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凌是怎么死的?王凌向司马懿要棺材钉是什么意思?
人物简介:王凌(172年—251年),字彦云,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三国时期曹魏将领,东汉司徒王允之侄。
李傕、郭汜杀害王允后,他逃归乡里。后来举孝廉,为发干长,迁中山太守。后被曹操辟为丞相掾属。曹丕即位,拜散骑常侍,出为兖州刺史,与张辽等至广陵讨孙权,以功封宜城亭侯,加建武将军。
正始初年,为征东将军,正始二年(241年)与孙礼于芍破力战,败吴将全琮,以功进封南乡侯。后迁车骑将军、仪同三司,正始九年(248年)代高柔为司空。嘉平元年(249年)代蒋济为太尉。后与其甥令孤愚谋废曹芳,事泄,服毒自尽。时年79岁。
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在三国之时是个热词,因为很多人都想实行或者已经实行。汉灵帝死后,大将军何进想杀掉十常侍反而被杀。何进所招来京城的董卓,先是控制了所有在京的军队,进而控制了皇帝和百官,然后就是代替天子发号施令。董卓被王允设计杀死后,王允控制了皇帝把持了朝政,虽然时间很短,那权利也是比皇帝还要大。董卓死后,部将想得到赦免,王允没有同意,将军李傕等人打算四散逃归乡里。贾诩说,离开军队一个人逃跑,一个亭长就可以将你捉起来。不如大家集合军队进攻长安,打着为董卓报仇的旗号,事成了,就“以国家的名义征讨四方”,不成再逃跑不迟。这是雏形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后来汉献帝东归,袁绍的谋士沮授提出,应该将汉献帝接来,“挟天子而令诸侯,蓄士马以讨不庭”,这应该是最早最为完整的说法。不过,袁绍并没有实行,而是等到曹操将皇帝接到手中,他马上就后悔了。曹操的治中从事毛玠也建议曹操,“宜奉天子以令不臣”,至于他和沮授两人谁说的在先,也就无需较真儿啦,只知道长时间真正实行这一政策的就是曹操。
魏国末年也出现了这一现象,当然,皇帝换做是曹操的后人,而“挟天子以令不臣”的也换成是司马氏了。对于这件事,民间有句话叫做“白逼宫,红逼宫,照着葫芦画个瓢”,说的就是你曹家当年怎样对待汉家的,司马家也照着样子对待你曹家。
曹魏末期有一个人也想做这件事,这个人就是王允的侄子王凌,叔侄俩都想演一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大戏。只不过,王允这个葫芦不太周正,王凌这个瓢也没有画好。王凌的起兵,被称之为“淮南第一叛”,只不过失败过于快速,颇有点儿胎死腹中的意味。失败后,王凌在被司马懿“押解”回京途中,曾经试探司马懿,向他索要棺材钉,司马懿给了他,王凌于是自杀。那么,王凌要棺材钉是什么意思,得到了又为什么要自杀呢?
王凌的叔父是王允,李傕、郭汜等人攻进长安,杀死王允,同时还诛灭了他全家。王凌和他的哥哥王晨,当时都还年轻,翻越城墙脱险,四处逃亡后回到家乡。后来他被举荐为孝廉,出任发干县县长,逐渐升到中山郡太守,所到之处都有政绩,曹操任命他为自己丞相府的属员。
魏文帝曹丕即位,任命王凌为散骑常侍,又出任兖州刺史,和张辽等人一起到广陵讨伐孙权。到达长江后,夜里突然狂风大作,孙吴大将吕范等人的船只被吹到了北岸。王凌和众将官主动出击,因功被封为宜城亭侯,加授建武将军官职,转任青州刺史。太和二年(公元228),王凌随从曹休征伐吴国,在夹石与敌军遭遇,曹休军队失利,他拼死力战突出重围,使曹休免遭歼灭。王凌又先后转任扬州、豫州刺史,都能得到当地军民的拥护。正始初年,王凌任征东将军,持有节杖,指挥扬州各路军队。正始二年(24 1),孙吴大将全琮带领数万人马进攻芍陂。王凌率诸军迎战,与敌人争夺芍陂的水面,连日奋战,敌人终于退走,王凌因功晋封南乡侯,后升任车骑将军,仪仗队的规格与三公相同。