看向公公,她根本不知道公公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谭继洵见她一脸疑惑忙解释说:
“传炜(谭嗣襄之子)以后都跟着你,你全权负责他的养育,原本他也是兼祧为嗣,算你和他(谭嗣同)的孩子。另外,两个女儿的教育婚配,也都交给你。”
李闰此时才发现:公公消瘦了不少,他的双眼也没有了昔日的光亮。她忽然有了一种不好的预感,这种预感和丈夫死前她的感觉颇有些类似。
李闰的预感很快灵验了:谭嗣同遇难仅一年,谭继洵便在抑郁中辞世了。他走时,再次强调了李闰的责任,并叮嘱她一定要将谭嗣同的子孙照顾好。
谭继洵画像
谭继洵死后,李闰的责任更大了。重担让她坚强起来,她每天忙里忙外,得空时,她还整理丈夫留下的文稿和遗物。谭嗣同留下的瓷器、书籍、砚石、字画、古钱,古代刀剑及仪器、乐器、昆曲抄本、佛经等,还有旧式手枪等物,都被她悉心珍藏起来了。
公公谭继洵死后,李闰才明白他的良苦用心。顿悟后的她,还在卧室的墙上悬挂了谭嗣同的画像,并根据丈夫狱中诗句“忍死须臾待社根”改名为“臾生”,意为“含悲忍辱暂且苟活”。
辛亥革命后,清政府被推翻,李闰欣喜若狂。这之后不久,谭嗣同恩师、时任湖南民政司长的刘人熙呈请北洋政府为谭嗣同兴建纪念祠。
李闰得知消息是又喜又忧,喜的是丈夫终于有纪念祠供后人祭奠了,忧的则是经费哪里来。北洋政府拨的500光洋仅够建材费,剩下的人工费各种费用哪里来呢?李闰想来想去,想到了变卖家产这条路。
变卖了家产后,李闰就召集匠人开始忙活了。那段时日,她每天踮着一双小脚,日日奔波于家里和工地上。家人劝她注意休息,她却说:“我好容易等来这一天,我不忙活谁忙活,他终于要有祠堂了,就是再累我也觉得值!”
1913年秋天,谭嗣同的祠堂建成那天,李闰站在大门跟前放声大哭,她的悲她的喜,全化作了眼泪。
祠堂建好后,李闰的重心再次回到了培养子女身上,为了培养子女成才,她每日给他们布置各种读书任务,她还将丈夫的故事讲给他们听。
在李闰的影响下,谭传炜和父亲一样极具家国情怀。抗日战争后,他曾在台湾担任过监税官。
谭传炜自杀后,照顾两个孙辈的责任也落到了李闰的身上。每次面对打击,总有责任在身上扛着,所以,即便一直被命运捉弄,她也再未想到死。
每月初一、十五以及谭嗣同生辰、忌日,李闰都要前往祠堂祭奠他。每次祭奠时,她都会一边烧香燃烛一边痛哭,有时,她还会作悼亡诗寄托哀思。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闰对谭嗣同的思念也越发深重了,她每天都在数着日子。她心里早已想好了:等孙辈也成才了,自己的责任完成了,就可以卸下担子,去和他团聚了。
1924年,李闰六十岁了,此时距离谭嗣同遇难,已经过了整整26年。六十大寿那天,康有为、梁启超特地合送了一幅横匾,上书“巾帼完人”4个大字。李闰和谭嗣同的孙子谭训聪夫妇将这块匾悬挂在“大夫第”厅次。
已满头白发的李闰看着这块牌匾,不自主地想起了丈夫谭嗣同,她的眼泪再次涌了出来。谭训聪夫妇没想到这块匾会给祖母如此大的冲击,他们只得不断地轻抚着她的后背,以给她宽慰。
过完六十大寿一年后,觉得自己“责任已尽”的李闰安然辞世了。她的墓在谭嗣同墓的后面,上面只简单地写着“李闰之墓”四个字。
没人知道李闰为何没和谭嗣同合葬,或许,她只是简单地不想打扰丈夫吧。又或者,她只想做谭嗣同背后默默奉献的女人,生前如此,死后亦如此。
谭嗣同、李闰墓地
谭嗣同曾在夫妻俩结婚十五周年之际,写过一首《戊戌北上别内子》送给她。诗中有一句是这样的:“娑婆世界普贤劫,净土生生此缔缘。 十五年来同学道,养亲抚侄赖君贤。”
今天看来,谭嗣同在他过世那年,即他们结婚十五周年之际写下这样的诗句:多少是一种预言。谭嗣同死后的近三十年里,李闰一直在用责任的方式续写着他们的缘分,而谭家后人,则真的全“赖”李闰之“贤”。
谭嗣同给李闰的信
如今,谭嗣同的后人已经到了第六代,且后人人才辈出,其玄孙谭志浩是总工程师、湖南省六届人大代表。但他们在世人眼里一直是鲜为人知的存在,之所以如此,与他们低调的特性有关。
谭志浩在谈及谭家后人低调的缘由时说:
“我们是革命先贤的后裔,总怕人产生错觉,说我们搬祖宗耀门面。”
谭家所有后人均无比怀念李闰,他们都认为:没有李闰,就没有谭家后来的兴盛。李闰的孙媳妇刘老太也曾受过李闰的教导,她在弥留之际接替丈夫谭训聪续写完了《谭嗣同年谱》,她还特地撰写了《怀念我的祖母李闰》,以表达谭家和自己对李闰的缅怀和尊崇。
李闰是真正救了谭家的人,她同时也是被谭家“救”了的人,她的名字早已随着谭嗣同一道,被载入了史册:她和谭嗣同,将永远被后世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